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编曲解说】しーけー Libera
原曲:请自行到音乐软件搜索
曲名:Libera
作者:CK
改编:Finneys
注意⚠️文章较长,看谱直接到末尾图片
同时注意,本次的乐谱没有完全标出踏板。没有踏板记号的段落可以参照个人喜好处理,不代表不需要踩踏板
以前听我的钢琴老师说,轻音乐比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那种,其实并不适合独奏,克莱德曼弹出来好听是因为有乐队伴奏。现在想来确实如此,应该是伴奏织体比较单调的原因。
还有V.K克的曲子也有类似的问题,对于镜夜,一旦去掉背景的鼓和弦乐,效果会瞬间打折。
对于这首Libera,如果无视鼓、bass、弦乐和各种音效,只扒钢琴部分,也会出现一般流行钢琴这种过于单调的问题。
所以我综合考虑了原曲中所有配器,编了尽可能丰富的伴奏织体(写完感觉脑子里的织体用完了),希望在钢琴独奏的编制下做出像原曲一样完整、丰富的效果。
整个改编用时三个周末,第一周做了全曲的60%,第二周做完最后两段副歌,第三周收尾。
最后两段副歌应该是这个编曲的亮点了,这里我投入的脑力最多
下面是本次编曲的结构(为表述方便,我用流行音乐的结构对应了一下各个段落):
前奏 1~16小节(0:05~0:22)
尽可能还原原曲。4~7小节原曲中笛子(?)的副旋律由符干反转的音符组成,它们需要稍微拖长并用较轻的力度演奏,以突出主旋律。
9小节后左手音量逐渐加大,到11小节左手部分会暂时盖过右手。
13小节的琶音用来还原原曲中的倒带音效。
主歌A 17~36小节(0:22~0:42)
我觉得主歌的和弦不能太厚,所以用了左手演奏八度,和弦放在右手的形式。左手的八度意外地同时还原了鼓的节奏和bass的声音,效果不错(冷知识:我当时想到了A叔的声嘶力竭第一段主歌,那段就是用左手八度体现节奏,非常带感)
25~28小节是一个简单的三声部技巧,重点突出的应是中间的旋律。适当调整之后,左手部分的节奏相对前段不会有很大变化
29小节开始调性转到e小调,相应的伴奏形式也改了。29~32小节需要利用延音踏板保持根音
主歌B 37~52小节(0:42~0:58)
主歌B的左手伴奏都是“5+3”的分解和弦。这个或许算流行钢琴里常见的织体,“5”和“3”交替出现让节奏不那么单调。
我突然觉得,考虑到背谱的需要,每一段的织体最好保持比较统一的形式,有变化也应该在比较特别的地方比如每四个小节的结尾。这就对编曲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深入理解这个段落的音域、节奏等等,于是编曲这事烧脑了起来。
预副歌 53~72小节(0:58~1:18)
53和57小节的左手和弦出现在不同的音域,使得指法上衔接得更顺滑。
当然我更喜欢的设计是55~56小节与59~60小节的右手高音区。我在原曲弦乐(?)的旋律中间插上一些音,不仅听起来不会太空,而且很有钢琴的特色。需注意55~56小节的右手做渐弱(f--mp),59~60小节的右手做渐强(p--f),我觉得这里的反处理很有意思
61~64小节比原曲高了一个八度,是借59~60小节右手高音旋律顺势接过来的,这就丰富了整首曲子的音区变化。
65~71小节回到原曲的音高,力度从mf逐渐加到ff以衔接副歌。72小节模拟原曲此处的bass,需要稍微控制一下力度和时值,不能太跳跃也不能太拖沓。
副歌1 73~104小节(1:18~1:50)
副歌分a、b、c三段,8小节为一段
<1-a>73~78小节是动漫钢琴副歌段常用的一种织体,配合上右手的八度,副歌的感觉就出来了。不得不说这种织体老好用了。
<1-b>81~88小节力度整体比1-a略弱。跳音给这段提供了一些跳跃感。
这个改编中还有一个我尽力回避的要素——圆舞曲式的节奏和织体,如果一不小心大面积地用了,同样会导致整首曲子很单调。这个b段里少见地出现了一点圆舞曲式的节奏,但是它夹在其他的节奏中间。
