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2
一) 拳理:2、九要八论 活子活午 (转)
——————————————————————————–
2、九要八论活子活午
九要论
三弓:脊背相弓,督脉上升:两肱相弓,出势迅猛;两股相弓,进退灵通。
三垂:肩要下垂,力气贯肘;肘要下垂,力气至手;气要下垂,丹田养守。
三扣:膀扣开胸精气上升,阴气下降任脉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
三圆:脊背形圆,精气催身。身形势圆,旋转通神;虎口开圆”刚柔齐伸。
三项:头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定,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
三摆?两肘要摆,摆肘保胸;身形宜摆,摆身形空i膝摆步拗,旋转灵通。
三挺:挺颈贯项,精气上通:势若挺腰,气贯四稍;一身抖挺,力大九霄。
三抱:胆量抱身,临事不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两肱抱肋,出入不繁。
起落钻翻要义:起要势钻,落要势翻;起要势横连,落要势顺: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中,落为顺之使,翻为顺之终;起落钻翻,四字里分明。
道艺改变人体的方法,薛颠列出《九要论》。九要来自于形意拳,第一要点,是脊背相弓。脊椎是一张大弓,发力奥妙尽在其中。
脊背相弓,是击人的妙法,也是修道的秘诀。脊背形成拉弓射箭之势,便可打通督脉,让“动物”由尾椎上升入脑,完成练精化气。道家的静坐,有时要激烈调动脊背,也是为了动物上升。
练拳初始,便含着道功。
两臂相弓,独立的两臂,却像弓背与弓弦,形成抻拉之力,构成了一个整体。弓背与弓弦弹力不同,两臂就分出了阴阳,有时左臂作弓背有时右臂作弓背,抻拉互换,变化无端。
有一朋友参悟此理,感到两臂可以射物。
弓背与弓弦咬合得不紧,弓就崩溃了。两臂相弓的咬合处,在两肩胛骨中央的两节脊椎上,是武术的要点,也是修道的要点,道家龙门派的著名功法——脑后飞金精,就是运动两臂,来刺激这一部位。
人驼背就是驼的此处,此处驼了,体质便大坏。此处应该凹入,方为正常。在拳术而言,尤其要作意,感到此处是深洞,直通穿胸。
薛颠所言的“空胸”,指的是此处空,由后背向前空,而不是凹胸。凹胸令脊椎弯曲。脊椎萎靡不振,练拳就无效了。此处是阳刚之气的源泉,如不通畅,人会萎靡。
臀部肌肉相弓——臀肌是人身最大的肌肉,在动物界,臀肌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动物的强弱,两个发情期的雄狮相斗,就是臀肌的较量。狮子之间相斗跟小孩打架似的,前爪打两三下,相互碰碰,就结束了。
好像无力,但臀部力量传到爪,轻触问,力量极大。打急了,才会出现互扑的情况,那时雄狮后臀上有着剧烈的颤动,如马达,暴露了之前互碰前爪的真相。
两块臀肌如弓背、弓弦相互抻拉,背弦的咬合点在尾椎骨。形意拳谱中有“全凭臀尾精灵气”一句,说明尾骨是臀肌发力的要点,尾椎中正,脊椎挺直,尾骨微动,启动臀肌。
岳飞是形意拳的第一位广传者,他考武状元前在寺庙里参禅,抗金时得到大慧宗呆禅师的支持——这是评书《岳飞传》的故事,历史上大慧宗杲确有其人,他著作的《宗门武库》中讲尾骨是参禅的要点。
“汝见世间猫捕鼠乎?双目瞪视而不瞬,四足据地而不动。六根顺向,首尾一直,然后举无不中。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无一失也。”
你见过猫窥视鼠么?两眼瞪着不眨,四足抓地不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心意都盯在老鼠身上,头和尾对成一条直线,一扑便抓住老鼠。
所有的猫都开悟了么?猫窥视的是老鼠,参禅者窥视的是妄念。
坐禅和猫捕鼠要领相似,猫窥视老鼠时,尾巴一定是翘起,中正地对着后脑,狮子窥视羚羊,尾巴也是如此。尾巴翘起,便是提神。坐禅时尾椎也是翘出的,正对后脑,名为“首尾一直”。
九要逐一展开讲,半本书就过去了,为尽快进入拳式,先讲一要,其他八要融会在后面内容中解释。树最显露的地方是树梢,所以筋骨血肉的最显露处叫四梢。
筋梢:爪为筋梢,手足指功,手抓足踏,气力兼并,爪之所至,力生奇功:
骨梢:齿为骨梢,有用在骨,切齿则发,威猛如虎。牙之功用,令人胆悚;
血梢:发为血梢,怒发冲冠,血轮若转,精神勇敢,虽为毛发,力可撼山:
