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賊:近代上海消費文化的社會異態

摩登賊:近代上海消費文化的社會異態
筆者自行記錄及個人會議淺見

本次讲座是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台北大学共同举办,有鑑于过往近代史研究常由军事政治史所主导,常将目光放在上层菁英阶级的合纵连横,政治利益的互相争夺,军国大政的筹画等等,若下沉至民间的视角则乏人问津。由于近年来新文化史的转向,城市生活、休閒消费等课题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本系列讲座将以这两者为课题,辅以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角度探讨更丰富的近代历史的城市生活图像。
在经过巫仁恕教授教授讲述明清江南地区的消费文化后,讲座时间到了民国时期的中国,首先是孙慧敏教授的「城居的权利: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居住问题」讨论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卢汉超的《霓虹灯外》讨论上海居住问题,再提供上海研究的一些门道与资料库;而在吕绍理的「城市中的新身体」讨论日本殖民时代台北的都市规划,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细节的城市生活史;接着回到民国时期的上海,张宁教授在「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中,以她的专书为中心生动讲解异国运动在上海被转译的过程,以及一些学人研究的心得;其次是曾品沧教授的「从菜谱看近代东亚的文化交流网络与食物消费风尚」,则着重讨论日本殖民时代的台湾岛上的中国餐厅食谱的演变与文化交流;而一如第一场由巫仁恕大学长的讲座一样,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场也将以消费文化做为结束,伴随消费行为所衍伸的问题,亦即偷窃。

本次讲者是近史所研究员连玲玲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博士。早期研究方向是近代妇女史,尤其是民国时期妇女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及从事职业,她们如何面对角色的转变。如同教授的博士论文〈寻找「新女性」:上海的职业妇女,1912-1945〉探讨职业妇女的出现,以及国家与社会如何建构「新女性」形象以回应救国、强国的号召。但许多人把「新女性」定义为对抗一切传统价值的「五四女英雄」,并把「贤妻良母」的理想定位为「保守反动」。教授则认为这种二分法不足以涵盖「新女性」论述的複杂性及歧义性,有时论者也必须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有所妥协。换言之,「新女性」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鼓吹的定型化的形象,而是国家、社会及妇女本身权力协商下的结果。
在近史所研究后开始发展城市文化史的新计划,特别注意到民国上海百货公司的作用。教授的硕士论文即以上海永安公司作为考察对象,不过当时主要把它当作中国企业现代化的案例,检视中国商人如何在现代零售商业技术及传统经营智慧之间取得平衡。在近史所任职十年之后,以新的角度来诠释百货公司史,特别注意到新式企业的社会文化意涵。百货公司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新商业组织,其代表的意义不仅是改变经营方法的「零售革命」,更是体现新消费方式的「消费革命」。透过培养新的品味及生活方式,百货公司重新塑造「现代市民」,这与国家现代化的计划不谋而合。本研究以日常生活与日常政治的角度,把我们带回至今争论不休的论辩中,即体制与消费者的权力拉锯战。与其争辩何者权力为大,本研究更想探讨的是权力的极限,五光十色的百货商场所反映的,正是资本家与消费者的权力竞赛。并有专书《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讨论上述历史问题。

