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生活,早已被他预言
一百多年前,一个在保险公司上班的职员,决定在每晚的日记中,编织一些梦境般的故事:
他写一个推销员, 一觉醒来变成了甲壳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卡夫卡通常从晚上11点开始写,一直写到凌晨1点、2点或3点,隔天继续上班
又写一个乡下人, 在“法律的门”前,徒然 等了一辈子 。临死前才从守门员那里得知,这道法的门不通过别的人,是专为自己而设的。
写一个精通机器的“专家”,整天围着机器转。最终却被自己精心维护、 但开始有了生命、运转 不停的机器所杀害……
卡夫卡曾说:“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
显然,这些藏在日记里的想象,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在好友米兰·昆德拉看来,这些故事是 “二十世纪人类想象在可能性限度上的极致”。
——但职员却鲜少拿它们去发表。
甚至都不会给故事中的主人公,起一个像样的名字。许多主人公都叫作“K”。
这样隐秘、私人的书写,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电影《卡夫卡》剧照,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1991
01
It's very Kafka.
“所有东西都要烧掉,我请求你!”
去世时,他留下了一张遗嘱字条,给好朋友:
“所有东西都要烧掉,我请求你尽快这么做。”
事实上,他自己已经执行了他的一部分遗嘱。其住所找出的十大本笔记本——只剩封面,里页已全部销毁。此外,他还烧了好几个本子。
好在他的朋友 “不太听话 ”,违背了遗嘱, 这些手稿才得以 编辑、出版,卡夫卡的一部部作品, 才得以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世人。
布洛德对卡夫卡最后的「背叛」成就了世界文学史
今天我们无论读中国有影响力的作家——莫言、 余华、阎连科、王小波、木心等的作品;
还是国外如雷贯耳的大师—— 马尔克斯、黑塞、加缪、萨特、村上春树等的作品……
无不能看到一些卡夫卡小说的影子。
18岁的卡夫卡
后来的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等众多写作流派,皆是从他那些隐秘的日记手稿发端。
即使在他去世的99年后,欧美各种权威杂志,在评选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时, 也无一例外地把卡夫卡排在第一位。
“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三联中读邀你,再次读懂卡夫卡
02
初读,被梦境般的寓意想象吸引
再读,看到的却是自己的影子……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增定老师曾表示,卡夫卡的小说,是他个人受益最大、常读常新的书。
“年轻时读卡夫卡,大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现在读,动机单纯多了,因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卡夫卡式的故事比比皆是。”
当我们身处996加班、内卷化的生存困局;
与亲人、爱人产生隔阂,沟通越来越少;
在大城市生活多年,依旧没有归属感……
他的小说,能帮我们 想通很多问题的本质,排遣当下的焦虑感。
在美国,“It's very Kafka”已成为一个常用语,我们看到一些超乎逻辑的社会现象、荒谬离奇的新闻时,也经常脱口而出“太卡夫卡了吧”……
同时,一个人如果喜欢读卡夫卡,那常常还意味着,他拥有比别人 更强的反思、预见能力,在看问题上 也具有 更先锋的视角。
其小说中,预言了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异化:
《在流放地》中,勤务兵因为值勤时睡着了,没有在每小时打钟的时候向上尉的门口敬礼,就被判处死,连辩护的机会也没有。
也刻画了这样的时代中,人与人关系的疏离:
《判决》中,乔治与他的父亲每天在公司见面,一起用餐,晚上坐在起居室里,各看各的报纸,却从没有也无法进行沟通。
小说《变形记》中,一觉醒来变成甲壳虫的主人公
勾勒出大时代中, 人类对自身处境的茫然:
小说《乡村医生》里,病人(一个老人)在最不幸的时代,寒冷的天气里, 赤探着身子,坐着尘世间的车子,驾着非尘世的马,到处流浪……
2007年改编自《乡村医生》的日本动画,“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人世,这是我的全部嫁妆”
正如波拉尼奥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我梦见地球完了。唯一观看这结局的人是卡夫卡。
03
把卡夫卡“装”进口袋
2023,开启更时髦的阅读体验
卡夫卡生前曾说,“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一本书,如果读了不能 在我们脑门上猛击一掌,让我们惊醒,那为什么要读它呢?”
