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菜盲盒,住共享坟墓:为了忍受贫穷,菲律宾人能有多拼?


菲律宾是一个伪装成富裕的贫穷国家。
但这个贫穷的国家却有着极为光鲜亮丽的外表。

如该国首都马尼拉,如果只看外表,那么马尼拉绝对担得起国际大都市这个称号:高耸入云的城市天际线、各式豪车汇聚而成的车流、衣着时尚光彩夺目的白领男女;都在向世界展示着这个具有451年悠久历史的,既保留了中国与印度东方文明的古老底蕴,又兼有美国与西班牙的西洋文明的现代开放多元化城市的独特魅力。

而当你放弃游客的视角,不再仅仅往返于星级酒店和旅游景点,选择真正走进这座城市的时候,你才会惊讶地发现,隐藏着繁华喧嚣背后的贫困,远比你想象的更加可怕。
2012年,约1840万人极端贫困,每天生活费约为1.25美元。到了2018年,1.05亿菲律宾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中,即超过2600万人。
无数贫困的菲律宾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选择来到马尼拉生活。殊不知,即使搬到了马尼拉,他们也只不过从农村贫民变成了城市贫民。

他们负担不起高昂的房租,只能在铁轨边、桥洞里、甚至垃圾堆旁搭建起简陋的棚屋;微薄的收入也根本养不活一家人,只能日复一日地去饭店的泔水里寻找可以吃的食物。
“树挪死,人挪活”,选择“挪到”马尼拉的菲律宾人,既死不了,也活不好,只能半死不活。

最可悲的是,这些已经沦为城市底层的人,整天想着并不是如果努力奋斗来摆脱现状,而是想着如何节省本就十分微薄的收入: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努力工作太累了,自己可做不到,但是省省钱,将自己已经很低生活质量再降低一点,还是能做到的。
结果同样是活下去,为什么不选择更加容易的省钱方式呢?这就是绝大多数菲律宾人的生活哲学。
他们虽然会抱怨生活的困难与贫穷,但不会想到未来,想到改变,只有忍耐,只有得过且过。

剩饭做成的贫民窟“美食”
深夜,马尼拉的大小餐厅都已经停业,店内积攒了一整天的垃圾:客人的剩饭剩菜都会被专门的垃圾车拉走,再集中倾倒在垃圾场里,这些常人眼中无比肮脏的厨余垃圾,却是贫民窟特色“美食”pagpag不可或缺的原料。
pagpag包括吃剩的炸鸡、带骨的烤肉、只剩一点肉的鱼骨……只要是有肉的剩菜,就都可以做成pagpag。
当垃圾车离开后,早已等待多时的工人们就会立刻冲上前去,在大堆恶臭漫天、苍蝇乱飞的垃圾中不停地地翻检,找出还“可以吃"的pagpag。

只剩下骨头的不要,肉变质发臭的也不要,一位挑拣pagpag的女工说,她平时靠闻就能判断出肉是否坏了,如果还是不确定的话,就尝一口。

在整理出可食用的剩菜后,工人们会将其打包分类,肉多一点的一份卖30比索(3.6人民币0,肉少的一份卖20比索(2.5人民币)。
收入微薄的穷人们为了省钱又想要吃饱,就会选择购买pagpag,回家用调料简单烹饪后,就摆上了他们的餐桌。一袋pagpag里一多半都是肉,这也是家庭主妇们唯一能让一大家人吃饱的方式了。

由于原料来自城市中各处餐馆,所以pagpag里时常能找到很多较为高档的食物。这样价格低廉,味道相对较好而且肉多的食物,自然受到了贫民窟人民的追捧,有些穷人甚至每天都将pagpag当作主餐,将其称为”美味又营养“。每天“新鲜出炉”的pagpag都会很快被人一抢而空,甚至有人会因为抢夺pagpag而大打出手。
但这些从垃圾堆捡出的食物,怎么可能真正的安全。菲律宾国家反贫困委员会就曾警告人们:长期食用pagpag会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孩童的正常发育,甚至引发甲肝、霍乱等疾病。

即使用高温煮熟这些食物,可以消除大部分的细菌,但很多饭店会在剩饭上喷洒消毒剂处理,这些消毒剂并不会被高温清除,而是长时间停留在食物上,严重危害人的健康。
但穷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他们如果不去吃pagpag,那么以他们的收入根本无法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对于他们来说,慢性中毒总好过直接饿死。穷人们根本不在乎食用pagpag会得病,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一种病最可怕,那就是穷病。

与死者为邻
随着菲律宾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试图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但涌入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城市的空余空间也越来越少,就连生活环境无比肮脏的贫民窟也渐渐地不够了。

为了生存也为了留在城市里,穷人们铤而走险,开始选择在公墓里生活,早在20世纪50年代,马尼拉最大的公墓马尼拉北部公墓就已经有人居住了。随着70多年的发展,很多公墓早已经变成了穷人的社区,除了日夜与死者生活在一起,这里和城市中的其他地方并没有多大差别。
在菲律宾,墓地主要分为两种。有钱人家会选择为逝者修建豪华的独栋式墓园,从外表上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别墅,里面也有独立的空间。这些稀少的墓园早已被最先入住的家庭占据,他们将这里改造成自己的家,甚至还能分出不同功能的房间来。

