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马最良谈“麒马合作”(何国栋、翁思再)
十一月底,京剧老艺人马最良在他辗转讲学授徒的旅程中,于上海溘然去世。京剧爱好者在痛借之余,回忆起他曾在黄浦区文化馆讲学的内容,更觉意味深长。
马最良是马连良的堂弟,他讲了一九二四年“南麒北马”在上海天蟾舞台合作演出的故事。头天打泡戏是《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以往周信芳和马连良演此戏,都以“前鲁肃”一角见长,这回两位艺术家凑到一块了,角色该怎么派?周、马两位都提出让对方来“前鲁肃”,反复推让的结果是周信芳演前鲁肃后关羽,马连良演孔明,难题顺利地解决了。戏演至《华容道》,孔明的戏已不重,按惯例马连良可以休息,由“二路老生”来顶这个角色。可这次马连良不同意替换,他要继续为周信芳配戏,独自把孔明演到底。当戏演到“挡曹”时,观众根据“老经验”,以为曹操被放走,马上要散场了,便纷纷起身离座。不料,周、马特地在这里加演“交令”,于是观众又兴奋地坐了下来。两位艺术家在台上一柔一刚,各显本派特色,分别将孔明的潇洒自若和关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刻划得淋漓尽致,使本来的过场戏演热了,观众席上不时爆出彩声。
接着,周、马同演《黄金台》,马饰田单,周则为他配演本来是由“二路小生”担任的角色田法章。周为了更好地为马配好戏,不仅在表演上力求精到,而且特意对田法章的服饰作了许多改进。
以后周、马还合演了包括《十道本》、《一捧雪》等在内的五、六出戏,时间长达两个月(合同仅一个月)。每场戏不论谁主谁次,大家都本着“一台无二戏”的精神,演得满台生辉。他俩在紧张的演出之余,每天要化个把小时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剧本,马将《青风亭》给周,周把《要离刺庆》给马。他俩还一道出去看电影,有一次他们看了一部苏联的故事片,回来后就热烈讨论起来,怎样在《青风亭》中借鉴电影主角的表演艺术……
马最良先生以七旬高龄,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地向后辈进行戏德教育,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他是回族人,逝世后,上海有关部门按民族政策为他在虹桥回民公墓进行了土葬。(何国栋、翁思再 原载1984.12.11《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