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末年社会中严重的戾气是如何产生的?

2021-07-06 13:59 作者:海天明月  | 我要投稿

文/杨锦麟


今天,我们讲一点历史,着重谈一下明末社会中的戾气究竟是怎么被培育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在明末时,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明末的农民战争和明清易代战争、改朝迭代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残暴和刺杀出名的,不是因为只有张献忠屠川这样的农民军领袖,其实明军的将领、清军以及投清明军的将领,就是过去当汉奸的洪承畴之类,他们都是以大规模的杀戮酷刑为突出的特征,这么一种明末清初大规模的杀戮酷刑,这些张献忠们不是凭空出现的,为什么?因为在这场残酷的大规模的杀戮战争爆发之前,那时明朝其实就已经是一个充满戾气和暴力的社会。


明末有一个大方家叫刘宗周,对明末社会的乱象有一个总结性的一个描述,很有意思:“格斗出于妇女,官评出于市井,儿音恒于道路”。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整个社会到处都是一言不合拔刀就开始殴斗,即便是女人也不例外,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官评出于市井”,人们根本不再相信朝堂上的官吏的评价,官-方说的话不信了,反而相信市井之间的官声,市井间传的这种评论,整个社会到处都是小-道-消息,到处谣-言散播,一有异动,随即群-情-汹涌,就是这个现象,明末两朝,崇祯到万历都这样,就是这样暴力,紧张不安,高度不确定、高度不安-定的社会。


那个时候有一个朝鲜人流落了中国,他是有这么一个描述,在社会财政平稳的明中期,平静的水下也有暗含的汹涌恶流,到处都有人在劫持人质,搜刮金银的强盗,海盗尤其之多。明朝的官兵除了语言粗暴之外,动手抢人的所有的东西是毫不犹豫。皇帝对有一点点小过失的官员,就随便的贬谪,所以有的官员头一天还在押解朝鲜的犯人,第二天自己就被弄到了犯人的行列去。


这个现象到了明末以后,更加的恶劣,社会上流行一种风气,一言不合就动手行凶的风气,“你瞅啥,我瞅你咋了”,就这样子,不是东北人,到处都这样,最要命的是连素来以道德文章自诩的士大夫阶层,也受到这种风气的感染。


明末有三大思想家,两个人身上有命案。一个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一个仆人串通豪强阴谋诬告顾炎武,顾炎武一怒之下就把他溺死,弄到井里面溺死。黄宗羲则因为他的父亲反对魏忠贤死于诏狱,愤而刺杀犯官的成员。第三个思想家是王夫之,他好一点,没有命案在身。所以,顾炎武、黄宗羲,虽然犯案各有缘由,但是以涵养著称的儒家大族,也被社会的戾气所感染了。


在那个时候,在万历崇祯两代,戾气盈朝啊,为什么呢?阉党东林党之争,绝大多数的士人官僚都卷入了这个两党之争,生死对抗,宦官专权,把士大夫东林党人杀得一塌糊涂,东林党人的还手当然也非常的厉害。


所以,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评论,明代的士人,就是读书人,突出的缺点有三个,第一个“躁竞”,躁动的躁,竞赛的竞。第二个“气矜”,生气的气,矜持的矜。第三个“气激”,生气的气,激动的激。


有个普遍规则,封建朝代,士人一旦斗气,皇朝就不会稳固。汉代是以士大夫“躁竞”而亡国,宋代是以士大夫“气消”而亡国,而明代更甚,士大夫之间结党抱团,团-团-伙-伙,对政-敌生死相斗,不留余地,不管谁胜谁负,最后都是死于辱及其身,两败俱伤。所以明代有个著名的诗人钱谦益说,士子之间的斗争:“拈草木为刀兵,驱骨肉为仇敌,虫以二囗掷石,鸟以二首相争”,彼此之间的撕裂水火不相容。


为什么到那样一个朝代末代,士大夫之间的厮杀都那么的凶暴呢?


王夫之认为主要有两个外界的原因:第一个是人-君的昏庸暴虐,激起了士大夫反抗。第二个是市民社会上的无赖横行霸道,对士大夫阶层的耳濡目染。


明朝历代的帝王都有一种暴虐的情结,元末明初乱世大规模的杀戮,朱元璋定天下之后,对功臣集团的诛杀,都是王朝-暴-力-特质的表现。朱元璋滥用酷刑,大搞特-务-政-治、文字狱,激化了官僚-集团本身的抗争和暴戾,风气起于这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对建文帝的旧臣也是报复性的杀戮,就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到了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留守北京的朝廷诸官,因为要战要和发生冲突,就在朝廷上群殴,有三个官员现场被打死。


明朝的市民社会暴力化、流氓化,就是朝-廷-暴力在社会上的投影。各种各样的官吏都豢养爪牙,这些打手多半是街上的地痞流氓。这些人,明朝称之为“光棍”。《金瓶梅》写的说好像是宋朝的事,其实它写的是明朝的活儿。西门庆所作所为不是宋朝,那是明朝对于当时的黑-帮的描绘,西门庆这些人都不是虚构的。


明代市井小说笔记里面讲,著名的无赖恶棍,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十三太保,团-团-伙-伙,作奸犯科,横行于市井,公开聚赌,赌得差不多,然后哄抢,官府都没办法禁止。


