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今需要配备“单兵自卫武器”(PDW)吗?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打算写这篇文章了。某种意义上,也是去年没写完的题材。

前言:前线部队和支援单位
我们都知道,自从人类的战争从武装械斗变成有组织的成体系战争之后,随着作战的组织分工愈发明确,人类的兵力也从过去的单一的前线作战人员变成了前线作战人员和后方支援人员的组合。而且就算是一线作战人员,也根据实际的兵种,分为步兵、坦克兵、炮兵等等,有的人是直接面对敌人,而有的人则是在后排输出。那么,这就意味着,如今的战事里,有相当一部分“军人”实际上是无需直面敌人的。
但是,正因为现代军队有大量的后勤,辎重等非直接作战的人员,这些移动缓慢且不常训练和敌人直接交战的部队,就成了埋伏和迂回的主要目标。在二战中,八路军的第一场胜仗就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115师成功埋伏了一支日本的辎重部队,歼敌约1000人;苏德战争中,苏联广袤大地上的游击队,破坏了大量的德国铁路路线,在1943年库尔斯克、第聂伯河和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中瘫痪了德军的交通;而现代战争中,高速度,高精度的空中突击部队,更能利用直升机的高速度切入敌方后方,摧毁敌军物资处理中心,让敌人面临物资匮乏甚至前后被围困的结局。因此,后勤保障和支援单位,也同样需要有保卫自己的武器。


单兵自卫武器的由来
有人会说,既然都是士兵,那么无论前线士兵还是支援单位,统一发放步枪不就得了?事实上大部分国家也是这样做的。统一配发制式步枪,有利于简化后勤,也有助于简化训练,同时制式步枪十足的威力又能有效击退小股袭扰敌人。但是,制式步枪又有一些缺点。
首先,制式步枪和一个基数的弹药重量不低,且尺寸较大。在二战时期,一把步枪配发子弹重量普遍超过4千克,而当时主要以徒步为主的后勤和支援单位往往又必须背负较多的作战物资,尤其是以前徒步行军的炮兵、迫击炮兵和重机枪兵还需要背负分解运输的沉重武器。而就连一线作战的战士里,负责反坦克的反坦克手,也需要背负重量庞大,占用空间多的反坦克兵器,而难以腾出手携带制式步枪自卫。

其次,制式步枪上手对于纯粹新手有一定难度。由于制式步枪通常考虑到正面战场击毙敌人,步枪威力大,射程远,这也带来了较大的后坐力。而在大规模征召预备役甚至新兵投入战争时,大量未经充分训练的士兵填补到支援单位是很常见的事情(如1978-1979年,广东、云南军区征召了大量新兵投入训练,部分新兵迟至1979年1月才报道,仅有一个多月训练时间。同时,由于当时无后坐力炮、迫击炮部队快速扩编,从无后坐力炮连扩编为营,一个班里除了班长、主射手和瞄准手外大多数都是新兵),而这些新兵通常难以在短期内掌握步枪的使用要领。再加上这些单位人均负重较多,很多士兵干脆不携带枪械,如1979年中国迫击炮、无后坐力炮部队的弹药手通常只携带4个67式手榴弹自卫。

因此,在支援部队(也包括载具驾驶员)不需要经常直接和敌军爆发枪战的前提下,考虑到他们的专业特点和既有步枪的缺陷,很多国家就开始选择为他们配发有别于制式步枪外的自卫武器,既容易携带,又容易上手。这也是如今PDW的研发动机。

一战至二战的自卫武器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有人意识到应该为炮兵、后勤人员配备自卫用的枪械。不过,在当时广泛为这些单位配发传统步枪和手枪的时候,德国人却意识到一个问题:步枪重量太重,手枪射程不足,应当开发一种重量低于步枪,射程和射速高于手枪的便携式武器用于炮兵等单位的自卫,这就出现了“鲁格炮兵型手枪”,而这种手枪,可能是20世纪以来第一款专门设计的单兵自卫武器。

