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一个超级好看的纪录片!按头种草安利了!

虽然是2019年的纪录片,但我今年才知道它!
对!没错!就是《但是还有书籍》。
每集三个故事,三个主角,三个关于书的情怀和工作。
他们把情感注入书中,再由书呈现出来,人与书密切相关不可分。
编辑、译者、作家、藏书者、书店老板、画家、摄影师、印刷社、书面设计、装帧设计者等等,那些隐于书后的人,这个节目用更艺术更真实的方式将他们呈现出来。

书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一些说它是知识,深奥一些说它是信仰也不为过。
我想每个人对书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写到这里让我突然想起曾经去一家出版社面试的经历,如我这般爱书,也根本没想过书的形成居然需要那么多道程序。
当出版社老板问我:“你知道一本书是怎么出来的吗?”
我脑中一片空白,尽管这些年我写过的文字没有千万字也有百万字,而书的形成在我脑中只有一行字:检查错字打印装订。
很显然我幼稚而直率的回答让老板笑出了声,他不是责怪,而是觉得我傻。
“一本书少则上月多则要半年之久,怎么可能像你说的那般轻松呢?”他说话直接,我虽然有被打击得不快,也不得不承认他才是行家。

《但是还有书籍》里,让我知道。
有的人在为华语文学的发展不懈努力,不断地去寻找书,发扬华语文学。
有的人为了出版一本书,用了十几年的努力。
有的人为了把外国文学传到我国,而学习小语种去翻译。
他们一字一句的校对、一字一句的书写、一字一句的思想传承,看得我热泪盈眶。
多少简单的背后是繁琐的努力和付出。
他们远到海外,近在身边的这片土地。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承载着作者的心血,更是承载着制作者们的期望和寄托。

我又想起,出版社老板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书籍的形成。
它经过了多少步骤,期间又有多少人参与。
记得当时,我在手机备忘录上记录过程,心里一直在想,原来书的诞生如此的复杂,而我身为写手,也只是知道书是由纸封订而成的。
或许是看我如此的认真,出版社老板很想把我留下,而我一心只想做个写手而拒绝了他的邀请,一年后的今天,看到这个纪录片后,我突然生起了一股后悔感。
这纪录片将我拉入书的世界,拉入回忆,拉入那场旖旎的理想世界里。

他们期间上到七八十岁的老者,下到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让我不得不振作起来。
那位继承了父亲书店的店主,那位给孩子们讲解绘本的年轻姑娘,那位七十多岁还在坚持创作的蔡皋老师,她创作的《荒园狐狸》在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BIB)上获得“金苹果”奖,是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生活既是如此,既是这样吧?我在心里想。
蔡皋老师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家花园里写生,去观察‘小’的地方,比如叶子、比如花、比如草、再比如蜻蜓。
还有一位为了自己孩子而画绘本,最后成为儿童绘本画家的父亲。
那么多的感动,值得我们一而再地去观看,思考。

我想起在网上结交的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我们从读书群里相识,偶尔向彼此分享书里的知识和想法,我想起那个比我小七八岁的姑娘,我们倾听对方又看了什么书,得到了什么思考。又让我想起,我很多朋友都是通过看了我书写的文字和我变成了挚友。
有时候,多么奇妙,书籍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哪怕一个花甲之年,一个弱冠之年。
但又觉得,这并不奇妙,这不就是书的魔力,文字的魅力吗?
当字和纸形成了书时,不光拿到它的人会在翻阅时经历一段不寻常的知识之旅,对书来说也是一场非比寻常的经历,它从一个地方被搬到另一个地方再运到其他地方,这过程中,或许是车辆运输,或许是飞机航运,或许是在有温度的掌心里,它们经历波折来到你的家,它会被会彩色的铅笔、黑色的水笔、蓝色的蜡笔划上痕迹,会被贴上很多各种材质而成的便签纸,会被记录上很多你的话语,留下你的痕迹,也或许它还是它,从始至终都没被翻开,在塑封里放在原处,一辈子。
“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被翻阅。”我被这句话深深地触动到了。
如果真的要找到价值的话,这无疑是它最自豪的。
真的是非常非常值得观看的一部纪录片,现在又出了第二季,如果感兴趣,一定要去看看。
最后,标注一下旁白是胡歌,虽然我是看到第三集时(一季就五集)从弹幕上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