北京城也是这样,娼妓多于良家,乞丏多于商贾,光是五城教坊司,有正式身份的就不止10000个人,乞丐各有帮派,城中各自有各自的也盘。


在苏州,经济最发达,乞丐流氓分班列队,不同时间打砸不同的商铺、不同的勒索,叫“撞六市”。流氓打砸的时候是手持棒槌、劈柴刀、镐子,一个人勒索不成,就呼朋引伴殴打对方,不打到伤残绝不罢手。


这在明代的笔记小说中到处都是。


到了明末,皇朝的寿命将尽,地方这种流氓-打-砸-抢行为就越来越多,叫做“小者呼机主遣,大者借交报仇,从市乡彻夜间皆如此”,到处都是这样,就是民间的打-砸-抢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


那么,明末的全-民-暴力化-极-端-化是怎么出现的?


首先当然是明朝死板而僵化的体-制导致的。统治时间长,体-制内的弊端就陆续暴露了出来。这里面以田赋征收为例,田赋征收就造成了很多问题,最主要问题是流民越来越多,离开土地,受不了那个赋税,逃赋者越来越多,流民一部分成为山贼海盗土匪,占山为王,另一部分流入城市变成市井流氓,这就是明代后期的治-安-败坏的原因。


明代有很多的军事卫所,军粮供应又是跟田赋收入是相适应、严格对应的,朱元璋立下的财政体系没有弹性,就造成了边地粮饷的短缺,边地粮饷短缺影响士气,影响士气就没有战斗力,边境不安,也跟你的战斗力下降有关。所以,为什么明朝边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就如此这般的低,一击即溃,跟这个有关。


明朝的积弊,也就是立国之初一整套经济的体系、财务体系就出现了多米诺骨牌的崩溃,经济体系崩溃的结果,整个社会都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戾气就急剧的上升,找不到出路,没有办法安居乐业,就铤而走险。


这里面当然还包括明朝的宦官专权和特-务-政-治,进一步干柴烈火,烈火烹油。


宦官专权,不在于掌权的宦官自己道德品质如何,而在皇帝要通过宦官这个利益代言人,在传统的皇权官僚体制之外,获得不受约束的权力。所以,皇帝把这个权力用于政-争的时候,就会出现阉党东林党这样的尖锐对立,皇帝又把权力作为敛财的手段,就会出现太监阉党为首的矿监税使暴力收税,危害地方,所以阉党与传统官僚的斗争、矿监的横暴都是表相,最关键的是通过正常的渠道没有办法得到申诉,没有办法解决矛盾问题,没有正常的约束的权力,受了这个侵害的人,反抗它的时候就会特别的激进,特别的极-端。


明朝还有一点就是特-务-统-治。锦衣卫、东西厂、中厂,这些都属于体-制之外的另外一套唯我独尊的私刑系统。有明一代解决不了特-务-系-统做大的问题,所以设置一个又一个的特-务-机构,让它互相牵扯,但这么做没有办法让这些宦官、这些阉党变得忠诚可靠,就变成了监-管之外、体-制之外的特权不断增加。锦衣卫全盛的时候有十几万的特-务,分布在城乡的各个地方,普通老百姓连牢-骚话都有人要侦-听,那些锦衣卫不需要申报地方,直接可以逮捕人,利用这种特权,随时就有冤假错案的出现,制造了很多莫须有。所有的无辜者,都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为自己辩解,宦官自己有特-务-机构和无上的权力,同时又收了很多各级-官-员、流氓地痞当自己的干儿子干孙子,干儿子干孙子还有宦官,就形成了一张统治全-国的黑-恶-势-力的黑网。


所以,明末的乱世是这么乱的,不受约束的宦官-特-务组织与地方上的流氓团伙,勾结起来,到处制造事端,摄取民财,不断激化本来就很激烈的社会矛盾。这就是说,皇权没有约束,官-僚-斗争日趋极端化,地方地痞流氓普遍化,宦官和黑-恶-势-‘力勾结,特务-机-关横行不法,明朝日益僵硬、且趋于崩溃的体-制,这体-制包括官僚-体-制,包括财务体系,田税-制-度,就催生了明末狂戾偏激凶残的社会风气,有明一代到末年,就是这么一个德行。


在明末这样的社会,除了高高在上的帝王,所有的人都成为绝对-权-力下的奴隶,皇帝如何对待官僚,官僚就如何对待士兵,宦官如何拷打富户,富户就如何折磨比自己还要穷的穷人,恶性循环。


所以,有明一代上上下下,除了残酷暴力之外,没有和谐-社会的概念,没有人去做协调、妥协与和平沟通,到了这么一个程度,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李自成、张献忠的出现就不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大规模的杀戮、频繁的农-民-起义就不只是发生在张献忠的屠川,到处都是,清军入关,也是大规模杀戮,投降清朝的那些汉族的将领,为了表-忠-心,也是大规模的杀戮。


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年代,戾气会那么多,凶暴会当道,就是这么来的,所有的社会的恶性的肌理,都不是偶发的,都有它的必然规律。


明朝末年社会中严重的戾气是如何产生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