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馅饼?《周刊少年JUMP》免费1个月的背后,其实有这种目的

作为一名动漫喜好者,相信各位不可能不知《周刊少年JUMP》的名字。这本杂志最早发行于1968年,随后也凭借傲人的销量成为了日本三大漫画周刊中的绝对王牌,孵化了一众经典的漫画,也带领了一批又批创作者走上了人生巅峰。

虽然现如今《JUMP》已经走过了半世纪之久,但毫无疑问,对日本动漫迷来说,它仍是最主流的漫画阅读方式。而一般来说,具备如此霸权地位的商业机构,通常都会不遗余力的征收所谓的垄断税(换个更精美的包装,获取更高的溢价能力)。
但让人意外的是,就在3月2日下午《周刊少年JUMP》居然对外宣布了这样一条通告---
“自3月2日起,《JUMP》于2020年1号-13号内容的电子版将无条件免费对外公开,持续整整一个月”(提示:海外用户也能够享受,只要你们能看得懂日文生肉)

作为一名追随了《JUMP》20多年的老动漫迷,如上政策无疑能让各位欣喜若狂。不过就当我平伏情绪后,一个疑问也情不自禁地浮现到了我的心头:“难道这个世界真存在天掉馅饼的事情吗?”
一句“是的”或许也能够说服不少小伙伴,但如果你们存有些许的经济学常识,那肯定清楚“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这样一个道理。
说白了,JUMP的免费不假,但其背后一定脱离不了某些关键的商业考量,而这在我看来定然得属“日本出版行业的转型”---
01.持续下降的杂志销量
众所周知,动漫产业在整个日本经济的占比是相当举足轻重的,甚至一度与汽车、新材料并成为三大支柱性产业,每年能为日本经济带来不容小觑的发展贡献。
但“动漫”涵盖的媒介实在太宽泛了,如果我们仅仅聚焦在漫画杂志,我们却能够看到这样一份倍具焦虑感的数据统计---

如上为发行量最大的日漫杂志《周刊少年JUMP》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10年的数据。
可以看到,从一开始的10年时间中发行量稳步提升,并在1994前后突破了600万册的数量。但往后十多年却又呈现出持续下滑的境况。甚至到来2017年前后,《JUMP》 的发行量还一度跌破200万,连巅峰时期的1/3都及不上。
如果你们对数据不那么敏感,还认为200万也依旧是个天文数字的话,那不妨类比看看我国报纸的产业数据---

从2010年的430万吨,到2018年的190万吨,下降比例也就只有2倍多,但毫无疑问,现如今的实体报刊已经被公认为“最夕阳的产业”,用不了多少年便会完完全全消失在我们身边了。
那下降幅度更为夸张的《周刊少年JUMP》能不焦虑吗?相关运营者能不为此而绞尽脑汁,想方设法重夺昔年的利润吗?
当然,要想彻底逃离困境,我们就得透彻明白问题的根源所在,否则所作的一切都只是刻舟求剑罢了。
02.问题的根源
有人说《周刊少年JUMP》销量的下降离不开台柱漫画连载完结的影响。
比方说自80年代末开始的的发行量蹿升就是靠《幽游白书》《龙珠》《灌篮高手》这三大台柱助推的,而也随着它们的剧情越发接近剧末,读者们的热情也越发浓烈了起来,并在93-95年创作了破纪录的发行量。
但紧接在96年开始(三部作品分别完结于94-96年),《JUMP》的销量就再无回归那个高点,甚至还在97年被隔壁家《周刊少年Magazine》短暂超越了。
事情到来16年前后也同样如此,原本每年能够保持在300多万的发行量,却因为《死神》《火影》《乌龙派出所》等等人气日漫的完结,最终于17年传出了“跌破200万册”的危险信号。

从上述数据不难体会这样一个事情:《周刊少年JUMP》的青黄不接,似乎已经成为影响杂志销量的关键元凶!
那如此说来,只需要JUMP能找到接棒的佳作,那杂志销量重回巅峰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咯?
不好意思,我的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而我的依据当属如下数据---


从上述两图不难看到,日本漫画杂志的销量下滑并非仅仅发生在《周刊少年JUMP》一家,相反整个出版行业在90年代中期迎来销量巅峰后,便一直呈现不可阻遏的下滑态势。
再加上最近10年来也曾产出过诸如《进击的巨人》《我英》《鬼灭之刃》《约定的梦幻岛》等等人气作品,其实“青黄不接”真的毫无说服力。
它们或许有相关影响,但就正如前文所说的那般“日本的二次元文化早已根深蒂固”。民众对动漫内容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不可能因为一两部人气作品的完结便让销量以不可阻遏的态势下滑了20多年且一直维持在一蹶不振的颓态。
在我看来,如下因素也是考量销量下滑不可或缺的关键---
03.互联网转型
日本确实早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依据网上信息显示其在95年的时候依然能凭借人均4万3千美元的GDP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生产总值大国,而且一路以来日本本土也出现过不少以信息技术自傲的世界500强企业(诸如京瓷,索尼,夏普等等)。
但令人遗憾,碍于日本人口稠密、地域狭小、以及基础服务完善等因素影响,互联网在日本的普及率都一直不尽如人意。
不过慢归慢,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会违背所谓的“以更低成本获得更高品质服务”(包括操作成本和体验成本等等)趋势的。于是在2016年,在日漫杂志销售额普遍下滑的基础上(同比下滑了7.4%,仅有1947亿),电子漫画却增长了27.1%,并于2017年实现了对漫画杂志的全面超越。

