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的含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近代中国社会落后和人民贫困的根本原因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原因:(1)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统治者十分反动,压制群众反侵略战争
②掌握政治和军事指导权的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
(2)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
(1)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妄图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的努力,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二、洋务运动
历史意义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3)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的地位上升,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的原因
(1)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3)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4)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三、维新运动
历史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失败原因
(1)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③惧怕人民群众。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失败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民主义
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的内容是“创立民国”,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辛亥革命
一、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6)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二、失败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三、失败教训
(1)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①帝国主义压迫和反对
②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
(2)必须寻找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道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提倡资产阶级民生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和革命实践,仅靠少数人呐喊,仅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当时许多领导人物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方法(肯定西方否定中国,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发展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答: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答:①“初心”和“使命”贯穿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之中
②“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③伟大的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最终目标看,中国共产党是担负远大历史任务的使命党,这个党不像西方政党那样轮流执政,而是要长期执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完成历史使命。艰巨的历史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才能完成。“站在高处、才有远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随着我们党事业的前进,党面对的问题更多、情况更复杂。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在参观一大会址时,引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作始也简将毕也钜”。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更要强调“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作用
1、在反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4、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了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了他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及其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旗帜始终是最鲜明的,抗日的态度始终是最坚决的,抗日的行动始终是最积极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不懈奋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导作用,是全民族抗战的核心,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强大武器。《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某种意义上可以讲,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民族的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必须结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扭转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第三,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击,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第四,中共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
第五,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
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2、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
(1)主要依靠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建立和扩大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3、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为此,
(1)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2)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毛泽东: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