据说,研发一款介于手枪和步枪之间的武器的最早想法源自于威廉二世。由于威廉二世喜好打猎,但他自身身体缺陷(左臂萎缩)总让他操作大威力步枪和猎枪时并不舒服。因此,为了让自己能展示他的“英雄气概”,德皇要求兵器设计机构为他提供一把“介于手枪和步枪之间”的猎枪,威力能够击毙猎物同时又轻便灵活,于是鲁格兵工厂为他提供了一把特殊的轻便卡宾枪供德皇出猎。后来,德皇对这款武器爱不释手,甚至认为那些一线作战的支援单位也应该配备一把这样的枪械,于是1913年要求鲁格兵工厂基于已有的P08手枪,为一线炮兵提供一支射程更长的卡宾枪,很快兵工厂拿出了样品:一支配备了8英寸枪管,并且可以和木质枪托连接的P08手枪(其实毛瑟C96也可以和自己的木质枪套连接,因此C96别名“盒子炮”,luger P08与之类似)。
战争爆发后,虽然炮兵型P08成本较高,配发也比较少,但是它在几次战斗——尤其是近距离战斗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在那个全军都是栓动步枪的时代,一支射程比手枪长,重量低于栓动步枪又能够半自动射击的炮兵P08,在近距离作战和堑壕战中威力无比。虽然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以射速出门,但在近战中显然人工上膛速度远不如P08的自动上膛,很快就会被打成筛子。但是,炮兵P08虽然近距离火力猛,后坐力低,但其较低的弹容量降低了它的使用效果。因此,德国兵工厂又为它提供了一支独特的32发蜗牛型弹鼓,虽然弹鼓长相丑陋而且重心不居中,但可靠的性能和强大的火力持续性让P08炮兵型如虎添翼,在突击队冲击堑壕时可以快速将敌军击倒在地,因此P08炮兵型和弹鼓就成了大家习惯的印象。

不过,军队和设计师并不满足。他们认为,突击队攻击堑壕时,半自动射击的P08还是不足以快速喷射子弹击毙挥舞刺刀的敌人。因此,他们想,既然一发子弹撂倒不了敌人,那么一瞬间打出去10发子弹不就得了吗?于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博格曼兵工厂的雨果·施迈瑟推出了一款全自动射击的“手枪”,它可以使用炮兵型P08的32发弹鼓,使用者可以端着它快速杀入战壕击毙所有的挥舞刺刀的敌人。这种“机关枪一样的手枪”,也就是“机关手枪”Maschinenpistole,就是著名的MP18冲锋枪。而在德语中,迄今为止所有的冲锋枪仍被称为“机关手枪”(如HK MP5和UMP45).

全自动的MP18出现后给战场带来了革命。在1918年,在A7V装甲战斗车支援下的风暴突击队,用MP18清扫着每一个战壕,给协约国士兵带来了深刻的恐惧。因此,他们甚至要求德国人在凡尔赛条约内写入“不得装备冲锋枪”的条款。不过,伴随着MP18的诞生,鲁格P08炮兵型却迎来了它的日暮。由于它生产成本比纯粹自卫的P08贵不少,而作为进攻性武器又远差于全自动的MP18,因此在资源日趋紧张的一战后期,资源更加向着弥补一线缺口倾斜时,钢材和产能都被拿去生产更多的MP18,而不是P08炮兵型。因此,一战结束后,再也没有一把鲁格P08炮兵型作为军用制式武器列装(仅在二战末期武器不足时和其他杂牌手枪一起服役),少数得以存活的产品成为了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
(插句题外话:二战德国末期因武器严重短缺,不得不以各类缴获的其他国家杂牌枪械武装“人民冲锋队”,其中就包括他们占领比利时时从FN公司缴获的大批手枪。其中一把著名的FN M1906一号原型枪被德军使用后,又被苏联缴获,最后在旅顺军港转卖中国,目前现存于大连警察博物馆)

除了鲁格P08,另一款极其著名的单兵自卫武器是二战美国M1卡宾枪。

1940年,美国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二战前夕,决定为他们的部队更换新的枪械。除了已经决定好的未来制式步枪M1加兰德将要大量生产外,美国人还决定,为二线的宪兵、医疗、后勤等人员配备一支“自卫卡宾枪”,要求后坐力不能太大,而且整体重量不能超过2.5千克,以便支援单位携带和训练。因此,温彻斯特公司的.30卡宾枪弹被选为目标子弹,而温彻斯特早年的一款半自动运动步枪则被作为发展原型,一起发展为后来的M1卡宾枪。
1941年12月7日,日本轰炸珍珠港,美国迅速卷入了战争之中。由于一下子涌入大量的订单,温彻斯特不堪重负,所以大量的M1卡宾枪订单被分解到多个承包商中。这里面也包括了通用动力和IBM(国际商业机械公司,二战前生产屠宰设备,二战中则主要生产打字机)这样的我们不认为是经典的造枪企业的企业。由于订货量极为庞大,M1卡宾枪战争结束前竟然投产了600万支,比M1加兰德步枪还多200万支。需要注意的是,两者价格实际上不相上下(都在35-45美元之间)。

