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乐理都懂,但就是写不出来好听的音乐呢?
简单来说,很多人对于音乐创作的认识还处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初始阶段,即感性的片面的理解,没有抓住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例如下图是我给我自己做的一个音乐创作所需要学习的板块,“乐理以及作曲的技术”都包括在其内。我把这问题中的这两项换成任何其他两个片面的因素,可能有类似疑惑的人就知道问题所在了。
为什么“节奏与和声学”都懂就是写不出来好听的歌曲呢?
为什么“音乐史和音乐分析”都懂就是写不出来好听的歌曲呢?
为什么“即兴和视唱练耳”都懂就是写不出来好听的歌曲呢?
为什么“乐器法配器法”都懂就是写不出来好听的歌曲呢?
为什么“音色制作和混音”都懂就是写不出来好听的歌曲呢?

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乐理/创作技术或任何与创作相关能力的掌握 【不等于】 创作能力
因为
创作能力的获得的唯一途径就是创作实践本身
有人懂很多钢琴练习的方法和理论,但也弹不到钢琴演奏大师那么好,因为缺乏对钢琴本身的练习。健美教父可以指导出世界顶级的健美选手,但是他们本身的体态并做不到健美选手那么极致,甚至和普通人相差无几,因为他们缺乏对于健美本身的练习。同理,对于乐理或作曲技术的精通最多可以成为理论上的专家,但是缺乏对于创作本身的实践,并不一定可以创作出优质的作品。
所以,历史上不乏很多音乐家,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乐理,但他们的名字依然如雷贯耳:
Elton John
Louis Armstrong
Jack White
Prince
David Bowie
Keith Moon
Noel Gallagher
Eric Clapton
Jimmie Hendrix
The Beatles
详细可见这片文章:10 Great Musicians Who Didn’t Even Study Music Theory
(有可能很多你喜欢的音乐家也没有学过乐理)
为什么没有对于乐理的系统性学习,却能够创造出名留青史的旷世之作?我认为其原因是他们在创作本身上面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并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我其实并不完全赞成一个人想要学音乐创作或者编曲,就首先一头扎入乐理的学习,创作技术,乐器法配器法等理论当中。然后谈及创作本身时却说,“现在还没有灵感”或者“等我把这些理论知识学得够好了再说”。他们往往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音乐先诞生于理论

最近我在看Mark Levine的《jazz theory》一书更是深有感触,乐理这个东西其实是对已有音乐的共性进行总结,是很多人都使用了很多类似的创作技巧,所以才有了这样的音乐理论。在乐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时候,其实不同的音乐家对于自己创作出来的东西,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独属于自己的术语。书中提到:
The only truth is in the music itself. “Theory” is the little intellectual dance we do around the music, attempting to come up with rules so we can understand why Charlie Parker and John Coltrane sounded the way they did.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jazz theories” as there are jazz musicians.
在音乐世界中唯一的真理在于音乐本身。“乐理”只是我们围绕音乐所做的一个小小的智力舞蹈。我们试图提出一些规则,以便能够理解为什么查理·帕克和约翰·科尔特兰的音乐会听起来声音像他们演奏的那样。有多少爵士音乐家就有多少爵士乐理论。
All these musicians could have played with each other and understood one another, even though their terminology may have differed.
所有这些音乐家都可以合作演奏,相互理解,尽管他们各自的术语有所不同。
As you study jazz theory, be aware of what your ultimate goal is in terms of what he said: to get beyond theory.
当我们学习爵士乐理时,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超越理论。
同样,Periphery的Misha讲过一个自身的经历很有意思。他说乐理其实是一种语言,音乐家通过乐理来互相沟通,但是我的语言可能和大家的都不太一样,我的语言只有我一个人可以理解。但结果却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大P中一起创造出4张神砖。

我最近在YouTube上也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视频“You Don't NEED Music Theory”,他的一些观点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
You Don't NEED Music Theory
我本人其实非常喜欢学习理论知识,并且理论知识也帮助我更好的创作。但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在我理论知识少的可怜的时候,其实我也依然在创作,只不过创作的方法和逻辑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并不满足于当时的创作方式,所以才有由实践引发出对于认知的需求,在获得更好的认知之后,重新指导创作实践。
真正创作进步的就是创作的练习,也就是实践,把真正的一切联系起来。在反思自己的作品是否足好好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到底写了多少首完整的作品?每个作品之间是否要求自己在各个层面上的进步?所以如果问题换成“我已经写了1~2支专辑的作品了,但是还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能在创作的认知上以及努力的方向上会更加清晰。
我认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一个很好的状态是,他并不会因为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而迷茫,因为他知道适合自己创作的完整方法与逻辑。但可能在一些细小的分支上面,需要花功夫去钻研和学习。他已经摸清楚了整颗大树,在整体设计的同时可以做到修缮细节,而不是对着一片叶子雕了一个清明上河图,但是整棵树仍是一个杂乱的状态。 这里的叶子就是指创作中所需要的无数技术和理论的分支,大树则是在反复实践后找到创作实践本身的方法和逻辑。
作品是作曲者音乐品味的体现,也是音乐品味与现有技术的妥协
如果创作者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够好听,说明他的品味以及审美超过了他目前的技术水准,品味决定了音乐的上限,技术决定了作品的下限。所以我认为好的作品的前提就是两头抓,一方面不断的去丰富自己的乐库,广泛赏析大师们的作品,不论古今中外,不论风格迥异;另一方面则是把创作环节遇到的任何技术性难题都逐一攻破,不断提升技术水准。最后在实践中把所学的内容一遍又一遍的应用起来,总结出概念和规律再反过来指导创作。

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关注 ❤@BOHAN博涵
(知乎Ins油管:BOHAN博涵)原文摘自我的知乎
更多关于编曲,电吉他的纯干货分享,可以看我的专栏
自学编曲(音乐创作)(音乐人从写曲,编曲,编辑,到录音,混音之路)
电吉他进阶学习(不聊虚的,只讲提升电吉他的高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