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宇平衡1.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1.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语言对于人类而言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人类的创造,目前在地球上的固有生命品种中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语言分为口语和文字(书面语),口语和文字(书面语)对于人类的前进而言具有不同的重要作用。
有别于地球上的其它动物。目前地球上的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再把为数众多的语言独立单位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语言语句,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可以通过口语可以更有效率的交流,并形成和理解更复杂的思想和知识。
人类除了口语还创造了文字。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类可以通过文字(书面语)可以将人类的思想和知识记录下来,弥补记忆遗失的限制,形成成体系的思想和知识。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和思维功能。
语言的口语和文字(书面语)使人类发展出有别于地球上其它动物的复杂思想和高等智慧。
这样看来,语言对于人类而言是重要的。
1.1语言与习惯的关系
语言其实是人类习惯的集合体。
人们常常说习惯决定命运,提倡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人们常常说的习惯其实是好习惯。
人们往往喜欢研究积极的、对人有益的好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会使人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拥有好习惯的人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好习惯也是指在学习上。
但是,其实习惯是有它的两面性的,习惯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而坏习惯会形成有害的作用。
人们往往对于坏习惯的研究是很少的,因为坏习惯对人是有害的,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分辨出什么是坏习惯,有意识地避免就行了。
但其实坏习惯对于人类而言是具有破坏性的。大量人群之间的坏习惯形成环境在社会上往往会变为迷信、陋习。所以研究坏习惯也是重要的。
但是,人类因为环境和自身限制的影响,只能进行妥协,所以对于人类而言,只要好习惯或只有坏习惯的极端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环境和自身身心的限制造成了限制的。
好习惯和坏习惯其实都是习惯,只是对于人类的作用是不同性质的,所以人类才会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极端判断。
习惯亦作“习贯”。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习俗,风尚;对新的情况逐渐适应。
人们经常所提到的习惯,是一个结果,但是习惯是通过一个过程而形成的。
1.1.1语法、语序与习惯的初期形式(行动)
语法是语言的行文法则,语法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
语法(grammar)这个术语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句子的规则和格式。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体系也有两种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也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另一个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一个民族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的语法学体系可以不止一个。(在现代汉语第2页。)
语法具有民族性。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也表现在语法上。汉语的语法比较隐蔽,汉语语法的民族性特点是在同其他语言的比较中得出的。汉语语法中语序和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印欧语常用词尾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句法功能的变化。比较:
汉语是SVO型语言:陈述句一般顺序是:主语+动词+宾语。
日语是SOV型语言:陈述句的顺序是:主语+宾语+动词。
英语:由于没有量词,数词可以直接和名词组合。如:a table(桌子)/a pen(钢笔)。汉语口语数词一般不能直接与名词组合,中间要用量词来组接,并且哪个名词与哪个量词组合有一定的搭配习惯。如:一张桌子……,但文言文中数词可与名词组合,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草一木”。
世界上有许多语言,词语的排列顺序是比较自由的。如在俄语中,“我爱祖国”便有三种语序,汉语却是另外一种情形,语序非常重要。
语法、语序与习惯的初期形式,习惯的初期形式是注重重要部分、稀有部分,在各语言的语法中动词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动词部分是区别于其他部分是静态部分,动词部分是动态部分,人类最少只靠动词部分(动态部分)就能行动起来,所以注重行动部分是习惯的初期形式。
1.1.2省略
我们可以回看一下汉语和日语的语法部分:
汉语是SVO型语言:陈述句一般顺序是:主语+动词+宾语。
日语是SOV型语言:陈述句的顺序是:主语+宾语+动词。
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是SOV型语言:陈述句的顺序是:主语+宾语+动词。
英语语法具有五种基本句子结构:S+V主谓结构、 S+V+P主系表结构、 S+V+O主谓宾结构、 S+V+O1+O2 主谓双宾结构、 S+V+O+C 主谓宾补结构。
可以看出来,只有汉语才能保证语法结构的平衡。
英语语法因为英语词汇的长度的关系,会出现头轻脚重的情况,人类在收听英语的时候容易在听完谓语之后放松警惕,造成谓语之后的忘却。
而日语、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的语法结构则是头重脚轻的情况。你在与日本人交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需要使劲的听完你的一句话才能回答你的问题;另外一种情况是在乘坐电车、地下铁的时候看流动字幕,你会发现你必须看到最后才能知道应该是前方到站、还是其他注意事项(做什么行动)。所以日语、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的语法结构是容易造成人类在收听日语、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的时候只以最后的动词为目标,忽略主语和宾语。
