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今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话,这句话一般的解释大概都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但是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如同“丧家犬”一样,一会儿求这个国家的君主,一会儿又去求另外一个君主,那么孔子就站稳脚跟了吗?并没有。
显然,这样理解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首先,我们先看到“志”这个字,这个字在字典里面的意思为:意向,意愿,程度没有发誓表达的愿望强烈,如:逝者如斯夫(“逝”为通假字,通“誓”)。这里的“立”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独立的意思,而是指建立,设立,创立,根据意愿付出具体行动的意思。


惑:不是迷惑,也不是诱惑,而是怀疑,不坚定的意思。顺:本意是合乎心意,情绪舒畅,思绪无阻碍,这里引申为不在郁结,不在因此不畅的意思。


逾:超过。矩:时间万物的规矩。


理解了字的意思意思后,我们把这些意思串联起来大概就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有意愿决心去践行圣人之道,在我三十岁的时候,就正式开始投入去实现它,到了我四十岁的时候,我已经丝毫不怀疑,并且无比坚定的相信我所选择的道路是对的,等到我五十岁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我在这条路上最终能够达到的终点是哪里了。到了我六十岁的是后,我已经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知和不相,甚至任何事情使我都郁结不了了,应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等到我七十岁的时候,我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归从于本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真正的按照天道规律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