胡格与马头琴:长出翅膀,带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大家好,我叫胡格,来自内蒙古扎鲁特,住在北京已经快20年了。我今天演奏的这个乐器,大家应该都不算陌生,是蒙古的传统乐器马头琴。
许多人接触一个东西,都会从形象入手。挂着马头的乐器形象太独特了,但一百年前的马头琴未必是有马头,这个乐器是在近代才被统称为马头琴的。
以前从阿拉善到伏尔加河的西蒙地区,人们把它叫作叶克勒(yekil),突厥语系里的意思是“马尾琴”。蒙古东部则称其为朝尔,意为“双声部的乐器”。


我这把马头琴跟着我蛮久了,是2007年我还在杭盖乐队的时候,从乌兰巴托背回来的。
马头琴以前都是用兽皮做琴面,兽皮受天气影响,所以调音很不稳定。从近代开始,马头琴的琴面改成了白松木,琴弦也从马尾弦换成了尼龙弦,后者弹性更足,可以用得更久,弓子的弓毛仍然是马尾。
在调弦方面,马头琴从古到今有很多变化,古时候是两弦相差5度,内弦(低音弦)在里(靠人的一侧),外弦(高音弦)在外。近代因为特殊文化上的变动,所以内蒙有大师进行了一些改革,他们把高音弦放到里面(靠人的一侧),低音弦放到外面,这样可以更方便地用单音去演奏那个时代的歌曲。

我14岁开始学习学院派的马头琴,算是学习改革的马头琴出身,但从小接触了很多民间未改革的、蒙古的传统音乐。
于是慢慢地,我开始把我的马头琴调成老的样子,用现代的技法去演奏老的调弦。
为什么要调成老的样子呢?
如果马头琴低音弦在里(靠人)侧,高音弦在外侧,你拉外侧高音弦的时候,低音弦会顺势产生根音铺底。而近代改革的马头琴在演奏高音的时候,外面的低音弦就没有办法震动,所以只能演奏单音。

按照传统调法的马头琴也更加还原以前蒙古东部的“朝尔”的之意,即“双声部的乐器”。
传统的马头琴的演奏技巧,是低音弦铺根音铺底,然后高音弦演奏以蒙古的传统5声音阶为主的旋律。这样可以凸显马头琴是双弦乐器的特点,用一根弦铺底,一根弦自由表达。就好像华丽的音符被铺在了厚实的毯子上,用两根弦表现不同音符和情绪。所以一个马头琴,就可以听到很丰富的和声和空间。
我自己的演奏则会在音阶和低音上进行一些尝试:大拇指在低音弦上,低音会跟旋律有和声变化。高音部分我也会做一些5声音阶之外更丰富的旋律。这是我比较偏个人的一些演奏方式。


这是我做的一款电马头琴,就更偏个人,除了保留传统调弦之外,马琴头的那些样子,我都不要了。此外做了一个拾音器,拾音器通过琴码发送信号,然后再传送到一些效果器里去改变它的音色。这把电马头琴可以像电吉他、或者是合成器一样,有很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现场演出一般都用我自己做的这把电马头琴,在家里练习的话我用传统的箱琴马头琴。

马头琴有两个传说,内蒙有一个传说叫“苏河的小白马”,大概内容就是牧民对抗封建的王爷的这类故事:牧羊人苏和收养了一只小白马,长大后白马在赛马大会上夺得第一,却被封建王爷嫉妒射杀。白马死后,它托梦请主人将自己的皮毛和筋骨用来做一件乐器,就变成了现在的马头琴。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我觉得更为玄幻和浪漫,它来自蒙古国西部的呼和那木吉勒。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Huhenamjil的人,可能是因为战乱,他去了去很远的地方,在他的老家有一位心爱的姑娘,两人饱受相思之苦。
一天夜里,Huhenamjil的马竟然长了出翅膀,带着他回到了家乡,Huhenamjil很高兴,此后可以和爱人每天相见了。
但好景不长,有天这只长着翅膀的马被一位巫婆发现了,当他骑着马飞到爱人毡房时,巫婆立马跳出来将马的翅膀剪掉,马死掉了。
Huhenamjil感到很伤心,夜里梦见了这只马儿:“不要难过,你可以用我的头做琴箱、腿骨做琴杆、马鬃做琴弦来演奏声音,这个旋律会带着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就像以前我长着翅膀带着你去任何的地方一样。”之后就Huhenamjil根据指示做成了马头琴,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说书人,到处去演唱传说,其中就包括这个坏巫婆的这个故事...

小时候,我和家人住在扎鲁特旗的牧区草原上,我的父亲则是科尔沁地区的说书艺人,就像Huhenamjil一样。他拉的是那种蒙古的4根弦的胡琴,所以小时候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蒙古的传统的器乐。“草原”和“蒙古”这些标签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都跟随了我很多年。


随着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后面玩的音乐也多了,我开始更多地去寻找自己,表达自己,我会先去感受当下生活的空间,再映射到我自己的变化。
现在,马头琴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弦乐的音色:国家、民族、地区...这些都越来越模糊。我慢慢去除了马头琴符号,回归到了声音本身。
讲者|胡格吉乐图

来自内蒙古扎鲁特草原(蒙古人)。擅长乐器有马头琴、吉它、胡笳 、呼麦演唱。
2005年开始和杭盖乐队、大忘杠乐队 、阿基耐乐队 、旅行者乐队 、GAAL乐队在国内外各地巡演。
2005年至2009年参加杭盖乐队。
2009年参加大忘杠乐队和旅行者乐队。
2009年组建阿基耐乐队。
2019年组建GAAL乐队。
参考资料
[1]斯琴塔娜. 蒙古四胡的造型艺术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2]饶文心.世界民族乐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276.
[3]本文资料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策划制作
策划:unintended小米 朱芳琼
导演:杨建华
监制:老猫(鼓童)
视觉:杨建华
摄影:李柯
文编:旷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