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我眼里的剧情烂片,有没有涉及对高适和李白的拉踩,捧一踩一?有剧透
为什么说是剧情上的烂片?因为个人觉得画面水平是很高的,无可挑剔。只单单是剧情稀烂,严重影响我的个人观影体验!是否拉踩,捧一踩一这个问题是个复杂问题(一涉及到历史怎么都复杂了)。那么我们先把复杂问题分解了,我不管真实历史上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管高适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只说电影里的情节,高适就说是a吧,李白是b(下文也直接用a、b代指)。
从头到尾是a回忆a和b的交往过程,事情也大都是两个人身处同一种情景,而两个人的不同表现,那这是不是把a、b拉出来比较?a名门之后,但是家道中落,自幼习武,枪法非常好,身材精壮,文学上有点内秀,大器晚成。b商贾之后家里有钱,没地位,剑法不错,为人放荡不羁,文学上天赋不错,但他们刚相识时候也是籍籍无名。可以说他们起点都一样。题外说一点,a的外形我很喜欢,b的外形我看第一眼就很不喜欢,头重脚轻,上身给设计得太健壮,但是腿很短,看着感觉很不协调,很违和(刚出场第一秒我就大皱眉头,并不是后面主观强加,而且整部电影,只有b给我这种感觉,其他形象都还好)。
起点一样,那么我们来看看a和b经历了些什么,各自的选择和成长有什么。
1、a和b一起在黄鹤楼吃饭,b闹事要在黄鹤楼题诗,最后被别人的好诗气得摔笔而走,a一直在旁边稳健围观。我一个观众喜欢a的表现,a沉稳。不喜欢b,感觉b狂妄自大,看不清自己,情绪控制不稳定。
2、b到官府想举荐自己,被门房拒之门外,说了很多难听话,瞬间破防,在门口破防拿剑乱砍,差点砍到a。a也有求推荐的情节,但是被拒之门外,简历都丢出门外,但一直表现得很隐忍。对a比较有好感,而且有点奇怪,b难道不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第一次被人这么对待?瞬间破防?
3、后面,b要入赘,来问a的建议,a极力反对,认为地位低,名声不好。然后b说还要听另外一个朋友意见,并大费周章去问了,朋友说可行。a留下一个否走了,最后b听了朋友建议,没听a建议入赘了,但是后面婚姻并不美好,丈人死后,被继小舅子针对,后来老婆也死了。这里对b的印象更差,它好像不太重视a,而且眼光不如a,判断不如a。
4、有两次,b给a写信,邀请a找他玩,说给a介绍门路,让他平步青云。到见到了人,b却不记得写过信。可能是醉酒时候写的信,清醒时不记得了。也可能是清醒时候写信,醉酒时候不记得了。第二次的时候a应该是有点生气了,当天来的时侯当天就走了。a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诚实守信,可靠,可是b这里看着真的让人很下头。感觉就是a一直很重视两个人之间的情谊,b却是交友广阔,社交达人与很多人关系密切,他们的情谊并不是排在最前列的。a其实是不太喜欢和赞同b的一些行为、决定的,很多次表现了a对b皱眉头,表情严肃,神情紧绷,甚至几次转头就走(入赘、当道士、两次书信相邀被耍)。这些算不算是隐晦的让观者共情a,对b没有好感?毕竟故事是a的视角。
5、a一直以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了光复祖上而努力,努力求职,求职不成也是回家学习锻炼,人到中年武艺一直保持或者进步,文学上也是有很大进步,身材保持的很好。b给人感觉就是虽然处处碰壁挫折,但是一直没有成长,一直沉迷于酒色,后面荒废了武艺,变成一个中年大叔,脸圆了,肚子大了,文学上进步很大,名气非常大,受万人追捧。(一样的开局出场,不一样的中年形象,这个不能说是拉出来刻意比较?)
