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鹦鹉基因原理 - 黑脸种(Blackfaced)


虎皮鹦鹉基因基础原理合集将阐述完整的虎皮鹦鹉变异基因种类及示例。虎皮鹦鹉基因基础原理将为虎皮鹦鹉变异基因的介绍做铺垫,方便后文阅读。本合集共整理了38种虎皮鹦鹉变异基因,文末将附上对专业词汇的解释。

本期要介绍的是黑脸种(Blackfaced)虎皮鹦鹉。

黑脸种的发源地目前尚不清楚,但几乎可以肯定是来自荷兰的某个角落。
来自荷兰的范・迪克先生(Mr. Van Dijk)是一名来自荷兰的虎皮鹦鹉繁殖户,发现有两只蓝色的虎皮鹦鹉公鸟脸上和腹部上的黑色条纹始终保留着,跟花鸟市场中的其他鹦鹉有很明显的差别。他决定把这两只鸟买回去做繁育使用,看这种特征是否能够遗传。

第一年的时候范・迪克先生这两只公鸟被选中和一些普通的澳洲灰色母鸟配对,诞生了一些普通的灰色或天空蓝雏鸟。
第二年范・迪克先生将雏鸟中的母鸟和最初的两只公鸟进行回交,其中只有一对为黑脸公配子一代(F1)灰色母鸟,生下几只黑脸种雏鸟。

到第二个繁殖季节来临的时候基本已经可以确定黑脸种基因座落在常染色体上,对野生型呈现隐性遗传。范・迪克先生的配对实验证实了这种猜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黑脸种基因和任何其他已知的突变基因相关。
范・迪克先生观察到了一种身体颜色深很多的,携带黑脸种基因的虎皮鹦鹉。一只蓝色系的黑脸种虎皮鹦鹉的”蓝色”,比一只普通的钴蓝色虎皮鹦鹉颜色要深的多。一只没有暗色基因的灰色系黑脸种虎皮鹦鹉的颜色,要比一只普通灰色系虎皮鹦鹉的颜色要深很多。在绿色系虎皮鹦鹉中同样如此。但是,所有绿色系黑脸种虎皮鹦鹉都死了,仅留下了几张照片。当时范・迪克先生有一只肉桂翅种黑脸虎皮,有着棕色的斑纹,腹部也有同样的条纹状花纹。

范・迪克先生说1992年最开始买的两只公鸟肯定有一个相同的隐性派特祖先,因为它们的后代里面都发现了几只隐性派特雏鸟。在之后的五年内有数只头部花纹缺少一小个斑块(派特基因的特征)的雏鸟出生,说明它们携带隐性派特基因。根据范・迪克先生的说法,培育黑脸种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新的变异品种的基因被赋予了符号bf,正是它的英文名字”Blackfaced”的缩写。该基因的野生型等位基因写为bf+。
配对方式:
黑脸种 ✖️ 黑脸种 = 100% 黑脸种
黑脸种 ✖️ 野生型/黑脸种 = 50% 野生型/黑脸种 和 50% 黑脸种
黑脸种 ✖️ 野生型 = 100% 野生型/黑脸种
野生型/黑脸种 ✖️ 野生型/黑脸种 = 25% 野生型,50% 野生型/黑脸种,25% 黑脸种
野生型/黑脸种 ✖️ 野生型 = 50%野生型,50% 野生型/黑脸种
但第四种和第五种配对方式并不推荐,因为我们无法判断谁携带黑脸种基因。

基因预测:
范・迪克先生说过了,繁育黑脸种并不容易。他拥有12只黑脸种虎皮鹦鹉和一些携带黑脸种基因的鸟,以及一些不确定是否携带黑脸种基因的虎皮。想要建立一个血系需要时间去培育,最终才能慢慢地在繁育户手中大范围普及。但这样做有一个风险,一旦有致命的传染性疾病出现并感染鸟舍中的鸟,有一定的概率会直接将这个新品种从这个世界上直接抹去。

长期来看,一旦新品种的数量稳定,是否能够尝试将虎皮鹦鹉脸部和身体的颜色都变成黑色?
有一定的概率,未来我们将能得到一只全黑的虎皮鹦鹉。
来自MUTAVI突变基因研究与咨询集团的小贴士:
黑脸种基因或许是MC1R位点上的突变基因,人们尚未完全理解它在禽类中的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使色素分布产生了变化,达到了类似黑变病的效果。

资料来源:
Budgerigar colour genetics, wikipedia
H.W.J. v.d. Linden (Judge), The Blackface: A New Mutation in the Budgerigar, MUTAVI
Didier Mervilde, The blackface Budgerigar A New Mu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