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证伪主义(二)

证伪主义的出现来自波普尔对划界问题的思考。它的出现解决了一些之前实证主义的疑惑,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证伪主义:理论负荷与演绎否证
一,理论负荷
理论是人类理智自由创造的推测性和试探性的猜想,用来克服先前理论遇到的问题,给世界或宇宙某些方面提供事宜的描述。
二,演绎否证
推测性理论一旦提出,就要接受观察和实验严格和无情的检验。经受不住观察和实验检验的理论必须淘汰,由其他推测性猜想替代。唯有最适合的理论才能生存。虽然不能合法的说一个理论是真的,但可以说这个理论是最好的,比以前出现的任何理论好。对证伪主义来说,不会出现归纳的表征和辩护问题,因为他们认为科学不涉及归纳。
三,作为科学的标准
证伪主义把科学看作试探性的提出的一组假说,必须是可证伪的,因为一个定律或理论,只有可错的才能提供信息。
证伪主义的困难
一, 大部分理论都是复杂的
一个理论可分为许多部分,各种假设,理论本身,各种观察。当观察和理论冲突时,也许错的是理论,也可能是观察,逻辑并没有告诉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被称为迪昂奎因问题。
二,与历史不符。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问世之初,曾经由于对月球轨道的观察而被证伪。花了几乎五十年的时间,才把这个证伪转给牛顿理论以外的其他原因。后来,牛顿理论又与水星轨道的细节不一致,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摒弃这个理论。
三,有些科学命题是不可证伪的。
比如涉及概率的命题就无法证伪。这些命题无法做到波普尔那种演绎逻辑意
义上的证伪。
四,有些可以被证伪的并不是科学。
算命的可以说你明天会遇到你喜欢的男孩,结果并没有。我们不能把这些也划归到科学的范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