同样是SOV型语言日语、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的区别在于日语、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词汇的构成。
日语通过把一个词的音节切断规整化形成了日本人希望被别人认为丁寧(礼貌)的愿望,但是这使日语拥有比英语更长的音节,再加上从汉语继承下来的字正腔圆(吐字准确;唱腔圆熟)使日语的词汇显得拥有过多的无意义的部分,而且无意义的部分过长,反而需要省略。这是日本人极度追求省略的原因。
而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继承了汉语拼音方式音节极度浓缩的特点(汉语可以浓缩5个音节加1个声调再融合语句整体声调的特点),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保留了音节极度浓缩的特点,英语外来词也在开始就得到了省略。所以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词汇音节更短(和汉语相当),所以反而不需要过多的省略。
省略,指免去,除去。省略语言中是在一定条件下省去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为了表达的简捷,省去话中可以省去的字句,有不说可明白时的省笔,有扼要概括的略写。
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的省略是初期省略,而日语是后期省略。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的省略是极端的省略,而日语的省略是超越极端、接近变质级别的省略。
所以可以在日语中见到「愛してる。」这样省略主语、宾语,只剩下动词的情况。如果只按照字面翻译,不考虑另一种语言的话「愛してる。」可以翻译成“爱(这个动作)在做。”,稍微变换一下加上持续意思会变成「愛している。」可以翻译成“爱(这个动作)正在做。”,可以看出来做不做、做的情况才是日本人最关心的。换一个语句「申します。」可以翻译成“申(下级向上级禀报)(这个动作)在做。”这里「愛」、「申」都不是动词,而是被「し」“做”动词化了,所以在日语中只要加上「し」就能把名词等其他词汇动词化。在日语中,只要是说者和收听者之间的话就可以省略主语、宾语,只剩下动词和做的状态。
在现实的行动中也是一样的,人类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省略其他有默契的部分,只剩下做什么。
人们因为怕麻烦、省略不重要的部分而只留下重点,但是省略的前提是提出者和收听者的思考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1.1.3遗忘和习惯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关。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基本机能。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的过程就是记忆的关键。
记忆是一种智力活动,表现为一种经过或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呈现。
记忆力是人们在记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即人们记住事物的形象或事情的经过的能力,实际上包括了对各种信息材料的识别、分析、加工、抽象、比较、概括、储存、再现等各种综合能力。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记忆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然,在其他如观察、想像、思维、创造等各种智力活动中,记忆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遗忘的原因有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四种假说。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形象、直观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
比较长的、难度较大的材料遗忘快;
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异;
凡是能引起主体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在主体的工作、学习、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一般不易遗忘,反之,则遗忘得快。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5) 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6) 情绪和动机。
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等也影响遗忘进程。
学习者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动词最重要,相对来说主语和宾语不太重要,所以主语和宾语容易被省略,而只剩下动作(动词)。
“形象、直观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相对来说动作(动词)直观,而主语和宾语更抽象,所以动作(动词)更容易被记住。
“比较长的、难度较大的材料遗忘快。”主语和宾语比较长难以记忆,而动作(动词)最简洁,最容易记忆。
“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异。”一般开头和结尾容易记忆,结尾为最新得到的信息所以比开头更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不容易记忆。汉语语法平衡最好,最容易记住的动作(动词)在不容易记忆的中间部分,不容易记住的主语和最不容易记住的宾语在两边,不容易记住的主语在容易记忆的开头,最不容易记住的宾语在最容易记忆的结尾,语法平衡最好。英语中谓语比较靠前,容易忘记。日语和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中,主语、宾语、动词分别位于相同性质的记忆部分,所以容易记忆和遗忘的部分被强化,形成两极分化,容易记忆的部分更容易被记忆,遗忘的部分更容易被遗忘,所以日语和韩语朝鲜语中省略更普遍。
“凡是能引起主体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在主体的工作、学习、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一般不易遗忘,反之,则遗忘得快。”动作(动词)正是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的动作(动词),所以不易被遗忘,而主语、宾语容易被遗忘