显然,他用无数个夜晚、隐秘织就着的,正是这样的传世之作。
但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想要放下手机、专心读一本他的大部头作品集,与自己的心灵对一次话,已成了十分艰巨的事。
这时不妨看看蒋方舟、阿乙、马伯庸、双雪涛这样的职业作家,是怎么克服这问题的:
马伯庸的建议是,先从轻薄的短篇、中篇小说读起。
蒋方舟的办法则是,去买那些更易携带的“小开本”书。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决定在卡夫卡去世99周年,送你一套最惊艳的卡夫卡作品集,只要现在开通/续费「三联中读·知识年卡」,就能免费获得!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立即获赠此套书
选篇迄今最全面
部分未发表遗作首亮相!
这套「K经典」,涵盖了作家 生前发表过的所有中短篇,共56篇作品。
既把经典名篇一键囊括,多篇从未发表过的遗作(中文版),也将在此译本中首度亮相。
按照时间顺序,将卡夫卡的作品划分为《沉思》《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和《喧嚣》6辑呈现。
其中3篇遗作、2篇遗嘱,为此译本独有。
世界顶级设计师操刀
装帧颜值拉满!
为什么第一眼看到这套书,就感觉很特别?
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它先锋的外观设计——由世界顶尖书籍装帧设计师彼得 · 门德尔桑德(Peter Mendelsund )亲自操刀。
《华尔街日报》形容他的设计是“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其作品《情人》《龙文身的女孩》都深受读者喜爱。
彼得 · 门德尔桑德部分设计作品
在「K经典」的设计上, 他采用了“眼睛”的元素,并选用了热烈的颜色。
“我不想用以往他书惯用的暗色,我想让阳光照进来。希望这些颜色在明亮的同时充满张力。”
《变形记》新旧封面对比
米兰 · 昆德拉曾说,卡夫卡的故事是喜剧的。作家格非也提出过,卡夫卡作品中的喜剧色彩和作家的幽默,这是长期为人们忽视的。
德文直译,原汁原味
豆瓣评分最高的德语译者之一献译
这套作品的另一大亮点,则是翻译水准。
全书的译者,诗人、作家彤雅立,是豆瓣口碑和评分最高的德语译者之一。
彤雅立,诗人、作家、德语译者
曾获台北县文学奖、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
她的译作,不仅避免了长难句,通俗易懂,同时也将卡夫卡的荒诞和离奇还原得淋漓尽致。
像《乡村医生》的开篇:
我陷入了极大的窘境——眼下有场急迫的出行,一个重病的人在十几千米外的一个村庄等我。大雪纷飞,阻隔了我和他之间遥远的路途。
短短两行字,感染力却喷薄。
描摹出了主人公巨大的焦虑感,事件的紧迫性和距离所引发的想象空间。
又如《司炉(一则断片)》的结尾:
卡尔盯着舅舅的眼睛,两人的膝盖几乎要碰上了。这时,他忽然开始怀疑此人是否能够取代司炉。舅舅同时也避开他的目光,望向波浪,快艇在其中翻腾。
我们从中可以清楚、明确地得知,卡尔和舅舅两人各自的内心活动。
彤雅立译本的注释,也非常 细致和全面。等到阅读时,你就会与这些注释“彩蛋”相遇啦~
现在开通/续费「三联中读·知识年卡」,这套价值300元的《卡夫卡经典作品集》全6册,我们免费送给你。
怕错过入会赠礼的朋友,可直接拼手速。如你已成功下单,不妨接着往下读,听小编细说说,加入知识会员后,你能获得哪些收益。
这里是“文学爱好者”的福地
20世纪文学的黄金时代,《城堡》《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马尔克斯、普鲁斯特……这些最迷人也最难懂的作品,让文学大咖抽丝剥茧,解给你听。
▲《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
19世纪厚重的世界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傲慢与偏见》,托尔斯泰、契诃夫、狄更斯……这些文学史上的“此生必读系列”,由文学大咖带路,给你一次真正读懂它的机会。
▲《世界名著复习计划》
21世纪世界文坛杂花生树,奥兹、阿特伍德、村上春树、石黑一雄、帕慕克、门罗……你一定要了解的当代文学巨匠,让重量级的中国作家们带你一一深入。
▲《邂逅10位当代文学巨匠》
一个会员,提升全家人的认知
若你还不是知识会员,也许会不解,为何老会员们都像参加接力赛一样续订它,有一位甚至已经续到了2041年……
三联中读的知识会员,到底多让人上头?