而绝大多数后来者只能选择另一种墓地,这是一种由混凝土搭成类似抽屉的墓地,每一个坟墓小到只能容纳一口棺材,那些后来的穷人们,只能选择在这些棺材旁边搭建棚屋生活。

一般人想象中的墓园,都是阴风阵阵、寒气逼人的。而菲律宾的墓园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闲聊家长里短的男男女女、有来来往往的小商小贩、有嬉戏打闹的孩童。

生与死的界限也被淡化,孩子们时常会在墓园里来回追逐玩耍;或者拿着不知从哪里捡来的骸骨当作”武器“来打闹。甚至连棺材都成了人们的”家具”:吃饭时把它当餐桌,睡觉时把它当成床。
生活在墓地,从最初的迫不得已,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很多菲律宾人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在墓地找到了新工作,比如帮逝者家属看守坟墓,或是给逝者雕刻墓碑。

但近些年来,马尼拉政府为了治安与社会秩序问题,决定强制驱离这些生活在墓地的穷人们,让他们搬到离马尼拉更远的地方。一方面那些地区的生活成本更低,人们在那生活的会更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城市形象。
很多人已经在墓地里住了一辈子,他们生于此,可能死后也会埋葬在此。无论被驱赶多少次,最终他们都会选择回到这里。

在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他发起的禁毒战争也随之影响到了墓地居民的生活:2018年,一名墓地居民卡梅丽塔的儿子就在警察与毒贩的枪战中不幸身亡,随后他的尸体被就地安葬在这座墓园中。失去了儿子的卡梅丽塔悲痛欲绝,她选择在儿子的棺材旁搭起一处棚屋,永远陪伴在死去的儿子身旁,这也许是能让她坚持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了——为儿子守灵。
自弃者,天弃之。
贫穷的原因有很多种,而因为自身原因导致的贫困,是最不值得去同情的。
懒惰
接触过菲律宾人的人,都会这样评价他们:有些小聪明,但是很懒惰。
由于经济落后,菲律宾当地的工资水平很低,一个普通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人民币左右,而且工作十分辛苦,待遇也差。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
但他们不仅不努力,反而选择摆烂的生活:不少身强力壮的菲律宾男性青年,失业在家游手好闲,反而让女人外出工作养活一大家人。一个菲律宾母亲,不仅要养活丈夫、孩子,还有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即使是有了工作的菲律宾人,很多也过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生活:没钱花的时候,就去上几天班,等拿到工资后就开始旷工,去各种娱乐场所尽情消费;等工资花完后,就朝身边人借钱,除非实在借不到钱了,才会勉强回到工资岗位上,再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这是一名当地工作的中国人的自诉:
我的一同事24岁,但已经有两个孩子。他的妻子不工作,他每个月只有微不足道的8500比索(约1050人民币),用来支付4个人生活。他向我抱怨,如果我不给他加班费,他就不能养家糊口。为了帮助他,我安排加班,支付他加班费。但第二个发薪日之后,他醉酒翘班。我知道我被耍了。他的加班费不是用来养家糊口的,而是买酒消遣的。
而少数勤劳的菲律宾人,也会被他的家人所拖累,毫无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这一点在出国打工的菲律宾人中极为常见:他们辛辛苦苦赚下的钱,基本上都寄回国内补贴家用了。
奢靡
但他们国内的亲人们真的已经贫穷到需要他人施以援手才能活下去的程度吗?当然不是!他们的钱全部花在享乐上,不管上层还是底层,都有着慷慨大方、热情好客的性格。但就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那句经典语句一样:
“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
有钱人的豪爽大方无伤大雅,而穷人的好面子只有死路一条,他们宁愿去吃垃圾制成的pagpag,也要省下钱来去商场购物;他们宁愿挤在在墓地里,日夜与死人为伴,也不愿意去攒钱租一个正常的房子,而是将钱用来买卡拉OK等娱乐设施。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原本收入就很低的菲律宾人甚至会分期付款,给自己和家庭留下无数可能永远也无法偿还的债务。

每月分期付款2188比索(270人民币)的苹果手机
无知
由于近代曾长期被西班牙殖民,菲律宾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喜欢凡事都向上帝祈祷。

他们会祈祷中彩票从而一夜暴富;会祈祷和有钱人结婚;会祈祷自己通过赌博豪取千金。这些祈祷内容一点也不现实,但菲律宾人就喜欢整日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梦境中无法自拔。
教育可以驱散迷信,但菲律宾的人均受教育率又低得可怜。在贫民窟中,只有60%的人上过小学,不少人干脆以“家庭贫困”为由辍学,尽管菲律宾的公立学校是免费的。
菲律宾人喜欢抱怨,抱怨政府的腐败,抱怨祖辈的无能、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薪水的微薄,但他们就是不会抱怨自己不够努力。尽管抱怨不断,他们却从不行动,而是安于贫穷的现状,努力去忍受贫穷。
如果他们自己不去改变,那么谁也帮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