“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日语因为日语词汇因为需要音节切断规整化以表丁寧(礼貌)的愿望的原因,日语词汇被加长,和拥有堆叠型词汇的英语一样容易遗忘。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动作(动词)正是直观的部分说以容易被理解、被记忆,而主语和宾语容易复杂化所以不容易被记忆。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这是开头比结尾容易被遗忘的证据。
省略的部分逐渐被遗忘,凭说话人的默契,只留下行动部分(要做什么),这些行动部分形成习惯。
其中就有对于时效性等的表达。一句话中关于事情(Which)、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花费(How much)的部分都是重要的部分。
1.1.4习俗的流行与曲解
习俗是习惯风俗的意思,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习俗(大规模习惯)始于个体习惯的流行。
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流行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不一定是新出现的,有的可以是在以前就出现或已经流行过的,只是在新的一段时间又流行起来。流行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衣饰、音乐、美术、娱乐、建筑、语言等。社会成员对所崇尚事物的追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时髦是非理智的与过渡性的行为项目或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
如果是具有权威的人的个体习惯、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形成个体习惯、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的流行,习俗(大规模习惯)。
误解始于曲解。
曲解的意思是指不顾客观事实或歪曲原意,作错误的解释。也指稍稍消解。
曲解得到流行形成大规模误解。
误解是认识与对象的不一致,即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或其他有关情况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意思表示与内心意志不一致。
大规模误解形成坏习惯、坏习俗、迷信。
同一种事物在群众中广泛的传播,会形成流行。
但是人类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形成各异的常识。这样省略的部分会由于不同人的不同思想,做出不同的理解,然后形成不同的反应,其中就会形成误解。
因为没有“这样做”的原因,人们会给它加上一个自己认为讲得通的原因,通常只是直觉上行得通的,这些讲得通的答案再进行传播就会使“这样做”的原因变质,这样,其中不好的答案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好的影响。
1.1.5语言反应人类的习性
语言反应人类的习性,人们因为怕麻烦、省略不重要的部分而只留下重点,省略的部分逐渐被遗忘,只留下行动部分(要做什么),形成习惯。
而不同于语言,人与人的交往是具有实际行动的,所以就有可能在没有得到对方允许的情况下替对方做。
其中,因为长辈有管理子女的权力,所以这些子女不容易反抗,这样,错误的习惯就有可能变成陋习,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样,好的习惯就可能变成坏习惯、坏习俗、迷信。
好的可以转化为坏的,坏的原本可能是好的。可以把它补全,另一方面,好的原本可能是坏的,坏的可以转化为好的。即使是前者不容易意识到,那么后者更因为思维定势被人类深恶痛绝。
1.2汉字与符号文字
汉字是符号文字学习简单,但是表达事物所需要的字符数量高,人们反而会捡重点去听,造成听者的省略。
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如“车”、“上”、“明”等,“车”、“上”、“明”用字的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问”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门”表音,“口”表意。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
汉字学习复杂,但是辨识度高,汉字排成方块一目了然,但汉字其实不只是方块字,如果只取汉字的剪影而排列下来就会发现,汉字其实是不规则的方块字,汉字变化较大的、各有特点的形状决定了汉字容易辨识的特点。
符号文字追求极致简单也是有弊端的,比如日文的平假名、片假名和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彦文会造成视力降低,反而需要刻意的排版、设计而简洁化,使文字更容易阅读。
如果只取文字的剪影而排列下来就会发现,平假名的剪影大多数接近于“圆形”,其余部分只有少量区别,平假名接近于“圆形”的特点形成了平假名“圆形”的规律。这就是“圆文字「丸文字」”出现并一时兴起的原因。平假名“圆形”过于重复的特点,造成了平假名过于相似,容易视觉疲劳的特点。
而片假名的剪影大多数接近于多条横线,近似黑白条纹,在屏幕上会显示为黑白条状交替光,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晕眩、光敏癫痫的特点。
而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彦文单字的结够就是“横”、“竖”、“圆圈”,比片假名好一点,多了个“圆圈”,但是“竖”过多,容易形成竖版的黑白条纹,在屏幕上会显示为竖版的黑白条状交替光,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晕眩、光敏癫痫的特点。但是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彦文的组字方式还是留有汉字结构的特点,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彦文的剪影带有汉语的特点,像带有“横”、“竖”、“圆型”的方块字。最简为从上到下“方块”、“横”、“方块”的结构,像从上往下写的摩尔斯电码(摩斯密码),有对比性,但是辨识度不高。
日文的平假名、片假名和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彦文都是符号文字追求极致简单的结果,但是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彦文的组字方式还是留有汉字结构的特点,还是比日文要容易辨识的,因此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彦文有脱离汉字的可能,而日文是完全没有脱离汉字可能的。
日本的排版、设计的根本就是简洁化,就是因为日语平假名、片假名难以阅读的原因才会这么注重排版、设计的简洁化。