事实上作为漫画出版业巨头的《周刊少年JUMP》也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危机,早在2014年9月便对外推出了JUMP+互联网平台,并实现了移动端和PC端的多渠道访问功能,以及推出了相应的投稿激励和用户下载激励。
比方说19年1月上线的“JUMP最新话全球同步免费看”活动,除了中日韩三地外的用户都可享受到这项服务。而文初提到的“免费一个月”活动,就更是针对全球用户来开展。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JUMP无私奉献,自掏腰包来给停工停学的各地小伙伴填补精神空缺,还不如说这其实是JUMP的一次转型引流,希望在居民不能出户的这段非常时期,尽可能的培养他们的电子漫画使用习惯,好让自己能够在未来的电子漫画平台继续稳坐一哥的位置。
好了,行文至此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JUMP在数年前便未雨绸缪的转战互联网平台,并在随后一直不遗余力的上线相关的引流活动,那如此说来曾在90年代中期出现过的销量奇迹,也很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为我们见到咯?
令人遗憾,我的回复同样是不容乐观的。此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周刊少年JUMP》在转型问题上的迫不及待:再晚两年,可能机会就没了。
04.存量用户的竞争
如果你是一位7080后,那想来也会对如下截图倍感熟悉---

这张图片展示了于1996年伫立在中关村白颐路南端街角处的巨型广告牌,而上方标识的“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其实恰恰指向一家名为瀛海威的科教馆。
它被认为是中国网吧的前身,而随后不久国内也掀起了全民网上冲浪的热潮,各地网吧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用户的进场。
在互联网最初普及的10余年间,各大网络平台都几乎能够凭借极其低廉的成本即可完成对用户的吸收(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当年并不完善的版权意识),甚至到来10年前后,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整个增量市场也被一瞬间拓宽了好几个数量级,让互联网从业者依旧维持极高的利润率。
但时间到来2016年,互联网却出现了这样一种言论:下半场已经到了!

经过过去多年的用户争夺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国内潜在的增量用户已经见底了,而台面上的用户也被各大互联网巨头瓜分殆尽,能够留给小玩家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毫无疑问,相类似的情况在日本本土也会重现(毕竟一个国家的人口就那么多了),但依我看来,因为如下原因的作祟,日本需要面对的竞争压力可要比我们严峻不少呢---
05.少子化压力
依据日本国立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日本的出生率在1970年以来就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截至2018年全国生育率仅有1.42而已。
一般来说,一对夫妇(2人)最起码也得生育出2个后代才可能维持人口的稳定,但加上意外的伤亡,对目前日本来说,生育率务必保证在2.1以上才能确保人口结构的健康。
但很可惜,目前的日本社会距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空缺,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如今日本已经有超过28%的65岁以上的人口,妥妥地进入到“超龄国家”行列。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造成日本少子化问题的关键是离不开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泡沫的。在那之后的20多年里,日本经济基本裹足不前(如下图所示,日本自96年后的20年中,有一半时长维持在经济衰退状态),从而也导致2015年的人均GDP下降至3万2千美元,比95年还要少1万美金。

对如上日本的经济状况,业界学者赋予了“失去的二十年”的称呼,而这种裹足不前的状况也同时让年轻人不再具备对未来的憧憬,迎来了所谓的“低欲望社会”,从而也进一步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毫无疑问,老龄化和少子化必然导致未来日本社会出现生产力缺失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极有可能加剧每一轮新生代的生活压力,使得他们陷入到对生育后代敬而远之的循环怪圈当中。
再进一步说,现存的居民生活压力大了,必然也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娱乐的减少,而少子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也造成了新生代数量的持续性减少。
如此紧迫的情势夹逼之下,你们说《周刊少年JUMP》能不加快互联网化的步伐吗?
真要等到现存用户“用不动了”,而新生的用户数量却又杯水车薪的时候,或许日漫出版业已经不再有你的位置了。在我看来,属于日本漫画出版业的“互联网下半场”,其实早已悄无声息的开启了。

如上所示当属我对《周刊少年JUMP》宣布免费1个月的操作解读。看似无私大义,但内里却有着身不由己的商业压力啊。
如果你们也有其它看法,不妨在下方评论区分享分享。
请收藏和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