6、最后a抓住机遇成了大官,b眼光差,屁股坐不对,被清算。b的第二任夫人找a求情,但是b表现得特别不堪,政治素养太差,只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让a救他,没想到这回连累a,书童和b的第二任旗子都对他失望之极了。(黄鹤楼那场戏,两个人不算在同一场景被对比?)a明面上没有为a说好话,其实暗地里下了大力气,给其他人写信,让其他人救了b,还不留名。
7、打仗的时候,也是a智谋无双,想出了计策打败敌军,但是也是不留名,把功劳让给了继任的人(其实这个不算对比,但是后面分析会提这一点)。
那么只是简单分析a和b以上的这些故事,我觉得完完全全算得上是两个人对比,并且以此用b来衬托a吧。以上这些都不是史书记载,史书没有记载,是编剧写出来的填充到情节骨架当中的。通过这些情节,我只能说是真的很佩服很欣赏a,喜欢a的形象设计,喜欢a的性格。这个人物有成长有变化,三观正,努力,是我喜欢的类型。a作为主角,我看到了他人物的成长变化,性格、文学、武艺、官位上的变化有理有据,过程清晰。反观b我就真的很不喜欢,不喜欢b的外在形象,不喜欢他的性格。感觉就是文学上真的有才,但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或者是没有混官场的天赋,太过潇洒不羁?眼光差,人物从头到尾没有太大的变化成长,一直那么天真,哪怕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经历父亲过世,家里大变,写了静夜思,那场戏有变化,但戏过了就还是原来的形象)。文学上的成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没看到他的学习过程,只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他的名气飙升,后面看过他几次当面作诗。如果真的是隐去角色名字,以上这些情节设计我觉得也还好,是个标准的立两个角色,对比,用b去衬托a的这么个套路。
那么在考虑下现在能查到的历史资料来分析高适和李白历史上的形象(真实形象我是真的没法了解到,所谓的历史也不过是外人写的东西)。
高适是个著名边塞诗人,28岁开始有诗作,三十多才开始有诗坛名气。祖上出过不少将领,是武将世家(武艺不知道),所以他能看到边疆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同情百姓、士兵。高适有理想有抱负,青年、中年的时候其实不得志,是53岁时安禄山叛变,他跟随玄宗逃亡成都,并且在太子李享篡位中站对了位,经历了这些才开始在官场发迹。参与过很多军事行动,官位也是一直在升,说明军事素养高,可以带兵打仗。最后60岁的时候迁任剑南节度使,在松、维、保三州等地被吐蕃攻陷的时候,高适救不了,于是被严武替代,自己迁任刑部侍郎(这也是电影里故事发生的时候)。
而诗仙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很有诗歌上的天赋,年少成名,15岁就在诗坛有名气。但可能真的不怎么能看到底层百姓疾苦,为人放荡不羁,爽朗大方,喜欢剑术,做过游侠,但剑术水平多高就不敢说了(都是本人说的和他狂热粉丝描述的,不可考证)。喜欢赞美别人,或者上司?给别人写了不少肉麻的诗,还写诗赞美过杨贵妃,所以说有点谄媚。官迷,永王之乱中,被请去做幕僚,给永王写了不少肉麻诗。(不知道是真心实意投靠永王,还是被逼迫,被利用名气,当时的王维和杜甫也被抓到安史叛军那边当了官。)政治素养确实很低。
然后说一说高适和李白历史上的关系。高适40(还没出仕,客游梁宋)岁和李白43岁(先被玄宗宠信,后被贬离长安),李白和杜甫32岁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遇到了高适,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畅游甚欢,评文论诗。但也就是短短几个月的相交,谈论的也都是诗文,风景,各自抱负理想。应该不会深入了解到什么各自三观,人品,政治立场之类,而且人也是会变的。后续两个有陆续保持书信往来,但没见过面,古代的交通和通信都是很不方便,文人相交(至少是以这个身份相交)。所以说他们应该也只是一般朋友,远远称不上至交。对双方也不会有很深入的了解,或者说双方都应该保持一定社交礼仪只尽量暂时好的方面,也会尽量容忍对方的不足。双方也都没有参与到各自人生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当中。
在永王之乱被平后,李白被抓,等待清算。当时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是平乱的重要人员。李白犹如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写信给高适求救,高适没有回应,李白夫人求见,高适也是避而不见。当时离他们第一次相识相遇已经过了12年,物是人非,两人如今的地位、政治立场,政治素养个人抱负等等都完全不同。也许李白褪去诗坛光环后,在其他方面确实是不如人意。李白没有考虑到向高适求救会对他造成的不利影响。高适也许是看透了李白为人,觉得大家三观,政治诉求不和,不想交这个朋友。也许是为了明哲保身,爱惜羽毛,也是只是单纯的没有这个能力能够谏言,反正最终他是没有回应李白,也没有行动去帮助。我觉得这个没啥可说的就算不帮也是合情合理。(至于电影中其实有暗中帮忙,这个历史不可考,有这个观点的应该要举证说服主流)。最后两人分道扬镳,断绝了往来。
所以说历史上的高适和李白其实也只是一般朋友,两个都没在各自人生中留下过多的痕迹影响,甚至后面断绝的往来。我们以现代眼光来看高适和李白,其实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封建制度的落后,都有一些先天的缺点。其实没法硬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审视自己,也应该是很复杂的。历史记录是死的,我们没法了解到真实的人物。但是李白是在歌坛文学上成就很高的人,高适同样也是在歌坛文学上成就斐然,并且还在政治、军事上有很高成就,在当时应该是社会贡献度更高的。
那么《长安三万里》这部剧,只是套用了一个历史开头,一个历史结尾(其实关于结尾,历史上就写了松、维、保三州等地被吐蕃攻陷的时候,高适救不了,于是被严武替代。电影写的是高适想出了好计策,联合严武大破吐蕃,并且还把功劳名声让给了严武。呵呵,这个也需要支持的人举证),中间编造了这么多高适,李白相交的故事到底是要干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是高适和李白?张三和李四行不行(张三李四会有多少人看?好奇。)?高适和李四行不行?高适和李白本来就没多少关系,让他们独自美丽不行?为什么一定要拉一起比较?还安排了那么多心理暗示的小剧情、细节。有没有涉及到利用李白在诗坛,现在文学上的影响力(现代文学李的影响力、知名度应该是远高于高的),地位来捧一踩一,赚取流量关注度的嫌疑呢?脱去这两个高适,李白的名字,我都觉得剧情一般。b这个角色不符合我的三观,审美,从一出场就让我如鲠在喉,非常出戏。如果再套上高适、李白这层皮,呵呵那真就是让人五味杂陈了,倒尽胃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