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爱耳日:国产助听器何时能够突破进口垄断?

2022-03-03 10:17 作者:医疗器械创新网  | 我要投稿

文章来源:美柏医健

2022年3月3日是第9个“世界爱耳日”,也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全球听力损失人群正在不断增加,助听器市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根据WHO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大约有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占全球总人口的6%。另根据时卫计委与中残联发布联合调查,我国患有听力障碍的人数已经高达2.06亿人,占总人口的14%。

然而,当前助听器市场大多被进口品牌垄断,五大国际听力集团的六大品牌进口助听器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进口均价二百多元的助听器,在国内市场却要卖到三千到五万不等,高昂的价格也让大多数轻中度听障患者望而却步,继续忍受听力障碍带来的不便。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

为何进口助听器品牌可以一边垄断中国助听器市场,一边通过品牌高溢价来割中国人的韭菜,国产助听器何时能够实现进口替代?

1、国内助听器渗透率不足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存在听力受损,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口。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快,预计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将面临听力受损的问题,听损人口的数量将增长至24.97亿人。

然而,尽管听损人口数量巨大,但使用助听器解决听力问题的人数却不多,数据显示,全球助听器覆盖率大约为17%。

助听器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助听器认知错位,部分老人觉得耳朵并未完全失聪,觉得佩戴助听器会被认为是残疾人;中低端产品体验不好,降噪效果差;高端产品价格昂贵,支付能力不足;验配流程复杂,下沉市场无法满足。这些因素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突出,我国助听器的渗透率不足5%。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听力障碍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结构的变化,许多60后和70后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已与前几代老人截然不同,佩戴助听器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3月发布《世界听力报告》,确定了未来10年的目标:使用听力技术(包括助听器或植入物)的听损成年人的有效覆盖率相对增加20%。

在此背景下,全球助听器规模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报告,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3.3亿美元的水平,预计5年间市场规模增加28.7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5.18%。


▲2019-2025年全球助听器市场规模预测 来源:锦好医疗招股书

其中,中国助听器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8.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55.1亿元,市场规模增加近一倍,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8.02%。预计2025年将达到80.7亿元。


▲2015-2025中国助听器市场规模预测 来源:锦好医疗招股书


2、五大听力集团垄断市场


虽然中国助听器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助听器渗透率的提升,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国内乃至全球助听器市场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助听器市场90%以上的份额主要被全球五大听力集团WS听力集团、索诺瓦听力集团、W.D.H听力集团、瑞声达听力集团、斯达克听力集团的六大助听器品牌(瑞声达、峰力、西嘉、奥迪康、唯听、斯达克)所占据,剩下的10%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小企业分食。


▲五大听力集团市场份额 来源:AgeClub

为何国内助听器市场被价格昂贵的进口品牌垄断呢?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渠道

技术方面,助听器性能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好坏,主要算法包括降噪技术、宽动态压缩技术、声反馈抑制技术等。例如,降噪技术作为现代数字助听器技术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助听器要对听力障碍人士的听力补偿方面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充分识别通信设备内部噪声、传输媒体噪声、周围环境等其他噪声,以取得排除干扰外的纯净的原始语音。

进口助听器品牌的发展历史悠久,助听器的质量稳定、技术成熟、产品创新能力强。中国本土助听器企业发展起步较晚,不具备自主芯片的研发能力,芯片大多依赖进口,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和功能无法超越进口品牌,生产高端助听器的成本和进口品牌相比也处于劣势。

渠道方面,进口品牌以线下专卖店销售为主,由专业验配师根据听力障碍者的听力损失状态和自我需求,使用专业的助听器选配设备,帮助听障者选择适合个体的助听器或进行产品定制,并为听障者后期使用助听器与康复提供解决方案和日常维修保养。

进口品牌在线下验配渠道已深耕20-30年的历史,培养了一大批市场人才,客户基础深厚,且由于进口品牌的助听器定价高,符合经销商高利润的需求,所以许多门店在给用户验配时,更愿意推荐进口品牌。

五大听力集团通过完善的线下验配渠道、高端产品供应链和自有研发体系构筑了高端助听器市场的高准入壁垒,在此背景下,高端助听器随着产品升级迭代,越卖越贵。那么国产助听器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吗?

3、国产助听器的崛起之路


由于医疗器械产品的终端销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国内助听器厂家在发展早期,基于自身的资金实力、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产品销售大多采用ODM模式。

ODM模式下,国内企业自行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品牌运营商或其代理商和少量贸易商,并根据客户指定的品牌或语言设计产品外包装。

在这种模式下,国产助听器生产厂家产品毛利率低,产品定价受制于人,且沦为代工厂后,创新及技术进步将变的缓慢。

因此,近年来,国内助听器公司也在加快布局自有品牌,如欧仕达、丽声、新声等,该类企业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强调性价比,销售渠道集中于电商平台,通过非验配的方式专注于下沉市场,与五大听力集团形成错位竞争。

国产助听器也不可能一直“徘徊”在中低端市场,对于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加码研发投入,国产零部件进口替代加速,目前在产品外壳、电池、受话器、麦克风等零部件已逐渐实现国产化。

对于最关键的芯片技术,资本也在加速布局。小米关联的瀚星创业投资持股深圳智听科技10%,智听科技近两年一直在研发自主芯片,试图将高端助听器国产化,降低国产高端助听器价格;锦好医疗成功在北交所上市,设立子公司芯海聆,独立自主进行助听器产品的底层芯片和算法的研究,并在助听器芯片研发上取得实质研发进,目前芯片已完成前端和后端设计、并取得芯片样片。

在销售渠道方面,由于门店验配不便且成本较高,国产助听器品牌开始积极拓展电商、药店、养老机构等新兴渠道,并通过新品发布会、医疗器械展会、线上投放广告等进行品牌推广,强化品牌印象,提升品牌的曝光率。

在验配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兴起,不少助听器品牌推出了线上验配方式:一种是通过远程联系专业助听器验配师,进行在线听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试助听器后寄给用户;另一种是开发电脑或手机APP,用户本人或者子女通过APP操作完成相对专业的问答式听力检测, APP根据检测的听力曲线利用自动验配AI算法,自动调试助听器参数实现智能验配。


▲自主验配 来源:爱听科技官网

国产助听器品牌在资本的助力下,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产品零部件逐步摆脱进口,产品成本逐步下降,逐渐有了与六大进口品牌一较高下的技术实力,另外,通过线上销售渠道,创新验配方式,将助听器产品OTC化,相信国产助听器品牌会发展越来越好。

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助听器行业关系到老年人生活质量,进口替代空间大,市场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下一个黄金赛道。


【参考资料】

1.各上市公司招股书、年报、官网

2.《低估的中国助听器市场:6000万听障老人市场覆盖不到5%》,AgeClub,2021.4.15

3.《1副5万!西方助听器漫天要价,为何便宜的国货却不受人们待见?》,红顶财经,2022.1.12

【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创新网立场,欢迎交流补充

世界爱耳日:国产助听器何时能够突破进口垄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