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朽的白色巨塔

2023-07-22 18:36 作者:白い雪_  | 我要投稿

存档。于2021年11月首发于知乎。



这是一部相当经典的作品。

该作于2003年在日本播出,于2006年被央视引进,反响热烈、一片好评的同时,更是得到了央视「剧本、导演、演员、灯光、镜头、配乐处处趋于完美」的极高评价。《新京报》也如此点评道:「故事一流,配乐精彩,如果今年你只准备看一部日剧,一定不要错过《白色巨塔》。」更有不少观众将其称之为「医疗剧巅峰」。其综合素质之优秀可见一斑。

该作现实感强、尖锐深刻,从医疗体制和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探究了医生这一职业的本质。而以我拙劣的文字表述能力,所能表达出来的不及十一,故如果有兴趣的话,希望各位一定亲自去看看这部制作精良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的是浪速大学附属医学院的外科医生财前五郎为了争夺教授之位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而后半部分则围绕着当上教授后的财前五郎因为对一位患者的治疗失误而深陷的一场官司展开。该作属于群像剧,披露现实的同时,对人物的把握也相当深刻精彩。




毫无疑问,财前五郎作为男一号,是作者花费最多笔墨塑造的角色。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出身于农村的贫困家庭、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医学部才得以改变命运的他,对权力和名利有种超乎寻常的渴望。对他而言,人生就是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为了得到教授的宝座,从贿赂鹈饲教授到在大河内教授面前「演戏」,他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谁曾想高处不胜寒,如愿当上教授后,自视甚高的他却因为过于自大而判断失误,导致一位患者提前死亡,使其未能安排后事而早早离世。愤怒的家属将财前告上法庭,他在官司缠身之时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输了官司,在癌症的折磨下抱憾而终。

尤记得本作的开场:财前醉心于手术舞,明亮的光线笼罩着他,似乎暗示其光明的未来,而他也在接下来的手术中大获成功,得以登报,何等风光,何等意气风发;而在生命的最后,他在昏暗的房间里再次挥舞手术刀,却由于癌细胞扩散到脑部而双手不受控制,那把承载着财前无尽野心的手术刀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落地,又是何其不甘,何其讽刺。

财前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一情节设置得相当出彩,这部分属于电视剧的原创情节,却极大地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财前独自一人站在铺满白雪的铁轨上,寒风凌冽,面前的两条铁路,两条都通往地狱——此时的他,究竟在思考什么呢?是自己的前途,还是身为医者的本心?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失误的代价便是患者的生命。医者操控着人的生死,治病救人的是医生,做人体实验杀人的亦是医生——天堂与地狱,仅一线之隔。医学的白色巨塔乃由无数人的白骨堆砌而成,但对于医生而言,患者究竟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样本、升职晋升的工具,还是一条条鲜活的、需要关怀的生命?

「我们常常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何出发。」在财前成功成为教授,走上人生的巅峰之时,他是否还记得,医学的最最开始的出发点,是对「人」与「生命」的尊重?

何其讽刺,去波兰参加国际医学会议是全剧中财前最为风光的时刻,佐佐木庸平却也在此时因为他的自负而提前失去了生命。他本以为自己能就此平步青云,剧情却在此后急转直下,最后由那场惨败的官司将他拉下神坛。

和另一位男主角——里见相比,他显然是一个标准的现实主义者、野心家。他无疑是可悲的:他终其一生追名逐利,终于到达了白色巨塔的顶端,却在还未坐稳教授宝座之时便早早离世。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位好医生?尽管从表面上看,他所救治的无数病人似乎只是为他通往塔顶而铺路,尽管他为了晋升教授而手段用尽,但他确实在手术中一丝不苟,并挽救了3000多人的性命。

