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生孩子吗?还愿意结婚吗?
结婚10年,却形同陌路
在我们熟知的文化中,离婚是“家丑”,不可“外扬”,但在综艺节目《再见爱人》中,几位嘉宾愿意走上节目,走到镜头前,展示他们的情感生活,也着实让不少人想一探究竟。当节目播出后,观众也确实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维系亲密关系的各种可能和艰难。
其中讨论度最高的一对是已经离婚的郭柯宇和章贺。两人因戏结缘,迫于“社会时钟”的压力,认识不到一个月便闪婚。可是两人的婚姻生活像是陌生的合租室友,一个早起健身,另一个要睡到日上三竿;即使是和朋友聚会,当男方带着女方参加自己的聚会时,女方一言不发,当大家以为是因为她性格太内向时,女方和自己朋友的聚会却很放得开……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两个互不着调的人怎么能够共同生活10年,还养育了一个孩子
即使离婚后,当两人在节目中重逢,互相聊到这段婚姻时,两人都说彼此的世界相互都走不进去,而且都不想走进去。
而观众感兴趣的点在于,既然两人已离婚,不说相忘于江湖,至少给彼此留一些余地,可是在节目中他们却毫不掩饰对婚姻的不满、后悔,言语毫不客气,甚至可以用“恨”形容。
豆瓣时间专栏主讲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老师曾说,爱的反义词应该是“不爱”,而不是“恨”,如果有恨,说明两人还有情绪在,双方都还在乎彼此,还有连接。这放到郭和章的关系中很适用:明明如此不合适,却依然能从他们激烈的对立中察觉到很多未曾放下的情感,而这份意难平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
其实,将离婚故事搬上电视并非是《再见爱人》的首创,这类综艺最早源于韩国,一档叫做《我们离婚了》的节目。同样邀请到几对已经离婚的夫妻,有已经离婚多年未见的,也有分开不久还像好友一样相处的。相较于《再见爱人》中还存有的一丝温情,《我们离婚了》中的几对夫妻让不少人对婚姻“下头”,感叹人间真实。
同样身为东亚的日本,今年也出现了一部与离婚有关的电视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又是大家熟悉的坂元裕二担任编剧,这次在“坂元式金句”之外,故事本身就打破常规。结了3次婚又离了3次婚,但女主大豆田女士的生活似乎没有过分地受到离婚的影响,倒是她的三任前夫还怀念着和大豆田在一起的日子,经常莫名其妙地汇集在大豆田女士家中蹭饭、唠嗑、拌嘴,找机会向他们共同的前妻献殷勤,但走出婚姻的大豆田早已没有心动的感觉。
时代发展到今天,中日韩三国对婚姻的关注点都不约而同地从【结合】转移到【分离】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算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爱情,在婚姻中不值一提?
其实,作为观众的我们爱看离婚故事,是想弄明白这些人为什么会离婚。就像奕含的短评所言:
这个综艺最大的受益者是观众。建议每个被爱情困扰的男女都来看看。这样才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清晰的感受到对方不爱自己的表现有多么显而易见。
大家都会说分手是因为【不合适】,可是看了这么多人的离婚故事,才发现【不合适】也有多种可能。
在《再见爱人》里,除了前面提到的郭柯宇和章贺,佟晨洁与kk纠结于要不要孩子和戒酒的问题上,这背后反映的是kk强烈的对归属感的渴望,而这种需求已经达到了佟可以给予的极限;朱雅琼和王秋雨的矛盾则表现在一个感性浪漫一个不解风情,当朱雅琼为老王写歌,也希望老王能够给予同样的回应时,他却选择回避,觉得这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在日剧中,大豆田女士的3次离婚,也各有原因。第二任丈夫佐藤是个摄影师,抠抠搜搜,磨磨唧唧;第三任丈夫中村是法务顾问,理性至上,动起嘴皮子来得理不饶人。
而在观众看来最合适的第一任丈夫田中,也是大豆田女儿的亲生父亲。两人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大豆田发现田中最爱的不是她,而是她的闺蜜——笼目,尽管田中只是暗恋,也不是不喜欢大豆田,但当大豆田察觉后依然选择离开他。
其实大豆田和她的前夫们的结合以及分开,没有外人想得那么狗血。当初在一起很开心,能够为彼此提供正面的情绪价值。可感情淡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了,那就离婚吧。随时心动又随时独立,这就是大豆田的感情生活
我们都可以回答出幸福婚姻和爱情的模样,却很难活出一番岁月美好的模样。
比起看甜甜的正在进行时的爱情,早已越过山丘的离婚故事似乎更能让我们看到亲密关系的本质。开始一段感情有时候源于激情,但要长期地、稳定地维系一段感情,激情或许是最微不足道的力量。
个体化时代,婚姻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看了那么多离婚故事之后,有人总结道:结婚是不是为了幸福不一定,但离婚一定是为了幸福。
但我们总不免要问:既然婚姻很苦,为何我们还需要结婚?在个体化的爱情时代,当婚姻不再是必需品,我们又是为了什么结婚?
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个问题。基于美国的历史研究来看,美国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期待在以前制度化的关系下是不存在的。
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的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地失去主导地位。因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当人们评估我到底对我的婚姻满不满意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他们的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个人化婚姻。
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配偶或者家庭牺牲你自己。这与沈奕斐老师的观念不谋而合,在她看来,个体化时代,爱情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成长。婚姻只是个人的选择,关键是做出选择后,更要勇敢地去承担选择的结果。
如今,我们中国社会也进入到个人化的婚姻阶段。伴随而来的,是年年攀升的离婚率,和越来越不稳定的婚姻关系。
2015-2019年结婚率与离婚率(数据来源: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UBC助理教授、社会学博士钱岳曾采访了一名生活在上海的、36岁的单身女性,询问她关于婚姻的看法。这位女性回复道,她的父母已经不逼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自己还没结婚呢,周围的同龄的小伙伴已经离婚了。她的父母这才发现:原来结婚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生活的变数还挺多的。
离婚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在于没有弄清自己的需求之前便稀里糊涂地进入了婚姻。大量的社会学研究都指向了这么一个结论:很年轻的结婚年龄是预测离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年轻,大家往往对自己的认知不足,而且容易对自己未来另一半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错误的预期。
就像电影《婚姻故事》所讲述的那样,女主因为欣赏男方的才华而过早地进入婚姻,回过神来,却发现自我已经迷失在关系之中。
女主Nicole讲述自己结婚后个体独立性的丧失
与其着急踏入婚姻,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弄清楚我是谁、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配偶,再做出婚姻的决定。
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Stephanie Coontz曾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
她在文章里面写道: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而且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我们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现代社会人们对配偶的期待要求太高了,总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是其实“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重要的还是先学会与自己相处。
曾有学者预测婚姻会逐渐消失。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实婚姻根本没那么重要。
最后想对大家说,愿大家无论结婚与否,都能够积极、快乐、坦然地面对人生。很多宝妈产后会出现漏尿,子宫脱垂,松弛等后遗症,往往是因为怀孕分娩过程中的盆底肌受到过大压力失去弹性,产后不及时做盆底肌修复,就会出现种种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在手机里装个G动软件,里面会针对你的身体恢复情况量身定制一套最适合你的产后康复方案,还有各种产后康复课程可以学习,也有日常提醒功能去监督你的每日锻炼,许多产科医学博士也入驻其中为你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