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空中力量——法国地瓦丁D.510C战斗机的光辉事迹
提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空中力量,人们都会想到高志航等中国空中英雄,也会想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以及著名的美国“飞虎队”。同时也会想到,诸如“霍克III”、“伊-15”、“伊-16”、“P-40B”这些名噪一时的战机。




中国空军 41 驱逐机中队使用的 D.510C 其实,在长达8年的中国抗战历史上,也曾短暂的出现过一支驾驶法国战机的法国航空志愿队,当时中国将这支飞行部队编成了中国空军第41中队,装备的飞机是德瓦蒂纳D.510战斗机。 在抗战开始前,由于宋美龄颇具“经营才能”的建议,把空军的经费全数存在香港外国银行里。结果导致中国空军在在抗战前的两年时间里,再没有任何新的飞机补充,日常训练的飞机依然是陈旧货色,大半超龄。于是,临时抱佛脚,趁着1936年孔祥熙前往英国参加英国乔治六世加冕典礼的机会,顺道拜访了英、法、德、意等国,商洽购买战机的事宜。

中国空军 41 驱逐机中队使用的 D.510C 按照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计划,中国将向英国求购格洛斯特·斗士型双翼战机36架;向法国求购德瓦蒂纳D.510单翼战斗机34架,莫朗.苏尼尔MS-406单翼战斗机12架,波泰63双发动机轻轰炸机8架;向德国求购亨舍尔Hs-123俯冲轰炸机12架;意大利菲亚特G-50战斗机50架。结果,意大利非常干脆的以政治原因拒绝出售任何飞机。推行“绥靖主义”的英、法害怕此举会得罪日本,表现的也不积极。英国没有答应出售飞机,法国只答应出售性能较差的德瓦蒂纳D.510单翼战斗机,不过数量也降低到了24架。德国由于与中国有长期良好的关系,在国内亲华派的推动下,原则上同意了出售Hs-123俯冲轰炸机。不过抗战爆发后,也只有D.510单翼战斗机被运抵中国参战。

地瓦丁D.510单翼战斗机,是法国著名飞机设计家地瓦丁所创办的飞机公司的产品。而且,地瓦丁曾经研制过度D.27型战斗机,在1931年由东北地方政府为东北航空队购买了8架。D.510单翼战斗机是其在1930年代研发,1934年首飞的一款新型战机。该机在发动机两排汽缸之间,装置一门20毫米机炮,在机翼两侧按照两挺7.5毫米机枪。由于采用了西班牙-瑞士12ycrs型860马力发动机,时速可达到400公里,是法国第一型达到该速度的战斗机。

如上图,图中第41中队D.510C战斗机 (法国出售给中国的D.510战斗机,C型为代号)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中国政府的再三催促下,德瓦蒂纳公司在当年年底将10架D.510战斗机装船运抵安南(今越南)海防。然后,这些飞机被装上火车,运到了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进行组装。不过这批组装完成的飞机,却有两个致命的问题,由于抗战爆发之后,中国飞行员大多在前线与日寇搏杀,同时训练和培养体系不健全,所有中国无法抽出足够的人员来接收这批飞机。 于是,中国政府不得不采用了雇佣洋人的办法来驾驶和组装这批飞机。最后决定从法国聘请8名飞行员和8名机械维修人员(合同为期半年1938年4月——10月)。很快法国政府聘请到了以赖俾特为首的16名人员,在1938年6月抵达昆明。除了一名飞行员因身体原因被拒绝之外,另外4名轰炸机飞行员,3名战斗机飞行员和8名机械师被确定聘用。再加上14航空队解散时留用之法籍飞行员威廉·拉布西耶,安德雷·布兰格尔,以及新来应聘的英籍飞行员罗伯特·怀特海德共18名外籍人员,以及相应的中国人员,组成了新的中国空军第41中队。

该中队准备了最先抵达中国,并装配完成的6架D.510战斗机,随即准备飞往武汉参战。结果由于零件和武器是分开运输的,这6架飞机中有1架没有20毫米机炮,有2架没有配套零件,结果全队不得不留在昆明等配套设施。 在昆明停留期间,9月28日日本海军驻台湾的鹿星航空队出动9架三菱96式陆攻轰炸机空袭昆明。上午9时,驻昆明巫家坝中国空军军官学校率先得到警报,驱逐组教员周庭芳带领学员洪其伟、吴国培和高又新等驾驶“霍克”战机起飞迎敌。另外,正在空中进行飞行训练的学员戴宗彦也加入编队迎敌。其他轰炸组的教官和学员,立即疏散AT-6教练机。虽然41中队也有3架D.510战斗机起飞。但是他们非但不与中国战机合力抗敌,反而作壁上观看着中国官兵与日军在空中鏖战。

