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各型坦克和歼击车辆汇总(十三)E系列坦克① E5战车

本文为简易科普类文章,资料虽经过考究,但可能仍有缺陷,欢迎指正,并希望谨慎取信。

E系列坦克篇前言:
E系列坦克和其他的德三主战坦克不同,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投入一线本身,生产线不面向战场,其设计更侧重于对新技术的测试和灵活运用,正如其名Entwicklung(发展)一样,其代表着德三运用实用技术的坦克的发展方向。
E系列的强实用导向和之前的九号、十号、P1000、P1500这些或迷惑或胡搞的坦克不同,和虎王、八号这样有些过分开发的也有一定区别,是更具有价值的发展计划。
汇总这一系列的坦克比较困难,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推荐视频:


本篇主角:E5型战车

起源
——轻型作战车辆的倔强
自从1941年苏德战争开战,德军就不断见识到了弱势坦克的危害。1939年屠杀式的闪击战早在1940年的欧洲战场上就已经发现了问题:坦克的作战实力已经不如敌军。到了1941年,这一问题不断扩大化,巴巴罗萨行动期间,4个装甲集群的坦克部队损失巨大,不少装甲师经常入不敷出(基辅战役期间,负责合拢包围圈的莫德尔装甲师仅能剩余几辆坦克完成任务)。
同时,德军复杂的生产工艺和苏军快捷的产出的严重反差也困扰着德国人,1943年,德军综合指标最佳的豹式坦克终于服役(即五号坦克),然而面对苏军重新崛起的输血后的装甲洪流、北非和意大利不断增强的盟军威胁以及西欧不稳定的坦克储备局势,仅仅依靠制造复杂但仅能略显优势的主战坦克已经无法再满足扭转局面的要求了,于是,E5型的开发走上了历史舞台。
发展历程
——Rutscher和E5的糊涂戏

E5的主要特点是小而强力,从5可以看出,E5的设计吨位仅仅5吨,比日军的95式还要轻小。然而其主要目的却不是协助进攻,而是一种正宗的反坦克车辆,能够在近距离上摧毁敌军的坦克。
E5的设计与Rutscher歼击车的设计大体相似,但它们与E系列坦克整体是不同的。E系列大部分都是为了测试新技术,但E5却是货真价实要准备生产定型投入作战的。
事实上,E3、E5是否就代表了Rutscher歼击车的两个基本方案都不能证实(军部下达的3.5吨设计Rutscher和可用性较好的7.5吨设计Rutscher)。E5和Rutscher歼击车孰真孰假不能指明。
鉴于Rutscher和E5相同的设计标准和配置,我们暂且认为两者可以混为一谈。
1943年底,Rutscher歼击车计划开始,这一生产基本由宝马(BMW)和一家制造起重机与挖矿设备的公司合作进行。考虑到其主要为了扩充机械化编制,其初期计划在1944年6月前,以每月900辆的速度高速生产,5个月内武装200个独立装甲旅,随后5个月内为每个掷弹兵师提供一个整建制装甲营。从这里也能看出德军希望以Rutscher补充主战坦克缺口的问题。然而,1944年2月,Rutscher的计划中止了,因为Hetzer(追猎者)歼击车投产,用38t底盘制造的这类车更能快速进入战场,比起还在计划中的Rutscher不知道快捷多少。
但是好景不长,德军的疯狂败退和盟军登陆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作战地域狭小了,近战多了,Hetzer在近战中有如烧火棍,很多时候还要德军官兵拿起反坦克火箭筒和近战反坦克武器,同时还要对战敌军协同的步兵,这个时候Rutscher的作用才再一次被重视,并重新启动,这时已经是1945年1月,无论是西部的亚琛的失陷,还是东部被打的七零八落的局面,都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德国的资源此时已经匮乏至极,急病乱投医的德军参谋部什么资源都在调,能给Rutscher的资源少得可怜,而Rutscher的计划本身很符合E5的说法,也是这样才有人认为Rustcher就是E5,其实它甚至是E5都根本不符合E系列的试验导向的发展要求。

