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八舰队计划>长门级战列舰的诞生(中)

2022-11-06 16:56 作者:霧島代艦_krsmTaikan  | 我要投稿

前文

<八八舰队计划>长门级战列舰的诞生(上)

——CV17225149

平贺让的首秀

在发布长门制造训令3天之后的1916年15日,平贺让从横须贺海军工厂调入技术本部第四部。当时,舰政本部由于西门子事件的影响,于1915年10月1日开始根据造修购买以及纯技术研究的任务,分为舰政部(1916年4月改称舰政局)和技术本部,舰艇的基本计划由技术本部第四部负责。后来由于新制度实行上的诸多不便,在1920年9月重新合并为舰政本部。

不久之后的5月31日,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场海战对全世界的主力舰设计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海战暴露了当时主力舰水平防护的薄弱问题。日本海军参考战训,对现有设计进行紧急修改,以强化防御力。

7月6日,长门炮塔和防御改正的命令便传达下来,由新上任的平贺让主持改正案的设计。由于工事进度和经费原因,增加的吨位被限制在1300吨以内,而且不能对主装和船体的基本结构进行过大的修改。

7月14日时,绘制了初步的改正案。

一、A110改正案

A110改正案

基本参数: 垂线间长201米,最大舰宽29米,吃水8.8米,常备排水量32500吨

兵装:4座双联装41cm炮,20门14cm单装炮,8具53.3cm鱼雷发射器(水上4具、水下4具)

动力:60000马力,四轴推动,航速24.5节

防护:

垂直防御:主装305mm(2.74m),主装水下延伸段102~51mm,一、四号炮塔内折段203mm中甲板上装152mm(2.22m),上甲板炮廓甲102mm

水平防御:最上甲板28.6mm,上甲板38mm(非重叠),穹甲倾斜部70mm、水平部25mm

横向防御隔壁:前部下甲板处178mm,其他部分为内折装甲

水下防御:51~76mm防水纵壁(后部弹药库和双层底51mm)

弹药库防御:前部弹药库底部38mm,后部19~25mm

司令塔相关:前桅司令塔侧面356mm,顶部152mm,通信管178mm,后桅鱼雷指挥司令塔侧面89mm,顶部32mm

主炮塔:炮座305mm

副炮防御:隔壁19mm,上甲板底部12.7mm

其他防御:艏艉水线装甲102mm,前部隔壁76mm,后部隔壁76~203mm,艏艉中甲板19mm,舰艏下甲板38mm,舰艉下甲板51mm

最上甲板烟道侧面51mm,前后38mm

兵装

A110改正案拥有8门41cm炮、20门14cm炮、8具鱼雷发射器以及若干76mm高炮。

主炮方面没有变动,所以在后续文章中再进行介绍,本文仅记述A110的特征。

副炮、高炮布局

与最终设计不同的是,A110的20门副炮全部集中在上甲板处。在两舷最前方和最后方的2门副炮中间,还分别布置有1具半回旋式鱼雷发射器,其中前部鱼雷发射器处在二号炮塔的炮座附近。

其余4具水下鱼雷发射器布置在弹药库前后方。

防御

A110改正案装甲配置图,可以注意到其主装并未覆盖所有炮塔(炮廓装甲有误,并未覆盖到三号炮塔部分)

从已有的资料来看,相较于开工时的A110原案,改正案的穹甲从51mm增加到了70mm,角度也稍有增加。另外,主装水下延伸段从102mm改成102~51mm渐变。

动力舱和舰艏部分切断

下面的切断图对比显示了改正前后的构造:

原案和改正案的比较

可以看到穹甲/防水纵壁和侧舷装甲的连接方式有改动,原设计是用水平钢板连接主装和主装水下延伸段的中间,改正后为穹甲下端连接主装延伸段下端,而防水纵壁上端连接穹甲。

当时貌似还考虑在穹甲水平段外沿处增设一层防水纵壁,但实际没有采用。

改正案后部装甲配置

与伊势一样,A110改正案依然采用了102mm的艏艉水线装甲。但与六号炮塔段水线装甲有裸露的伊势不同的是,A110改正案的水线装甲直接与主装相连,后面则是203mm的弹药库装甲内折部分。

