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等着瞧吧!这才是我自己

2021-03-21 00:06 作者:李政蔓  | 我要投稿

这次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

这是一本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书,目的论式的,完全与精神分析式的原因论对立,他本人也否定原因论,所以后来也就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了。

本书以启发式的方式,用青年与哲人对话的方式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其中围绕着三个核心观点——“目的论”和“自卑感”还有“课题分离”展开,最后升华至生命的意义。这次分享的是“目的论”与“自卑感”。

让我最印象最深的是,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赋予过去的意义。而我们赋予过去什么样的意义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即目的论。

依我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首先让我想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我们看待别的物体也是这样,我们看到一个桌子,我们会联想到所有关于它的认知,当然每种认知的程度可能不一样,这本身也是和我们的认知有关的。当我们说苏格拉底的时候,会联想到,他是古希腊人、有个彪悍的老婆、柏拉图的老师等等等。我们脑海中显现的是从现在到过去一系列关于这个桌子、这个苏格拉底相关联的历史。我们的自我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自己认识到。

这段“历史”客观存在,而我们经验了它。我们大部分人习惯了,对于我们现在的结果,在这条历史的序列中寻找所谓客观的原因,来获得一个解释。而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核心起源于叔本华和尼采那样的意志哲学,是一种强人的哲学、是一种行动与勇气的哲学,我们与其讨论原因本身,勿宁思考下我们为什么想要找到一个原因来给我们答案。

那么现在推之我们的生活,假如我现在有问题(比如精神创伤、自卑情结),但是错不在我,我是被过去影响的,在我的婴儿到小时候生活是无法控制的,从这时间开始以后我每一个时刻都取决于我的过去,那么从生到死,从小到大,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既不能改变过去,又不能预测将来,我的现在又被过去决定。人们总说3岁看大,7岁看小,仿佛就是人间至理。如果这样,我在我自己的历史中,难道不是个局外人吗?如果我是我生命的局外人,那我有对我的生命有什么责任,我就是无辜的,我对我的人生毫无掌控。

阿德勒说,这种可能导致决定论的思想就是通往虚无主义的入口。我们是出于逃避改变自身问题的目的,逃避必须面对的生活,逃避必须面对的爱、交友、工作,我们是因为不想面对现在,才把错误归因于过去,认为自己无法改变。我们寻找的理由,出于我们的目的。如果想要改变,随时都可以改变,与发生过什么无关。

当开始这样的思考,就会使人感觉头晕目眩,就像原来坚实的土地在双脚间裂了开来,掉入令人无助黑暗之中。但是阿德勒说,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自己,要有决心就算失败也会有所进展。不但要面对残忍的事实还要面对未知的不安全感。这需要的就是勇气,一种强大的意志力,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叫勇气的心理学。

当你意识到了这些,那么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你没有行动,没有行动的勇气,不懂得知行合一。

就像书中的“青年”,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与其陷入窘境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与其被人拒绝,不如一开始就自己切断连接。他的目的是,避免在他人的关系中受伤。为了满足这样的目的,他只要营造出一个这样不受欢迎、孤僻的自我便可。只要他意识到了这些,他随时都可以改变,前提是他有勇气。

现在让我们谈谈“青年”的孤独,也需要在人群中才能体会,最孤独的场景不是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旅游,而是点杯酒,独自在喧闹酒吧的角落,他人的欢笑与我无关。阿德勒说,一切的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若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

  “青年”感到自卑,而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来源于人追求优越性,无法达成理想中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但是我们应该区分自卑感与自卑情结。青年就属于自卑情结,他的自卑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他的主观解释,用他的自卑当做借口来逃避改变,逃避他现在必须面对的生活。他的自卑是由于人际关系中的竞争,自然的把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进而把世界都看成“敌人”,别人赢了就等于他输了,就算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却依旧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他也无法真心祝福他人。而健全的自卑不是来自与别人比较的,而是来自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人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个人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而不是别人,这就是健康的自卑。

我们在拿自己与自己作比较时,应该具有一种“肯定的达观”。要分清自己能改变的,和不能够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地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我们要“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书中青年有句话说得挺好(唯一一句没被哲人“教导”的),“上帝给我平静,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去分辨我能改变的”。

最后,借用一句马克斯韦伯的话,“所有的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可能之事并不必然可得,除非他能执着追求那些不可能之事。但只有领袖才能做到这一点,还应是个英雄——在这个词上最为朴素意义的英雄。即使是那些既非领袖又非英雄的人,也必须使自己有一颗坚韧的心,以便能勇敢的承受即使是全部希望的破灭。现在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连今天可能做到的事也做不成。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蠢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毫不气馁;尽管面对这种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我认为,人生也是这样,在我们面对那个不喜欢的“自我”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勇敢得对它说一句“等着瞧吧!”


等着瞧吧!这才是我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