Rutscher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正式被列入了E计划的考虑范畴,很多Rutscher的新设计此时也开始和E系列接轨。1945年3月19日,德军陆军装甲部队总检察长否决了当时已经即将成型的Rutscher计划,原因是其设计为7.5-10t,不符合轻量的初衷,且机动性不足以接近到有效打击敌军坦克的射程内,更易于被敌军摧毁,因而命令设计方拿出3.5-5t的方案,而另一种早期的3.5t的Rutscher设计方案可能就与E3有关。
设计方只能婉拒军方的要求,因为现有的Rutscher设计是易于配件的,改成新的设计,很多部分都要重新设计考量,投产更是要拖到一年半以后。可以说Rutscher或者E5此时基本已经就是没有希望的计划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难以有什么新突破。最终,这一战车计划以一辆木制模型告终,但是3.5t的底盘和7.5t的底盘各一个已经走下生产线并进行实验,这也是其难得的一点成果。
技术
——轻型战车人小鬼大
E5(容我称之为Rutscher)的设计和E系列唯一接轨的地方就是底盘的扭杆,相对通用的扭杆使得它成为和E系列难得的联系。
Rutscher虽然是比较小的战车,但是从定义上它属于坦克歼击车。因其配备的火炮,PAW 600,或者更为通用的名称PWK 8H63战防炮。取源于列装的80mmGrw34迫击炮的想法,这种战防炮在1944年12月才出产,于二战中可谓昙花一现,但仅有的产出很快被投入到东线作战,在第18装甲掷弹兵师的几次战斗中充分发挥了其优秀性能,击毁相当数量的苏军坦克
PAW 8H63设计口径为80mm,实际为81.4mm。作为一种近距离打击的利器,其采用锥形炮弹(这也是铁拳的设计),初速可达520m/s,虽然在理论上认为其有极其优秀的穿甲性能,但实际表现大约是可以在500m的距离上击穿140-150mm的30°倾斜装甲(其实也已经不错了),一般的有效射程大约600m,这种战防炮的出产极为仓促,很多方面还没能充分发展,仅仅生产了几门工厂便因战术打击失去了生产能力,如果其能得到充分发展,毫无疑问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这并非无后坐力炮,为什么它能够安装在仅仅数吨的Rutscher上?就冲击力来说,因为其采用了高低压设计,在药室和炮管之间加入了一个圆盘,使得炮管承受的压力减半,寿命也得到了延长,同时因为压力减小可以削弱炮管的厚度,炮的整体重量小得惊人——仅仅590.2千克,半吨多一点而已。
在Rutscher狭小的空间内有两名操作员,如果火炮的后坐力过强,乘员受伤的风险很大,但PWK 8H63采用闭锁式炮栓,使得车内乘员不受伤害,但是为了不扬尘暴露目标,这一火炮也没安装炮口制退器。虽然如此,造价大约1200马克,十分低廉。
这种廉价而先进的战防炮设计完美符合了Rutscher作为坦克杀手的要求。Rutscher计划安装两门并列的PWK8H63战防炮,外加一挺MG34机枪。按照唯一的木制模型,整车长度加上炮管约4.85米,宽1.85米,高仅1.36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E系列后期发展的成员,Rutscher的设计达20种之多,难以一一列举。
其中一种便是一种3.5吨的车型,虽然对于正在研发的5吨部件可以通用,但是其需要扭杆悬挂,而仅仅3.5吨的对应扭杆又需要重新设计。事实上,科尼普坎普的E系列对于扭杆悬挂的使用也不时就能发现。
另一种设计,提出了两种变速箱设计,一种是5挡的Fak5变速箱,一种是半自动变速箱,这两种变速箱可以搭配150马力的柴油引擎。但Rutscher相对官方的设计是采用90马力的BMW3.5ltr.6zyl汽油发动机。
就该车能达到的速度来说,可以从引擎动力看出。我们如今的家用轿车一般采用150马力左右的引擎,带动1.5-2吨的车体。3-7吨的不同类的Rutscher采用90马力的发动机,有认为可以跑出70kph高速的,我想应该是3.5吨的设计方案,按照7吨的没能被军方通过的方案,这一速度也只能比常规中坦快一些,也许可以顶到40-50kph,但是如果采用150马力的柴油机,高速不是梦。考虑到军方考量的重量问题,当时半成型的Rutscher距离理论时速还有距离。
从整体上,Rutscher毫无疑问是一个出色的坦克歼击车设计方案,其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PWK 8H63一样,它的前景也将相当乐观。但在德三濒临死局的仓促中,它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只能泯灭在历史中。而PWK采用的高低压设计,最终也只是被一些国家用来射榴弹,其广阔的价值也没能得到发挥。
E5这一扑朔迷离的坦克歼击车,终究还是沉在了历史之中。

往期回顾
超重型坦克系列



主战坦克系列



TABS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