后部弹药库部分的装甲

主装到三号炮塔段时向内折,厚度变为203mm,连接到四号炮塔的炮座(一号炮塔同理)。

三号炮塔段切断

最上甲板上方三号炮塔炮座厚度为305mm,到中甲板处减少为127mm。三号炮塔被主装覆盖,所以穹甲倾斜部依然是70mm,水平25mm,边缘为38~44mm。另外,弹药库的布置方式依然是上药下弹。

四号炮塔段切断

而四号炮塔段,中甲板处为152mm内折上装+152mm炮座两层,下甲板处外侧为102mm水线装甲,内侧为203mm内折装甲+102mm炮座。由于侧舷装甲内折,穹甲就起到堵漏的作用,倾斜部强化到76mmVNC+51mmHT,203mm内折装甲外的水平装甲强化到57mmHT,内部依然是25mmHT。

而弹药库底部装甲,前部炮塔为60mm,后部炮塔为19~25mm。

舾装


与最终设计不同的是,A110改正案拥有双层后舰桥。后桅附近的小型司令塔是鱼雷发射指挥司令塔,厚度为89mm。后舰桥下层为炮室,上方布置了76mm高炮。

后部舰桥构造

动力

A110改正案的图纸区分了4组锅炉室和2组轮机、凝汽器室,出力60000马力,四轴推动,最大航速达到24.5节。有些资料给的是双轴,但从切断图中可以看出是四轴。

动力舱配置

改正案轮机舱的配置方式依然沿用的旧设计,即前部为轮机室,后部为凝汽器室。当时仅仅是从船体中部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即单室两组轮机。

参考:伊势级的轮机配置方式

各部切断如下:

A110与各舰重量的比较(可能是改正前):

相较于开工时的设计,A110改正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防御。但是,强化的幅度依然不大,所以紧接着在后面又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改正案。

二、改正案A~D

一个月后的1916年8月11日,平贺让正式在大臣室会议提出A、B、C、D四个改正案。

改正的两大要点在于提速和强化防御。此外从C案的配置图中可以看出,后桅的中心线向前移动了,支撑的支柱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舵的形状也有一些区别。动力配置方面有所进步,布置方式也进行了调整。

长门改正案C

基本参数: 垂线间长201米,最大舰宽29米,吃水9.1米(+0.3),常备排水量33800吨(+1300)

兵装:4座双联装41cm炮,20门14cm单装炮,8具53.3cm鱼雷发射器(水上4具、水下4具)

动力:80000马力(+20000),航速26.8节(+2.3)

防护:

垂直防御:主装305mm(2.74m,水上1.98m),主装水下延伸段152~76mm,中甲板上装254mm(1.68m)

水平防御:上甲板70mm,穹甲倾斜部70mm、水平部25mm

横向防御隔壁:前部下/最下甲板229~305mm,后部229mm

水下防御:51~76mm防水纵壁(后部弹药库和双层底51mm)

弹药库防御:前部弹药库底部38mm,后部25mm

司令塔相关:前桅司令塔侧面356mm,顶部152mm,通信管178mm,后桅鱼雷指挥司令塔侧面89mm,顶部32mm

主炮塔:炮座305mmVC

副炮防御:隔壁19mm

鱼雷室防御:侧壁13~25mm

其他防御:艏艉51mmVC水线装甲带,前部隔壁38mm,后部隔壁38~229mm,艏艉中甲板13mm,舰艏下甲板38~64mm,舰艉中甲板76mm,倾斜部102mm,操舵室中部隔壁51mm

露天甲板处烟道侧面25mm


A案的重点在于强化动力,出力从60000马力增加到了80000马力,航速为四案中最高的27节。但是,A案防御上改动的地方仅限于主装延伸段从102~51mm改为了152~76mm,最上甲板烟道侧面25mm,以及防水纵壁、穹甲与侧舷装甲的连接方式,防御水平大体上和A110改正案相差不大(艏艉水线装甲也一致)。