本次讲座则是以《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中,书中有提及的偷窃案谈起。连老师所言关于百货公司与消费文化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甚至都出一本专书,那还有甚麽题目可以从中发想,于是便从百货公司中挺常见的窃盗案为起点,讨论消费文化现代性的代价。讲座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百货公司的出现与华、洋商百货公司自身的脉络,二是窃盗案本身的个案比较。
百货公司是19世纪中叶出现的商业形式,他跟一般的店舖不同在于空间使用,如占地面积大、高楼层、展示橱窗、位在街角等等强调视觉要素,以及相较于专卖店,百货公司讲求商品样式的繁杂。而有些百货公司的建筑模式有如中世纪的教堂,甚至有法国文学家左拉说:女人都不去信仰基督教了,本来该去教堂祈祷的女人,反而都跑去百货公司,消费变成女人的新宗教。
最早在中国的百货公司是在19世纪下半叶由洋人所带来的,例如,着名的英商百货公司:原先从麵包店出身,但透过进口洋货发家的福利公司;还有彷照英国其他殖民地经营模式的惠罗公司(本部在加尔各答)。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华人跑到澳大利亚去掏金、打工,其中有几个广东香山人家庭在雪梨看到了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便起了效彷的念头,这在许多公司老闆的口述资料中可见,此也是后来香港、上海几个华商百货公司成立的契机。
关于华商的百货公司形成的大背景,是因为1890年代澳洲形白澳政策的推力,还有中国发展起来的吸力,使得这些家族能够将在澳洲赚取的资本与学习的经验带到香港、上海,而这些公司彼此之间除竞争关係之外,还会共同合作彼此联姻,如要更多关于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的详细资料,可以参考连教授专书中的第一章〈城市:现代消费的地景〉与第二章〈商店:消费空间的构筑〉,在此不多加赘述。
接着是百货公司的窃案分析,连玲玲教授主要用的材料是透过《申报》中〈英美租借公堂琐案〉、〈英租界捕房纪事〉、〈法租界公堂琐案〉中的窃盗案,至于租界警察的档案纪录,而魏斐德的《上海警察》也是以此为素材,近史所有买微卷,但该档案没有目录,所以比较难使用,不过应该够做一篇硕论了。
何处有窃案,一般来说多好发在百货公司的柜檯,因为不同于明清商店讲求把货储存摆放进柜中,待到客人有需求才拿出来的商业形式,像是《新刻士商要览》中强调
「凡店房,門窗常要關鎖,不得出入無忌,鋪設不可華麗,誠恐動人眼目,此為謹慎小心。」
伴随现代化的到来,西式的百货公司柜则强调视觉的行销方式,甚至还增加对商品的不同维度的感受,如触碰商品等,藉此激发消费者大肆消费的慾望(剁手),柜台成了商品展示与客人互动的空间。此外,百货公司的屋顶游乐场也易遭窃,因为这类游戏场相较于底下的展场中消费力高的客群,此处龙蛇杂处,同时也是戏班子等大众文化聚集的地方,刻顾客常会在看戏当中被偷走钱包。
而一般的小偷大致上有一些类似的特徵,为了能够进入百货公司他们大都衣冠楚楚佯装成顾客,这点也与「上海人不怕火烧屋,怕掉茅坑」的情绪类似,因为前这是房东的屋子,后者的服装则是自己的;再来就是与公司有关的内贼串窃、内神(员工)通外鬼(窃贼)等偷更高价值的物品,将之转卖并销赃;此外也有在申报当中比较特殊的案例,如女贼、洋贼、体面贼,女贼只是因性别的差异被特别报到,而洋贼则是因为《申报》《北华捷报》、《大晚报》等英美出资的报纸对于上海的外来移民的排斥,对于白俄、波兰移民的刻板印象被加强,还有窃盗女皇的纪载:当时波兰妇女柯娃被法租界巡捕称为窃贼之后(Queen of shoplifters),基于女性犯罪者的增加,在当时也有是否学习伦敦增派女警的讨论。在1920-1930上海的社会之下,窃盗开始出现女性化,甚至种族化的叙事;再来就是体面贼,他们往往是一群经济状况正常的人,会偷一些小东西,但在报纸上会强调他们是「精神疾病」行窃,他们受到百货公司的魔力影响。使他们失去理智便顺手牵羊,这点与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的偷窃癖类似,可见当时也将犯罪行为疾病化。
旧行当的新把戏,虽说现代性的议题已经被历史学家多此讨论,但偷窃这一件似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行业,从哪裡可以看出现代性呢?除了遭窃品是丝袜、电灯泡、留声机、洋纸、打字机等摩登事物外,从许多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在上海的窃盗案会有把洋人当作华人欺骗华人的幌子,华人小偷透过洋人的权威信,诓骗对于洋人不太了解的下层百姓,因此在这样的新处境中,其实可以发现上海近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洋人是如何进入平民的视野中的。
最后谁是摩登贼?现代、摩登、魔都这三个名词常被指称上海。在上海社会中,普通人习惯只重衣衫不重人,所以许多欺骗窃盗的罪恶,都透过华丽的服饰去实行。总之在现代化的不论男女皆如是,人们一旦进到此空间,自身行为都将因此改变。但上海百货公司与摩登贼现象,又与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密不可分,从时代的角度来看,虽然所行旧行当之事,但同时又接触最新的事物与环境。而被报纸所报导百货公司的窃案,其实可以再延伸讨论百货公司、警方与新闻业之间的关係 ,但这不是本此讲座的重点,是故没有详加略述。最后一如一首小诗所言:
待竊門簷下,迎風戶不開。
拂牆花影動,摩登小偷來。
時人對於摩登賊的看法,似乎也稀鬆平常,卻又成為時代的印記。