打开三联中读App,你会发现,它是一片知识的丰饶之海。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无数你感兴趣的话题,都能在这里找到成系统、有趣味的成套课程。
我们提供精神养料:
当人们毫不迟疑地为漫威、迪士尼买单,也许你更有兴趣了解“电影”这门艺术的流派、思潮与美学,从此真正看懂好电影;当身边的人被抖音神曲洗脑并乐此不疲,也许你愿意借“古典音乐”,重新找回钝化的听觉。
还能让你足不出户,就可前往全球顶级“博物馆”看遍100件镇馆之宝;或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傍晚拾起一卷民国老课本,坐进“西南联大”的课堂。
我们帮你提升认知,更好地生活:
摒弃心灵鸡汤与成功学,来三联感受一次正统的“心理学”课程吧,让它帮你实现自我疗愈和终身成长;再学两招顶尖“哲学家”们的终极思维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从“中国历史的DNA”里,学会识人,掌握未来社会的大框架;也尽量去尝试“理解政治”,毕竟“几乎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其政治背景”。
亲子共学,让陪伴更有质量:
除了这些大人喜爱的内容,三联也有特别为孩子打造的文学课、艺术启蒙课、历史课、哲学课,以及海量文学名著有声书。全家人都能在App里找到自己想听想看的好内容。
这样一个内容丰富到令人惊叹,直接承包了全家人知识需求的年卡会员,怪不得有人要感慨它是:“知识付费入手最不亏的”!
每天1元钱,就能让全家大人、孩子享受一整年的顶级博雅教育+陪伴式知识服务,这性价比着实顶天儿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了解会员全部特权
全网只此一家!这些讲者太牛了
三联请讲者,从不青睐自带流量的文化网红或知识明星,而更愿意选择顶级高校里“最有资格来讲这一话题”的学者教授。
为什么有这样的坚持?第一,高校任教多年的他们,更懂得如何将知识系统、深入浅出地讲给大家;第二,作为领域内极受认可的研究者,他们能第一时间掌握最前沿的观点。其权威的知识背景,也足以令大家学得放心。
许倬云、西川、陈嘉映、戴锦华、葛剑雄、樊锦诗……这些智慧头脑的思考结晶,都将为你所用。
以这门大热的文学课为例吧,《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为了更精彩地解读加缪、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等11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和创作特点,我们为每一位小说家都仔细挑选了一位最适合讲述他以及他作品的人:要么是有与之相关著述和评论的著名研究者,要么就是对应作家作品的主要译者。
比如:
来讲米兰·昆德拉的是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他是昆德拉唯一一位中国弟子,跟随大师学习小说多年;
来解读马尔克斯的是学者范晔,他是《百年孤独》的译者。
来讲博尔赫斯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著有博尔赫斯的传记《博尔赫斯》;
来谈福克纳的是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林斌,她是福克纳作品《寓言》的译者;
来讲劳伦斯的是学者陆建德,他是《文学评论》前主编,原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11位小说家,对应了11位学者。这些学者们分散在天南海北,就算是一流高校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很难同时听到这么多位文学大咖来给你系统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