肉梢:舌为肉梢,卷则降气,目张发竖,丹田壮力,肌肉象铁,脏腑充实。
法曰:
四梢之威理要研,精神勇敢力催山。若明四字玄中妙,神意光芒气绵绵。
九要四梢繁琐,很难周全做到,练形意拳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九要里下功夫。学拳后再慢慢体会九要,先说初学的规矩:
练拳术,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持己见,致有偏枯之弊。若专从力之方面发展,则为力所拘;专从气之方面发展,则为气所蔽;专求沉重,则为沉重所捆,专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
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
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自然能轻、能重。轻则身轻体健,行走如飞:重则屹立如山,确乎不拔。盖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羽,气贯涌源则重如泰山也。
从初学规矩,可看出拳理。世人练拳多是执著一项,或是求重,打沙袋、负重力,或是求轻,故弄玄虚。薛颠则说求什么便被什么局限,拳术是无所求的。
轻与重都不是拳术,拳术是能轻则轻、能重则重的东西。以轻练轻、以重练重,就离题万里了。有一个打了十年沙袋的朋友,感慨成了沙袋的奴隶。十年都在跟沙袋较劲,养成了恶习,与人交手,交手即败。一个不打沙袋的朋友考他,两人在家里,说好把桌子抬到墙边,桌子一靠墙落地,两人就撒手比武。他搬了三次,三次挨打。他出拳很快,但放下桌子的动作不快。打拳时的速度,不能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只有端上架势,才有速度。
练拳容易执著,练出了力度,得意于力度,会产生很多错觉,功夫不易上身了。同样,练拳有了轻灵感,得意于轻灵,就肤浅了。处处得意,永无进步。
练拳如参禅,对一切现象不管不顾。此时人就分了高下,有人是天生的贵族,有人是天生的市侩。人的气量决定了人的最终所得。
练拳人要高傲点。
如何得到这个能轻能重的东西?薛颠说只要按照全书的诸项要求,循序渐进做去,当功夫做到“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时,便能轻能重了。
神归丹田、气贯脑海,是道家“大周天”功法的效果,大周天是为了练精化气。达到化气的道功,才能获得轻重自如的拳劲——练武与修道是同步的。
薛颠在《象形术》一书之前,写有《形意拳术讲义》,也有“初学规矩”章节,文字大体相同,而更详细。
《象形术》言“求力则为力所拘”,你练力就被力束缚住了,《形意拳术讲义》多说了“所拘”为“凝滞不灵”,《象形术》说“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你求轻浮就会变得松散,《形意拳术讲义》详细地说了松散是精神涣散。
至于能轻能重的功能,《象形术》说是“神归丹田、气贯脑海”之后自然获得的,《形意拳术讲义》说是“凝神于丹田,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身轻如羽”。神归丹田成了变重的技法,气贯脑海成了变轻的技法。
但变轻变重不止这一个方法,气贯涌泉也是变重之法,有时“神归丹田”了,身体反而变轻。
薛颠发现,说得越细致,忽略得越多,不得不加上“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奇矣”一段话。
这段话,把自己吐出来的要点,又给吞回去了,先跟你详细说了半天,又告诉你别把他刚说的当回事。
前辈谈拳,很多时候不是保守,而是怕说多了,妨碍徒弟。薛颠总结经验,到写《象形术》时,将《形意拳术讲义》的文字作了删减。由《形意拳术讲义》到《象形术》的变化,可看出薛颠文字上的进步,写文如下棋,是有算路的。
薛颠在凡例中有“照书自修可成高手”的许诺,具体落笔时,便要字字斟酌,豪言壮语在先,小心算计在后。
薛颠的许诺是“是编图解详明,了如指掌,绝无望洋兴叹之弊。学者果能手置一册,循序渐进,勤学不息,则由浅入深,可入室生堂,得国术之三昧,以鸣当代,传之于后世。”
我都算计好了,只要你不自作聪明,老实照我说的练,可得到拳法真谛,在当代武林出类拔萃,并获得后世敬仰——此话吓人,成书至今不过七十年,民国的武术家我们还记得几位?