<1-c>89~102小节的主体是上行分解和弦,双手配合或者完全分给右手都可以。左手的低音需要弹得轻一些,但90、92、94、96四个小节左手后两个音需要稍重,因为每组分解和弦到头之后有一个十六分的空拍需要左手来补
97~98小节的左手做了一点变化,记住这里,后面有用
我觉得102小节的左手编得非常正确和恰当
桥105~122小节(1:50~2:08)
叫“桥”还是叫别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段起连接两次副歌的作用。
105~112小节是类似主歌的旋律,右手加的和弦比主歌厚一些,左手部分参照原曲,用了节奏分明的大跳
113~122小节是类似预副歌的旋律,左手用密集的十六分来和前段形成对比。
其实113~122小节相较原曲低了一个八度,是为了丰富音区变化想到的。为此我还把112小节右手最后三个音也挪低了八度。原曲里这三个音是很突出的,但在这里它们只起衔接作用,不需特别强调
这十个小节移低八度的决定,直接影响了后段的编曲思路。
副歌2 123~142小节(2:08~2:28)
和副歌1一样分a、b、c三段,但c段只有4小节(139-142)
为了和前段形成对比,a段较原曲高了一个八度,看起来就像动漫歌曲从高音开始的倒数第二遍副歌。不过这个E大调上的副歌2,有种落日余晖中的梦幻感觉,移到高音或许刚好贴合了我这个印象。
<2-a>我把123~126小节的律动改成每三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从127小节再逐渐回到原来每两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
我把右手主旋律打散到两块音区,较高的柱式琶音和中间的旋律,左手负责的较低音区则通过调整和弦转位,让它的音区由窄到宽,再用上行分解和弦接回到后面的b段
这一段如果重音处理好,可以有主旋律在不同音区回响的感觉,注意126小节左手最后和127小节开头重音,这里主旋律到了低音的部分。
<2-b>直接还原原曲
<2-c>同样还原原曲,不过这里建议松开踏板靠技术弹连奏,因为要渐弱到p,我不想有太大的延音。渐弱需要尽可能的弱,为下面副歌3达到全曲最高潮作铺垫
副歌3 143~174小节(2:28~3:00)
全曲的高潮也是目测最难演奏的部分。副歌3在降A大调上奏响,就像夜幕降临了一样。我感觉原曲这段像“璀璨的星空”而我的改编像“夜空中盛开的烟火”
<3-a>我希望这一段能用到整个键盘的张力,又想到了A叔的声嘶力竭第二段副歌的“跳高”,于是就143-146小节,两只手在整个键盘上横跳的织体,算是一个三声部吗?左右手分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定。
写这种织体其实也不难,中间的音区用五度或六度来代替八度,就可以放飞自我地塞音了。
我觉得三声部和两个声部相比,音量会小一些,所以147小节回到了副歌1-a的样子,让整首曲子的气氛达到最高潮。
总之,大力输出就对了
<3-b>和副歌1-b完全一样,只是移高了半音。
<3-c>整体和副歌1-c一样,但左手大面积改用了97~98小节的伴奏形式。
尾声 175~194小节(3:00~3:16)
这一段整体要表达一种“褪去”的感觉。前奏的左手部分由柱式和弦当主角,跳音当配角,尾声就由跳音来当主角了,柱式和弦在最后回归。
我在182小节自己加了一点音来衔接到后面,算作一个有益的小尝试。
和前奏一样,185小节的左手也是要略盖过右手的。
让我意外的是,191小节几乎听不见的最后一个音,起到了“解决”的作用,因为189小节是一个属和弦,191小节的降B是主音,这就让整首曲子不会在紧张的氛围中结束。
以上解说如果有任何乐理上的错误还请多多包容。
本来只想即兴改编一下这首,但是越往下编投入的精力越多,最终这个编曲达到了我比较满意的效果,也能体现我这一年学习和扒谱的成果和我对钢琴改编的一些思考。这个解说其实就是我做编曲时想到的东西的总结。
感谢您愿意读到这里。
新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