同时,由于M1卡宾枪重量很轻,非常有利于登陆部队和空降部队,M1卡宾枪也在二战中开发出了M1A1折叠托卡宾枪,供空降兵使用。同时,由于其后坐力低(.30卡宾枪弹实际上是中间威力弹药),美国人也动了把它改为全自动卡宾枪的念头,因此在其基础上推出了M2卡宾枪,M3卡宾枪的发展型。不过,随着二战后美军选择了全自动的M14步枪和M16步枪,M2/3全自动卡宾枪也从美国的服役序列消失了。


当代PDW的发展
进入1980年代,突击步枪和短突击步枪已经广泛列装于各个部队之中。同时,特种部队和反恐特警也开始普及MP5这样的新式警用冲锋枪。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愈发增强,现代部队中的非直接战斗人员规模更大,而且更容易受到敌方空降兵和空突部队的突击,且现代的军队已经开始普及防弹衣,传统的手枪弹冲锋枪已经无法对防弹衣造成破坏。因此,在这个思维下,北约又提出新的“单兵自卫武器”的需求。不过整体需求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1、比突击步枪轻而短;
2、比手枪和传统冲锋枪(手枪弹)威力大,要能打破软质防弹衣;
3、高射速,高容弹量,低后坐力。
因此,这个设计也让当时的主流兵工厂抓破了头皮。首先一点是“威力要大于传统冲锋枪”,就意味着必须重新设计子弹。但是,“大容弹量、低后坐力”使得子弹又必须小型化。为此,FN和HK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FN:以传统5.56*45军用弹缩短,重新设计钢芯满足近距离穿透防弹衣需求;
HK:以G11 4.7MM无壳弹发展新式自卫武器(NBW)。后来转为4.6mm金属外壳高速弹。
在枪械设计思路方面:
FN:以冲锋枪为设计原型,结合新的无托枪设计和大容量顶置弹匣技术开发具有50发储弹量的新式“短冲锋枪”。
HK:以冲锋手枪为设计原型,采用更进一步降低后坐力的方法减低连发后坐力,同时配备大容量多排弹匣。
因此结果就是我们熟知的FN P90和HK MP7单兵自卫武器。


如今,FN P90和HK MP7都已经声名大噪。但是,这两把枪,真的是良好的“单兵自卫武器”吗?
首先是装备对象。由于苏联解体,两把枪并没得到意料之中的大规模军事采购订单,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特种部队的采购。不过,特种部队采购P90和MP7目的并非是基于自我防卫,而是看中了其优异的射击速度和对防弹衣的打击效果,两款武器在面对穿软质防弹衣的恐怖分子时表现要远高于MP5这样的传统冲锋枪。因此,虽然P90和MP7名为“单兵自卫武器”,但是实际使用中绝大多数仍然是当做冲锋枪使用。
第二就是装备成本。如今,一款正规军采用的突击步枪在500-3000美金之间,主要的价格都是500-1000美金的标准。但对于装备给“二线人员”的单兵自卫武器,由于订货量不多,加上设计有别于现存武器,整体价位普遍偏高。如FN P90价格达到2500美金一把,对于“平时不太打枪”的二线人员,却要购买价格远高于一线步枪的单兵自卫武器,着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所以,虽然P90和MP7以优秀的“冲锋枪”受到市场认同,而作为一把“单兵自卫武器”,却显然并不划算。

结语:
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一方面,二线人员确实是很少使用轻武器和敌人交战,没必要配备重量大,训练需要时间较多的正规步枪;但另一方面,当代作战距离普遍增加,过去单纯的手枪又难以完成作战任务和自卫任务,为二线人员配发传统手枪实际上较为鸡肋。那么,大家又是如何看待二线人员自我防卫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