符号文字(拼音文字)=线形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符号文字(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汉字又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之分,我认为简体字比繁体字更适合当代。原因在于繁体字拥有和符号文字(拼音文字)相同的问题。繁体字比简体字拥有更繁琐的笔画,其中就有更多的横,在屏幕上就像日文的平假名、片假名和朝语(“朝鲜语”、“韩语”、“韩国语”)彦文一样,过多的“横”和字内部繁琐的图型带来了容易形成竖版的黑白条纹,在屏幕上会显示为竖版的黑白条状交替光,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晕眩、光敏癫痫的特点。繁体字在当代是不适合数字化的环境的,繁体字过于繁琐,问题变质,形成了与符号文字(拼音文字)相同的问题。
但是简体字也有一些问题,反对者对简体字最大的诟病之处莫过于合并字问题。我认为只有这个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简体字只要将过度的合并字还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汉字可以分为当代实用字和观赏字进行运用方式的区分,做到汉字问题的平衡。
汉字又有易懂、具有关联性;形象、直观达意;信息量大的特点。
1.3语言和历史的关系
1.3.1历史中的语言的运用
在历史中的语言的运用是受到限制的。
中国在1918年以前,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由于记录材料的缺乏语言的运用受到了限制。
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价格低廉的物料,这样造出的纸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献记载了蔡伦之前就有纸张使用的例证。例如,在班固的《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中,就记载了公元前2世纪用纸包药事例,以及清代张澍撰所作《三辅旧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出土的西汉纸,以现存实物证实了远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西汉就已出现了纸张的使用。这大约比蔡伦发明造纸术要提前170年左右。
从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纸张,当时的纸张质量较差;不能用于书写,到了西汉后期,纸张的质量才有提高。而蔡伦正是在此造纸术的基础上,对原材料、工艺进行了改进,制造出了质量很高的纸,特别是蔡伦扩大了造纸的原料,而且为以后广用各种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条件。
西汉劳动人民所造的纸并经过东汉的蔡伦改进以后,已经能满足书写的要求。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
根据《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以及商代甲骨文中的“典”、“册”等字符,可以看出早在商代,人们已利用竹木制简,用绳编连成册。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来看,在商周时期,简册已经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载录档案文书与书籍的主要载体。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
对于蔡伦来说,改进的目的就是用来取代木牍、竹简、缣帛等书写、记录文字的材料,由于纸质轻,价格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东汉末年,山东人左伯,就是一个以造纸精美而闻名,当时的书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纸,这就是说,在东汉末年,造纸技术大大提高。公元2世纪4世纪,是竹简、缣帛和纸张并用的时期,由于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纸张作为写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来越大,在这个时期,纸张已成为文人不可缺少的写字材料。总之,在纸张得到广泛应用之后,使书写材料重量大大的减轻,从而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写字材料。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1.3.2通假字、一词多义、多义多音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多义多音字在汉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多音多义字的音义情况又很复杂,给学习掌握和使用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通假字、一词多义、多义多音字都是汉语(古汉语)复杂,学习困难的原因。
1.3.3言文分离、言简意赅、言尽意
汉语古代文言文与当时日常使用的口语之间的言文分离,也给学习掌握和使用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古代中国,人们为了节省记录文字的材料,会省略不重要的部分,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言文,这是地球上最有效率的记录文字的方式。
归根结底,文言文是运用了省略的记录形式,自然就逃不过因人思想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理解,从而种下影响深远的恶果。
1.3.4微言大义、谶纬
微言大义出自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微言大义
谶纬,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为神学说。谶纬是盛行于秦汉代的重要社会思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纬书是对秦汉以来“纬”“候”“图”“谶”的总称。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神话民俗文化的记载,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综合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中国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裹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纬书是上古谶纬思想学说的辑录,并非出于某一作者。