A案船体增加54644日元,动力增加500000日元,总共增加554644日元。

B案则是重点强化的防御,动力依然维持原本的60000马力。除了A案改正的部分,B案削除了炮廓装甲,上装厚度增加到254mm,上甲板增加到70mm。

装甲方面的改动使船体增加了300387日元,但动力方面减少了320000日元,所以最终减少了19613日元。

C案的船体中部防御改正与B案相同,这里不再重复。动力从60000马力增加到80000马力,航速26.8节。

C案船体增加479965日元,动力增加500000日元,总计979965日元。

D案对防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上装增加到203mm,上甲板51mm,其他部分和B、C案一致,航速则达到26.9节。

由于装甲强化程度有限,D案船体只增加了282462日元,动力则增加500000日元,总计785462日元。

这个系列中,实际只绘出了C案的配置图。从C案的图纸可以看出,改正设计的主装覆盖了一号和四号炮塔,后部弹药库的防水纵壁厚度依然是和原案相同的51mm。

改正案C装甲配置图

上装部分依然是内折的设计,因此一号和四号炮塔部分的上装与主装之间的甲板空隙用76mm的水平装甲填充。这种设计也被用在后续的长门方案中。

与A110前后分为轮机室和凝汽器室的配置方式不同的是,改正案C将前后整合在一起,与最终设计一致。

C案的动力系统

C案的副炮依然是前部布置在上甲板处,但前部鱼雷发射器移动到了后部鱼雷发射器的前方,中间相隔一门副炮。

虽然四案都保留了艏艉水线装甲,但厚度明显有所减少,为51mm。舰艏水线装甲后部的高度也有所减少。

舰艏中甲板水平装甲为13mm,最下甲板64~38mm。

舰艉中甲板水平装甲13mm,下甲板水平部76mm,倾斜部102mm,最下甲板中央隔壁51mm。

在当天的会议上决定的是C案,并对C案提出了一定修改意见。虽然10月28日提交给吴镇守府长官的长门制造训令中附加了防御配置图和中央切断图,但一般配置图还需要另作。在之后11月8日的改正图中,继续改进了装甲布置,将弹药库段穹甲水平部增加到51mmHT,全舰的穹甲倾斜部增加到76mmHT;艏艉水平装甲加强到76mm,水线装甲被彻底削除;上装厚度减少25mm,成为229毫米;横向防御隔壁从229;后部弹药库防水纵壁从51mm增加到76mm。

在之前伊势的公试过程中,靠近舰艏的副炮在高速航行的状态下操作困难。考虑到长门航速更高,平贺让调整了一下副炮的布置,将前3组副炮移动至最上甲板以减小影响。此外,C案前后鱼雷发射器之间的副炮也被前移。

上层副炮
下层副炮

新的设计中,集中防御更加彻底,具有一定后日德兰型战列舰的特征。主炮仰角方面仍然为25°,之后的修改中会增加到30°。出力没有发生变化,航速稍下降到26.5节。

长门改正案(舰桥改正前)

基本参数: 垂线间长201.34m(+0.17m),最大舰宽29m,吃水9.1m,常备排水量32500吨

兵装:4座双联装41cm炮,20门14cm单装炮,8具53.3cm鱼雷发射器(水上4具、水下4具)

动力:80000马力,航速26.5节

防护:

垂直防御:主装305mm(2.74m,水上1.98m),主装水下延伸段152~76mm,中甲板上装229mm(1.68m)

水平防御:上甲板70mm,穹甲倾斜部70mm、水平部25mm

横向防御隔壁:前部下/最下甲板254~330mm,后部254mm

水下防御:51~76mm防水纵壁(双层底51mm)

弹药库防御:前部弹药库底部38mm,后部25mm

司令塔相关:前桅司令塔侧面356mm,顶部152mm,通信管178mm,后桅鱼雷指挥司令塔侧面89mm,顶部32mm

主炮塔:炮座305mmVC

鱼雷室防御:侧壁13~25mm

其他防御:舰艏最下甲板76mm,舰艉下甲板76mm,倾斜部51+51mm,操舵室中部隔壁51mm,前部隔壁38mm,后部隔壁76~229mm

露天甲板处烟道侧面25mm


军舰长门

之后长门还进行了舰桥改正设计,将在下文中继续介绍。

<八八舰队计划>长门级战列舰的诞生(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