结果,中国官兵虽然击落一架日本96轰炸机,但是却无法阻止其他96轰炸机对巫家坝机场狂轰乱炸。最终,造成了严重损失。41中队正在机场装配的3架飞机被击毁,1架停在机场的飞机被击伤,1名法国机械师受伤。更为惨痛的是,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家属居住区也遭到了轰炸,由于都是木质房屋,大约有60名妇女和儿童不幸遇难。 在此后的日子里,41航空队除了英国人怀特海德驾驶战机参加过一次空战,并受伤之外。其他法国飞行员更多时间是在与中国政府扯皮。比如,支付的薪金是否应按照1美元兑换3.39法币执行。结果在无尽的扯皮中,41中队的法国飞行员逐渐暴露了军纪散漫等弊病,甚至发生了队长赖俾特带着机密文件潜逃,飞行员葛朗擅自离队(其实就是逃兵)等一系列恶心事件。最终让中国政府痛下决心,将这些法国人全部解雇,41中队撤销编制。仅仅留下拉布西耶、布兰格尔和怀特海德三人,当然这三人到了1939年2月也被解雇了。从此D.510战斗机起飞,就开始了由中国人自行驾驶。

起初,这批飞机直接交给了同样驻扎在巫家坝机场的中国中国空军军官学校。结果,别说是飞行经验还稍显稚嫩的学员们,就是那些堪称老鸟的教员对这家飞机也难以掌握。尤其是该飞机最大优势的20毫米机炮,在空战中屡屡卡壳。1939年4月8、9日连续两天,日本海军航空队第14航空队,出动24架96式陆攻轰炸机对昆明进行空袭,中国官兵立即驾驶D.510战斗机起飞迎敌。结果中国空军3架D.510战斗机起飞受伤,取得战绩不过是击伤一架96式陆攻轰炸机。


如上图:着陆时出现事故的D.510C战斗机,编号4105 。之后这批飞机被移交给了第5航空大队第17中队。这支由广东空军北飞投效班底组成的航空部队,绝对堪称是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在南京保卫战中,他们曾驾驶波音B-281战斗机(P-26的出口型)与日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此后又在三次兰州保卫战中获得不出的战机,多次击毁、击落日军菲亚特Br.20轰炸机。果然,这批D.510战斗机交到他们手里后,很快就显示了威力。1939年11月4日,日本海军第13航空队出动36架96式陆攻21型(G3M2)轰炸机,津木屋和鹿星航空队各出动18架96陆攻,共计72架飞机对成都实施轰炸。17中队在中队长岑泽鎏带领7架D.510战斗机起飞迎敌,在4000米高空,以65度角从日军编队后方进行俯冲。然后采用正面迎敌,发挥20毫米机炮最大威力的战术。这次,D.510战斗机那个喜欢卡壳的20毫米炮有卡壳没有旧病复发,岑泽鎏却利用其巨大的威力,将一架96陆攻击落。只可惜,在岑泽鎏取得战绩之后,就遭到日机攻击,飞机受伤不得不选择迫降。也就是在这次空战中,有着日本海军“海军轰炸之王”美誉的第13航空队司令奥田喜久司大佐以及森千代次、细川直三两大尉击毙。
虽然初战告捷,但是D.510战斗机由于零部件的缺乏和机炮卡壳故障越来越严重,1940年17中队一次最多只能派出4架D.510战斗机,所以不得不补充了几架伊-152战斗机。战机虽然补充了,但是战绩却没有随之到来。1940年5月18日,17中队副队长刘敏光带领3架D.510战斗机拦截进犯成都的日军轰炸机。结果面对日军飞机,刘敏光选择了自下向上的攻击方式,结果三次通过日军编队而没有任何战绩。同样,两位驾驶员陈文雄和雷庭枝驾驶的飞机也同样遭遇机炮卡壳的影响,最终无功而返。结果5月19,飞行员胡庄如再次驾驶D.510战斗机拦截轰炸成都的日本轰炸机。结果,胡庄如虽然与敌发生接触,无奈机炮卡壳,根本无法进行攻击。

如上图:机场上被击毁的一架4106号D.510C战斗机。 这次无功而返,也成为17中队驾驶D.510战斗机的最后一战。此后,17中队接收了更为先进的伊-153战斗机。而剩余的4架D.510战斗机交给了前来接防的第3航空大队第7中队。结果这些缺乏零件的法国战机,经常只能保持一架出勤率,而且各项性能已经大打折扣。比如1940年7月24日,唯一能起飞的D.510战斗机在截击日本97轰炸机编队时,D.510战斗机战机根本追不上日本编队。到了下半年,D.510战斗机遭遇到了更大的危机,那就是日本的零战来了。在10月4日,一架D.510战斗机被零式战机击毁;10月5日,一架D.510战斗机在机场被零式击毁。11月,第3大队移防成都双流机场,D.510战斗机移交给了第3航空大队第28中队。结果到了12月26日,在一次疏散过程中,由石大彪驾驶的D.510战斗机被日本零式战机击毁。从此,中国再无D.510战斗机。

相对于,苏、美飞行员的风光无限,以及苏、美战机在中国的家喻户晓,法国航空人员只留下军纪散漫的印象,D.510战斗机也因为战绩乏善可陈很快被人遗忘。

抗日时期著名航空画家梁又铭先生作品《奥田之死》,可见一架D.510C战斗机冲向日军机群,不过画中友机伊-152变成了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