正如他在临死前对情人花森所吐露的:「我确实不能像里见那样坦然的面对患者,但我动手术时是认真的,认真的往上爬,虽然有些不择手段,却也是没办法的事,我难道做错了吗?」财前做错了吗?很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我们很难单纯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对财前做出评判。尽管饱受诟病,财前的观念与手段并非毫无道理:虽然他不会像里见那般对每一个患者都给予关怀,但他精湛的医术,确实只有他身居高位之时才能更好地施展。虽然手段似乎并不正当,但就结果而言,这样确实能更大效率地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而当他位于体制的下层之时,无论是医术亦或是改变腐败的体制,以他的影响力都难以做到,一步步向上爬才是施展才能的最佳方式。正如财前对里见所说的,「到了偏远地区的医院,连一只小白鼠都要不到。」然而以仅仅一人的力量,能否真的改变沉疴已久的医疗体制?遗憾的是,作者并未告诉我们答案,仅仅是提出了如此方案,而财前也并未真正站上白色巨塔的顶端。

财前和情人与妻子的关系也值得玩味——财前这样一个功利的人,就连婚姻都是功利的。从女子医大退学的情人象征着财前身为医者的初心,身为大小姐的妻子则象征着名利。情人是小三,见面只能偷偷摸摸,不被世人容忍。妻子才是正妻,光明正大地随财前出入各大场合,这又是何其讽刺。



而另一位男主角里见,则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作为财前从学生时代起的好友,他和财前相当了解对方,同时也在医术上互相欣赏。同样作为医术高超的医者,他的理念却和财前大相径庭:与其一昧追求效率、机械地走流程为患者医治,他更主张把患者视为一个个鲜活独立的个体,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把他们视为「人」来给予关怀。

同时,他还具有神明一般、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的高尚人格:佐佐木的官司中,他宁愿背叛自己多年的好友、失去继续在浪速大学附属医学院工作的机会,也要为佐佐木的家属出庭作证。甚至连妻子三知代都因此负气出走:「我不要这样伟大的丈夫。」对他而言,坚持内心的信念与原则远比物质上的需求重要。他仿佛一面镜子,高度理想化的人格,令其他人都黯然失色。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迎来死亡,和做好心理准备度过一年,我认为两者对患者的人生而言截然不同。人迟早会死,医学上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患者活下去,医生如何协助患者度过最后的人生,这应该由佐佐木庸平自己选择。」
在法庭上,里见的一番言论揭示了本作的中心之一——作为医者应具有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尊严的尊重。患者的身体状况并非一个个无机质的数据,在那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因为疾病而充满不安而恐惧的灵魂。临终关怀也是医生的职责之一,指导他们做出不留遗憾的选择,让他们无悔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同样是医生要做的——而这,便是财前所忽略的。

另外,财前似乎对里见异常地容忍:在里见坚持为佐佐木出庭作证之后,财前仍邀请他来癌症中心做医生,以及在输了官司后,发现自己病情恶化之时还是第一时间找里见看诊——因为认为里见并不会对他说谎。我认为财前对里见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好友关系和在能力上的欣赏,更多的是灵魂与人格上的尊重与认同。毕竟两人是在医学院求学时期的同窗,在面对里见之时,财前一定想到了学生时代的自己吧。
正如情人花森所说的,财前一直很尊重里见,甚至有些怕他,他在心中最希望得到的,其实是里见的认同与肯定。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意识不清之时,财前仍在想着里见的事情,以填补他对里见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他其实早已在内心深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嘴上从未提起过,只有在其最后的话语中,我们才得以窥见一二——毕竟如果在嘴上承认了错误,财前便不是财前了。



除了双男主财前和里见,其他人物也都塑造得有血有肉,比如看事通透的情人花森、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小姐佐知子、懦弱却始终被良心所折磨的柳原医生……他们的处事原则同样并非三言两语就可改变,非常值得细细品味。而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之一。囿于篇幅,我便不过多一一赘述(其实是我懒得写了orz),这篇文章便到此为止吧。




我并不感到恐惧,我只是……遗憾。
这是令我印象相当深刻的一句台词,尽管简短,但配上唐泽寿明精湛的演技和神圣的《奇异恩典》,却很能挑拨观众的情绪。「庄严的弥撒曲洗涤了财前的灵魂,并与破晓前的清澄曙光融为一体,震撼着里见的心。」财前最终还是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不甘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尽管曾经在野心中迷失,我们却无法否认他对医学做出的贡献。犹记得我在凌晨之时窝在被子里看完这部《白色巨塔》,听到这句台词之时,眼泪终于难以控制,直到全剧终,怅然若失之感久久不散。

不朽的白色巨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