後記(其實算是期中回顧)
終於聽到最後一場了,這學期真的過得好快,在學期準備結束的這一個月,簡單總結本學期的行程,基本上就是在台大、水源、師大、峽大、近史所或郭廷以圖書館、SN Fu圖書館之間跑來跑去,但感覺甚麼事也沒有做到好。有點悲哀的是我翹首期盼了半年的明清國際研討會竟然給我改成線上了QAQ
然後一個月後我可能會前往南竿,所以基本上我應該也沒時間從事其他非課業的事了,這一周搞不好是我本學期相對較閒的時候,接下來要準備處理余舜德的講座跟台大歷史系的訪談事宜乘以二(尷尬的是那幾本書都借不到),還有各種報告,如清代台灣開發史碑文解讀、滿文文獻選讀文獻討論文章、原初豐裕社的書評、飲食全球化書評、重慶大樓書評、叫魂書評、明史講義摘要(應該還有幾篇),下週一、三講座自我要求的會議紀錄,週四的近史所舉辦由陳惠宏教授主講講座的打工,但似乎沒有下文了,我的1000元飛了,這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當然還有一堆期末考要準備(應該有4、5科吧?),所以si minde baihanjiakvreo .
真後記
雖然到現在還是沒有想出一個好題目,但至少被人鼓勵了,有點感動,有時候不要給把自己要求太高,現在宿舍那邊的書桌已經沒有剩餘空間可以使用,書都成山了。(在打這段的時候,又想到幾個可以試試看的題目,但傅斯年圖書館因疫情閉館啦,真的衰爆)
拜託你YT Li明天放生我…….(我突然不想被放生了)
-------------------------------------累哇歷史 2021/12/11-12 於桃園平鎮

參考資料:
連玲玲教授自我介紹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82&mid=16&tmid=2
連玲玲,《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台北:近代史研究所,2017)
附錄 導論摘要以及本書摘要
導論摘要(我懶 以後在打)
大綱
消費與現代性/上海/ 商品 /展演/ 空間/ 現代性 /性別
(我之後會再將他與人類學中的消費行為,還有巫仁恕的品味奢華,葛凱的消費中國三本,獨立一篇討論文章,這就當作我今年的寒假作業了,雖然還有其他四場的文章要寫,呵呵,歷史學系的學生若不自我要求,就是浪費自己大學能夠真正讀書的時間,因為很可能以後當社畜,不過我心理素質強)
連玲玲《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摘要
本書著重的消費文化在近代中國的擴張,並以百貨公司為具體事例,探討其如何重新塑造城市樣貌與生活方式,亦即在「進步」印象下的消費生活。而本書將跳脫過往書寫企業歷史的筆法,以消費主義為核心,看百貨公司如何成為展演文化權力的舞台與城市現象,並分為消費空間與消費觀念兩部共六章節進行討論。
在消費空間的第一章主要敘述因為開港後洋人帶來新文化的發展,上海成為百貨公司的搖籃,並且敘述洋人百貨與旅澳華僑四大百貨公司歷史沿革,以及探討租界與百貨公司重塑上海南京路的城市空間分佈;第二章在「買」融入「看」的視覺行銷脈絡下,論商店視覺化的空間構築,如洋樓建築、櫥窗、櫃檯等現代化消費體驗,同時外來的霓虹燈光、電台廣播與奇觀式展銷活動亦刺激著消費享受。因公共化的視覺行銷形成消費欲望民主化,實則階級色彩清晰,並且因其視覺特效該空間亦爲政治所挪用;第三章則是討論百貨公司運用娛樂場所模糊自身對階級的界線,即先從餐廳旅館到劇院遊戲場樓閣,到舞廳跑冰場等,再到後期因黑道介入遊戲場所帶來的改革等,遂使之面向平民與減弱其外來性。
在消費觀念的部分,第四章以討論廣告作為社會溝通的方式,同時也刺激著生活方式與進步的觀念,從而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並帶有啟蒙教化的色彩,在華洋衝突下,廣告也為國族主義所利用,形成國貨運動;第五章則以《永安月刊》為例,從公司誌討論消費生活的知識化,如新科技的消費, 或提供可實踐性的消費知識,即美的觀念塑造,或是以專業人士背書知識,抑或如視覺圖案表現,更甚至是戰時的消費知識建構等;第六章以仕女天堂爲切入點,探討消費者的性別塑造,即消費意象與女性綁定,以及從女性消費到消費女性兩點討論,前者是百貨公司的客群女性化,後者則是女店員的普及,總之在消費與勞動之下,都可呈現性別的競逐與協商。
最後,尾聲總結百貨公司除了作為現代文明的展場,也可探討現代性在異國的張力與爭議,即以下三點,一是作為文化的中介者,二是承載不齊的概念與不協調的實踐,三是呈現消費文化的想像與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