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个人归纳---德国近现代史(十三)
闪击战思想先驱---施利芬
施利芬出身普鲁士容克家庭,父亲是普鲁士的少将。他家学渊源,自幼勤奋好学。最初专攻法律,20岁后参加军队,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加入总参谋部。
施利芬参加了普法战争,他认为色当会战是真正的现代“坎尼战”。所谓的坎尼战,就是尽管处于兵力劣势,但是运用灵活的战术,从两翼和背后实施兵力集中,击溃对手,进而彻底合围消灭敌人。

施利芬的战略战术原则
(一)战争是短期闪击战,认为歼灭敌人的决战是整个战争的中心,战略的本质在于消灭敌人军队,战略最高成就就是在一次合围总决战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施利芬并不顾及历史上的客观条件,对于长期战争都不太以为然。同时代的第十次俄土战争和日俄战争被看作是过分拖长战争。
(二)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尤其强调现代防御就是翻过,要塞工事不是消极防御的基地而是组织进攻的出发阵地。
(三)实施总决战,该思想在1910年总参谋部的训令中被正式肯定下来,总决战并不是单纯从正面击退敌人,而是通过一次大合围全歼消灭对手的武装有生力量,重点就是从两翼和后方进行迂回运动与攻击。
施利芬任总参谋长期间,研究了与法国和俄国两线作战中的战略问题,从1891年起,经过10多年的酝酿修改,终于制定出完整的“施利芬计划”,对德国即将在欧洲进行的战争,以及在这场战争中应采取的战术原则作了预测和部署。这是他在德国军事史上赢得自己的地位的最重要之点。下期将介绍其毕生心血之作---“施利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