屈指可数。薛颠自己都被遗忘了,但因为他的弟子李仲轩的宣扬,人们毕竟知道了。这一知,又是天下名了。
薛颠表示他所能作的已经都作了,下面就是该你作了。“易理久则自明,奇效必得,非纸上谈兵之虚言也。”不明白不要紧,只要你练这拳,自己就会明白。
初学规矩之后,列有初学三害:
练武术者,有当注意之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学者能力避三害,非特体质强健,而且力量增加,勇毅果敢,并能神清气爽,明心见性,直入道义之门。
三害为何?一日拙力,二日努气,三日挺胸提腹。拙力者,用力太笨,气血凝滞,以致血脉不能流通,筋骨不能舒畅,甚至四肢拘急,手足不能灵活,虚火上升,浊气滞满胸臆,乃肢体凝滞之处,或细胞爆裂变为死肌,或结为症瘕,贻害终身不可不慎; 努气者,力小任重,或用力太过,以致气满胸膈,壅滞不通,其气管往往有爆裂之虑,甚至气逆肺炸,或不治之痼疾者,亦数见不鲜:
挺胸提腹者,气逆上行,不能降至丹田,两足似浮萍之无根,重心不定,身体摇动不安,比如君心不和,百官失其位,拳术万不能从容中道。练习时,务要将气降至丹田,以直达涌泉,然后身体屹立如山,虽有雷霆万钧之击,不能撼动其毫厘。
学者,果能明三害,力为矫正,用九要八论之规矩,勤加锻炼,循序渐进,以致升堂入室而得拳法三昧是为道。学者,其各注意焉。
《形意拳术讲义》也讲了三害,词汇大体相同,《象形术》中的三害更详细。规矩比之简单,害处比之详细。
第一害是拙力,书法也要避免拙力,有人写字一味用力,不顾起承转折,一狠到底,字如铁棍拼成的,毫无美感。
书法一旦养成用拙力的手感,便一生难改。习武也一样,一旦形成拙力,不但难成高手,并且后患无穷,会造成局部死肌,或生出肿瘤。
死肌——肌肉怎么会死?有人骨折了,骨头重新长好后,与原来的大小、位置不同,原有的肌肉纤维不能承重,于是长出了新的肌肉纤维以支撑。新长出的纤维,破坏了自然的肌肉模式,在行走坐卧时并不能得到锻炼,于是开始硬化。有经验的按摩师知道,按这些部位时,会发出“咯咯”的声响,好像按在塑料上,这就是死肌。并不是肌肉死亡,而是硬化。死肌难治愈,针灸按摩只能起到缓解作用。练武一味用狠劲,破坏肌肉自然的模式,会像骨折病人一般长死肌。
拙力的害处,还破坏气血。人身有奇经八脉,其实每一根肌肉纤维都是一根脉。拙力形成死肌,等于你最小的脉成片成片地堵塞了。肌肉纤维硬化等于慢性毒药。
第二害是努气,人正常的运动时,呼吸量越大,力量越大。旧时代,管大力士叫“肺强之人”。拳击比赛到五六回合时,讲解员多会喊“拳击手体力消耗过大”,不是消耗了什么,而是肺部承受不起了。
形意拳练的第一拳劈拳便是锻炼呼吸,强肺的。肺部不强,而做剧烈运动,会“炸肺”。肺部负担过重,气管受损。中学生们跑一千米,才能体育及格,小孩们跑完后往往痛苦不堪,炸了肺。
体育课让小孩硬性达标,而不做强肺训练,越锻炼越损伤身体。笔者中学有一位体育老师,教给学生深蹲法,作为长跑的准备课程。深蹲时,两臂平伸在胸前,缓缓蹲下站起到锻炼肺部的作用,与劈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深蹲法是有体无用,能起到强肺作用,但不能用于技击,阴康的大舞术、华佗的五禽戏都是有体无用。而形意拳和象形术则是有体有用,其姿态能锻炼能技击。这位老师是真懂体育的人,可惜这样的老师不多。
以憋住呼吸、逆呼吸等方法发力,对人的损害更大,最好以自然呼吸练拳,让肺部自然地强大。肺弱而作强力运动,必损。
体育比赛中很少会真的炸肺,人有自我保护意识。比武时真会炸肺,看过两个练八卦拳的人推手,推着推着一个人就倒地休克,送去医院急救。对手的力量袭来,他以强力抵抗,对手一逼,人就停不下来了,肺部不支,伤了气管。比武受伤,往往不是被对手打伤,而是素质不够,自行崩溃。
第三害是挺胸提腹。挺胸提腹地打拳,看着体型漂亮,却会造成气逆上行,练出高血压。
人多重视上肢不重视下肢,上肢离大脑近,神经敏感,注重上肢,是人之常情。但形意拳不是常情,练武一定要气降丹田,发力点降到腰部。
气沉丹田有个小窍门,两臂举过头顶,气就下沉了。太极拳谱日“有上就有下”,正是此理。上举才能下降,形意拳的起式和收式都是两臂上举的动作,强调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一开始难作到,得等打拳打得周身发热时,两臂一上举,小腹中觉得有了一块酥甜甜的东西——这是气沉丹田,不是硬压。
开始练拳,要在打拳过程中多停停,作作起式。练拳一个月后,一作起式,腹部自然有反应,便是走上了正路。
气沉丹田,还要直达涌泉。涌泉是脚底的穴位,一身阳气的源泉。动物最具力度的肢体是足趾,乌龟、鳄鱼足趾造型之雄强,只有秦汉的铜鼎可以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