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郑州小升初烽烟再起,聊聊你看不到的另一面!

2021年小升初,按照正常时间距离还有很远,但是,非正常时间早已开始,该挑的娃一个不拉,不知道情况的家庭还在等待,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阶段,这类方式的小升初,与去年相比有何变化。

2021年小升初
今年,小升初很明显比去年“疯狂”很多,各种渠道的信息,防不胜防,很多低年级的家长经常问我,这些事情是如何得到通知的?说实话,只要留心,等孩子到了六年级,升学信息将会爆炸般的充斥着整个升学年。

如同上方的信息举不胜数,这也定下了今年小升初的主题色,当然,与去年相比,今年小升初变化有不少,概括下来,有三点:
第一、简历逐渐成为常态
递简历的情况,在今年突然增加,也增加了门卫师傅的工作量。
不过,说句实话,家长就算递进传达室,可最终能靠简历获取通知,真的是凤毛麟角,最后还是机构拿到给个通知,毕竟,摇号之后,升学主要还是以渠道为主。
另外,在目前严格的政策情况下,很难对外收取纸质简历,有些学校去了,也是被拒,比如:73、57、桐柏一中、领航.....门口师傅态度很明确,别来了,耽误事儿。
所以说,家庭之后还是要努力尝试打听其他相关消息,一些非常明显不可能收简历的学校,可以直接忽略掉了。

第二、新学校拔的厉害
如今,郑州新建很多新初中部,比如:清华附、惠济外国语、经开外国语、惠济四中........后背都有强力教育集团的支持。
这些学校为了迅速能够走出来,对生源的依靠性非常强烈,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学校想出头,就需要依靠一部分生源的力量,何况在初中阶段,得生源者,得天下。
别说初中了,就是现在小学对这方面的渴望也很强烈,因为谁找到了优质的生源和家庭,教育理念就能落地。看看近些年新小学没有落地的,几乎都出在生源问题上。
对于,小升初家庭来说,新学校这是机会,也是挑战。
机会:这些学校的学习氛围特别好,毕竟,生源质量有保证,大多数孩子们学习自主性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养成,只要学校管理上去,孩子们的升学必然是一个上升的趋势。
挑战:这个之前咱们说到过,优质的老师去新学校都是全新的开始。
另外,一些没有带过优质学生的老师,比如数学,之前所教的孩子在中高考,一般都做不到最后两个大题(主要目标是把前面的分拿到),所以,常年不讲,后果就是长此以往,自己也就渐渐把后面的教学方法隐藏或者遗忘了。
第三、备选娃增多
今年,孩子参与的数量增多,对于学校而言,是个好事儿,这就意味着备选的孩子很多。
什么是备选孩子?咱们简单说明一下,小升初进校有三种情况:
1.直接录取,优秀达标,这就是学校重点对象。无论如何,学校都会通过一切手段,把孩子要过来。
2.条件录取(备选),孩子程度是晋级状态。但是,这些孩子前面有高手,而且已经占满了招生名额,可是,学校也不愿意放弃这些孩子们,于是,就让这些家庭等消息。
然后就是学校的操作,去申请扩招,如果申请成功,孩子进;相反,孩子就是没有学上,所以风险性很大,这也就是有些孩子明明得到了学校的通知,但是最后没有录取的原因。
3.没有录取,参与就好。不过,是实话,小升初录取标准远没有绝大多数家长想象的高,很多学校的实验班选拔没有那么困难。
金水区某热门公办实验班↓



总的来说,本次小升初阶段,家庭还是要多方面打听可靠信息,针对性参与,另外,不要太相信学校。

关于小升初

今年小升初,人数激增,这也意味着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家庭作为孩子的陪伴者,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
1.目标
首先,家庭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设立适合的目标,不要盲目的追求名校,孩子是适合逆水行舟,还是适合顺风顺水,这都需要家长来进行判断。
有些学校的压力,随便一打听就能知道,比如:外语系,几乎没有娱乐的时间,有些孩子就会在周末“报复性”地玩,如果孩子不适合这种分秒必争的环境,家长一定要想一想。
其次,部分学校只适合拔高,不适合巩固,没有见过中等以下的生源,所以,父母们要心知肚明。
另外,中考的分配生名额也是不能不去考虑的一个升学内容。
2.孩子状态
参加多了,孩子的疲倦肯定会有,如果再一味的向前,得不偿失,不仅孩子的发挥不能正常发挥,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所以,没有必要参与频次太多,要适可而止。
作为长远考虑,之前也说过,除了学习,家庭也需要知道的是,孩子们有些能力储备远远比知识储备更加重要,这些能力决定孩子们能够走多远。比如:专注力、反思能力、抗挫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不足,往往会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且初中的学习状态和小学截然不同,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必须的。
其实,学习跟运动一样,需要孩子有持久性的竞技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挑战自我的一个过程,如果只依靠强行推,始终会面临一个潜力之外的瓶颈,比如:难题不做、不愿意动脑子、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毕竟,输血能力永远比不了造血能力。
如今,小升初是一个交汇处,体制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向左还是向右,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但是究其本质,“看分”还需要慢慢改变。



说到底,如果教育无法均衡化,那么,还是会有大批量的孩子挤破头去某些所谓的顶尖名校,而学校各种暗地里的选拔就会必然“超前学习”挂钩,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会对家庭有超强的吸引力,让投入没有上限。
以至于,永远都有比贵更贵的课外班、有比好更好的学校、也有比牛更牛的名师,带着节奏让一大群家长比狠,说不定举三代之力、倾全家其所有,用资源给孩子砸出更好的未来。
总之,无论是把所有选拔、任何超前学习脱钩;还是把中考、高考,严格跟着大纲来,对政策都提出的是一种挑战,需要时间慢慢解决。

最后,小升初阶段,家长的决策很重要,毕竟,中考的选择方式也有很多,是走分配生,还是走裸考,都是家庭需要自己来把握的事情。
当然,如今孩子们所面临的不再是物质匮乏,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且便捷,未来的发展,未必是我们如今所想,时代发展的步伐太快了,每代人的思维方式也大都不在一个频道,对于孩子们来说,未来的挑战,不在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