谶纬出于神学,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由于先秦天命神权、天人感应观念的流行,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其中也涉及炎、黄的传说,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乐律、农学、医药以及原始社会状况等零散资料,经过去伪存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谶,许慎《说文解字·言部》云:“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1]《后汉书·张衡传》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辞海》曰:“谶,预言,预兆,如符谶。”[3]总之,所谓谶,便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们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而出现。《说文解字》云:“纬,织横丝也。”《释名·释典艺》云:“纬,围也。反覆围绕以成经也。”[5]“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由经典所衍生出的意义,是方士化的儒生被河图洛书所影响,伪托孔子以神学迷信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魏晋以后屡加禁止。隋炀帝正式禁毁之后,谶纬之书大量散失。
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注定不能与儒家经典长期并行,很快就从经学中被剥离了出去。但谶纬中并非全是荒诞的东西,其中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此外,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两千年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其最初的确切表达即是《白虎通义》从礼纬《含文嘉》中引来的。
对于文言文来说,省略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1.4白话文的发展
由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长篇文章得以实现,这些时期坚持使用文言文是习惯致使,如果按照发展规律,白话文的发展应该在纸和印刷术技术的成熟之后就应该被发展,但是这些时期坚持使用文言文是反发展的做法。
白话文的发展是需要经过一段改变语法的规则的过程,所以对人语言的学习会产生混乱。
1.5要素齐全的重要性
1.6要素齐全的方法:6W2H
6W2H分析法也称八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事情(Which)、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花费(How much)等八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这种看似很可笑、很天真的问话和思考办法,可使思考的内容深化、科学化。
这种方法可以重新激起记忆,减少误解和其衍生出来的弊端。
6W2H可以将忘记、缺少的部分重新补上,还原一句话原本完整的面目,完整的每一句话按照原本的顺序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事物原本的面貌。
更进一步的思维方式是机器语言(编程)和逻辑(逻辑思维)。
1.7对语言的总结
1.7.1语言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语言的口语和文字(书面语)使人类发展出有别于地球上其它动物的复杂思想和高等智慧。
语言对于人类发展是重要的。
语言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思想浓缩的过程。
而人类将这一过程不断地循环形成了高级的思维。
人类有别于地球上其它生物的原因就是在于人类有安全的栖息场所(从聚落到社会)使人类有稳定的生存条件来维持,这一循环不被打破才形成了高级的思维。
而语言正是人类所创造的能够高效交流、存储思维的方式,因此人类可以在独自或互动中高效的完成思想浓缩循环,而形成大智慧。
1.7.2语言的本质
语言的本质就是省略。
语言就是人类将客观事物符号化便于记忆、交流的方式,其本质方便人类的产物,也就是省略。
而省略的本质是行为,是一种与复杂、详细、完整对应的行为。
1.7.3省略的两面性
人类的行为经过省略,形成习惯;
习惯(习俗)之中有好习惯(好习俗)也有坏习惯(陋习);
习惯(习俗)可以转化为坏习惯(陋习);
坏习惯(陋习)可以转化为习惯(习俗)。
1.7.4语言缺陷对于人类的弊端
就像习惯(习俗)之中也有坏习惯(陋习)或者习惯(习俗)可以转化为坏习惯(陋习)一样,每一种语言也有它的缺陷。
省略的后果也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造成误会、矛盾、对立等问题,严重会造成混乱、冲突、战争等问题。
1.7.4.1语法与省略
在现实的行动中,人类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省略其他有默契的部分,只剩下做什么。
人们因为怕麻烦、省略不重要的部分而只留下重点,但是省略的前提是提出者和收听者的思考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通过语法的比较,在汉语、英语、日语、韩语中,只有汉语才能保证语法结构的平衡,不容易省略。
而日语因为日语的一句话需要承受过于复杂的词汇和音节,最终因为语法结构,成为了极易过度省略的一种语言。
语法的省略带来了交流双方理解误差问题。
1.7.4.2文字形状与辨识度
汉字变化较大的、各有特点的形状决定了汉字容易辨识的特点。汉字又有易懂、具有关联性;形象、直观达意;信息量大的特点。
符号文字追求极致简单也是有弊端的,比如日文的平假名、片假名和韩语彦文会造成视力降低,反而需要刻意的设计而简洁化。
文字形状的省略带来了辨识度问题。
1.7.4.3古代汉字环境与极简省略带来的影响
汉字因为书写环境的历史原因,在历史上汉字的文体“文言文”使用了极简的表达方式,惜字如金。
“文言文”使汉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省略习惯,现代人在阅读“文言文”的文献极其容易发生歧义,其影响到现在。
古代汉字环境“文言文”的省略带来了歧义问题。
1.7.4.4语言缺陷的本质
语法的省略带来了交流双方理解误差问题、文字形状的省略带来了辨识度问题、古代汉字环境“文言文”的省略带来了歧义问题,这些语言缺陷的本质就是省略的过度运用。
1.7.5人类需要正确对待省略的两面性
语言的本质本来就是方便人类高效交流、存储思维的方式,语言的本质本来就是省略,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省略的话理解误差、辨识度、歧义等问题就会被激化,这样的问题逼近发生在语言问题上,这些问题同样发生在人类行动的所有问题上,所以解决省略带来的语言缺陷逼近能够解决交流理解误差、歧义等问题,还能解决人类行动的所有误解、失误、错误等问题。
6W2H分析法(八何分析法)这样的思考方法是可以将忘记、缺少的部分重新补上,形成事物原本的面貌的方法,所以普及6W2H分析法(八何分析法)这样的思考方法可以弥补省略所带来的问题。
6W2H分析法(八何分析法)这样的思考方法是需要普及的思考方法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