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宁华青玉谈诗词】音韵的运用

2020-03-10 10:37 作者:青玉道长青玉案  | 我要投稿

诗词和音韵自是密不可分,一般来说会作诗填词的人,都会研究一下音韵学。

所以俺也一样。

今天这个方法主要用在诗中,词一般可能用不太上哈。

诗,大家众所周知,要有韵律美才算诗。

这也是为什么诗词有格律,对仗有要求,押韵有讲究。

而如果能够把音韵运用好的话,可以使你的诗词更美,有时还可以获得双关的意思。

谐音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这是李冶小时候写的诗句。

你以为她是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学生?

你怕是不知道谐音。。。

经时未嫁却,心绪乱纵横。

。。。

小小年纪不学好,向爸爸嚷嚷着要嫁人?!

还有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个一般都被误解为是关于奉献的,所以经常用来形容教师、警察等人,但是事实上其实是李商隐写给自己情人的,我认为是宋华阳道长。。。

“丝”是“思”的谐音。。。

虽然也有奉献的意思,但如果把谐音字改回去理解就明白了,这个确实很巧妙。

所以,大家可以采用谐音字,一语双关,含义深刻,而且有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个手法来符合平仄,在借对中经常使用到。

当然,大家也可以用同音字放在一句中(最好连声调也一样),也是很好的,比如看下面这个我举的例子,也有这种效果。

循环

这个方法可以让人直呼666

就是一个词,在一句中不同的位置出现,造成循环反复的效果。

这个我之前也讲到过。

曾经有一个小伙伴写到过一句诗(我忘了是哪个小伙伴了。。。)

山海关前观山海,相思树下述相思。

哇!瞬间迷倒一大片!

我以前也写过一句:

望海楼前搂望海,前程树下抒前程。

其中用到两次“山海”,但是两次的作用不同,而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则有循环反复的效果。

但这个对于平仄的要求可能会相悖。

而且,这个也有上面谐音的效果。

“关”与“观”谐音,“树”与“述”谐音。

这个确实用得很好。

多音字别义

多音字那么多,而一般多音字换一个读音意思就不一样了。

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使用,一句诗中,使用某个多音字,两个读音好像都读的通,但是意思就不一样。

这个可以用来不动声色的讽刺人。

(我目前还没找到例子,这是我无意中想到的。。。)

顶真

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就是用上一句的字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字词。

但是可以高级一点: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这个有点一反常态哈,它顶真居然不在同一联?!

白居易啊,那没事了。。。

没错,这种顶真的方法也是可取的,而这种以上接下的方式,首先,便于读者记忆,因为上句背完,下句直接张口就来。其次,不觉得这样读起来很好听吗?

在音乐中也有“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就是以上句的旋律结束音作为下句旋律的开头音。

那么顶真不就是诗词中的“鱼咬尾”吗?

以上是方法类,下面讲一个很好的押韵建议,当然我感觉这建议没几个人是这么做的。。。

押韵

对于押韵,我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再补充一点。。。

不管是《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翻出来看每一个韵部。

尤其是《平水韵》,你会发现其中有些字读起来不押韵,但是去分析它的韵母却发现是符合押韵条件的。。。

比如: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去读的话,直接读,不去分析它的韵脚字“闲”和“山”的韵母。

读起来根本不押韵,但是如果根据现代汉语的拼音去分析的话,它们同为“an”的韵母,是押韵的。

(“厌”不是韵脚,根据格律,这个字不用押韵,但是古代并没有规定不能放平仄通押字,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古代没有拼音,用现在的说法叫平仄通押,也叫撞韵,所以“厌”不能算韵脚,杠  精  闭  嘴!)

还有更加明显的那种: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韵脚好像混入了两个奇怪的东西:“悲”和“涯”。

如果根据《平水韵》,它们同属“上平四支韵”这个韵部。但是如果直接读起来根本没有音韵美啊!

这是因为古汉语(中古汉语、宋代汉语、明代汉语、清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造成的。

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其实是根据四百年前,清朝北京那片的人说的话而定的。

在方言中可能还能读出押韵的感觉,比如“心xin第一声”,在我们的方言里其实应该是“心sen第一声”,但是如果直接两个放一起,不去分析韵母,读起来根本没有押韵的感觉。

类似的韵母还有“en”“un”“in”的关系。

“ing”“eng”“ong”的关系......

而在《中华新韵》中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e”“o”“uo”的关系。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也就是说《中华新韵》和《平水韵》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押韵的时候,应该让读者第一感觉就觉得押韵,而不应该让读者去分析韵母之后才知道押韵。

但是这可能会使押韵更加难。

那么大家在押韵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两个字是读起来直接感觉是押韵的,而且这两个韵脚字应该相差距离不远。

比如:

众芳摇落独暄,占尽风情向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
林逋《山园小梅》

就是这种感觉,那种比较宽松了吧!

我个人作诗的时候都是遵守这一规则的。

大家可以进行参考,不必硬性学习!

诗是韵文,不押韵像话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面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也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我们不能作“复古主义者”,一味地复古你就觉得自己是在完完整整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这只会让人觉得你做作、古板迂腐、沽名钓誉!“取其精华而去其陈腐”、“变通尽利”才是最好的!

【宁华青玉谈诗词】音韵的运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