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为何不是传说?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的世界

中华文明五千年,短短七个字,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但就是这句在我们看来再当然不过的话语,却一度不被国际上承认。
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的文明史只能往前追溯到距今3600多年前的商代。所谓的五千年文明,仿佛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改变这一切的,是一处位于长江下游的遗址。虽然这个地方曾经的真名已无从得知,但它现在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良渚”。它的申遗成功,让世界知道了中华五千年不只是传说。▼

早在5000年前的江南,这里就已经发展出早期的国家形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建立了自己的浪漫国度,他们的国都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水上之城”。▼

良渚,究竟有着怎样的强大实力?它为何能够证明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故事的最初,我们需要回到史前的烟雨江南,在这里见证一个“基建狂魔”的诞生。

01 基建狂魔
-水利工程与稻作农业-
在以往的印象中,良渚所在的江南地区应该一直是被水滋润的地方。但出乎意料的是,水,曾一度是良渚最大的敌人。
在良渚文化尚未诞生之时,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仍处于海水之下。▼

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即使海水退却,沿海地区的生活也并不平静。每年的初夏,这里都会迎来持续的梅雨。雨期过长会造成洪水,过短则会带来干旱。到了夏秋之际,这里又是台风频发的地区。每次过境都会伴随大风和暴雨,甚至带来风暴潮和海啸。▼

虽然饱受水灾的侵扰,但无法否认的是,丰富的水源也浇灌出了文明之花。经过两千年的积累,这片土地不仅遍布着生机,文明也随之悄然萌芽。▼

良渚人深知若想突破发展的桎梏,当务之急便是解决频发的水患。水来土掩,他们决心修筑一个“超级水坝”。
西边的山脉丘陵此起彼伏,只要用水坝在山体间连接,就能轻松阻挡从山上流下的雨水。▼

为了避免水流对坝体的侵蚀,良渚人将泥块用草茎包裹起来作为水坝的坝芯,并在其外堆筑一层又一层不同材质的泥土,大大加强坝体内部的强度。▼

就这样,十一条水被陆续建造在绵延的山脉上,共同组成了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坝系统。整个系统的蓄水量可达4600万余立方米,相当于三个西湖。▼

除了抵御水患外,通过筑坝蓄水,各个山谷能够通过水路彼此连接,山上的石料和各种动植物资源能够沿水而下,形成了一套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

最重要的是,水利系统能够为农业提供稳定的灌溉用水。位于上游的水库如同心脏,与之相连的河道、水渠如同血管,一旦遭遇干旱,它们便能为下游的大片稻田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源。▼

长江下游地区本就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展,到了良渚时期,种植技术有了不小的改进。耕种用的石犁,能够大大加快开垦土地的速度,收割用的石镰能够一并收集秸秆与稻穗。▼

为了更好地观察农时,良渚人还精心设计了两座方形的高台。这也许就是他们平日里,祭祀和观象测年的地方。▼

良渚人的雄心还远不止于此。水坝的修筑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护卫下游的城市,一座无与伦比的“水上都城”。

02 水上都城
-城市建设与原始文字-
对于都城的选址,良渚人可是经过了慎重考虑。此地西部有山脉和水坝护卫,能够便利地取得山上的自然资源。东部开阔的河网平原,适宜稻田的耕作,蜿蜒而过的河流更让此地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是一座独特的“水上之城”,9座城门中,有8座均为水门。城内更是以水为路,51条河道在此纵横交错,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为人工挖掘。城市的内外水系相互连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陆交通网络。▼

与普通的城墙不同,良渚古城的城墙宽度平均在50m左右,最宽处甚至能达到250m。除了拱卫这座城市外,还兼具居住和防水的功能。为了避免河水对城墙的渗透,良渚人专门从山上运来大量的黄土与碎石,将碎石垫在底部,再在其上堆筑起数米高的墙体。▼

河道旁是一个又一个供人居住的台地,最高的台地在整座城市的中心。这是一个面积近30万㎡最高海拔达18m的高台。▼

高台之上,是大大小小的宫殿。这里也许是良渚的统治者们,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

在城市的东部,与宫殿区一河之隔的地方,分布着一系列的手工业作坊。不论是平日修筑宫殿的木材,还是供王室使用的玉器、漆器,都从这里取得。▼

约有1.5-2.3万人居住在这座城市里,除了王室贵族外,其余的人皆从事手工业生产。城内的粮仓堆满了稻谷,让城内的人即使不参与务农,也能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

就这样,良渚人用他们的创造与想象,在一片河网平原之上构筑起了一座独一无二的“水之城”。
人们平日里出行需要前往码头搭乘独木舟或木筏,河道虽然不窄,却也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小舟顺着河流缓缓前行,游过了巍峨的王城,游过了繁忙的作坊。两岸木屋泥舍,芦苇丛丛。此时的良渚古城,俨然是一副江南水乡的景象。▼

不过,建设一座城市远非易事。良渚古城及周围的水利系统总土石方量达到了一千多万立方。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体量上而言,相当于四座最大的埃及金字塔;就时间上而言,在不包括木材运输和房屋建造的情况下,假设上万人参与建设,这样的工程也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

试想一下,如果要组织上万人进行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浩大工程。仅凭口头传递信息,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平日里,良渚人就已经会用特殊的符号记录下重要的信息。良渚的陶器上刻有形态各异的符号,它们中的一部分笔画简单,或许代表着数字。▼

还有一部分符号形象生动,一眼便能看出其所象征的意象。▼

有的符号之间还出现了排列组合,似乎在传达某种复杂的信息。▼

这些符号,或许正是良渚所使用的原始“文字”。它们的创造无疑方便了人们的沟通。
但是,在尚不发达的五千年前,若想长久地统摄如此众多的人力,还需要一种更加强大、超越物质的力量。这便是神明的力量。

03 如水似玉
-宗教信仰与社会等级-
在良渚人的心目中,也许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凝聚起所有人,但神明又是何种模样?
也许它头戴巨大的羽冠,双臂张开,怒目圆睁,下身像是一只蹲踞的野兽。▼

那用什么材料才能摹刻下神明的模样,成为神明的载体?
玉。在良渚人的心目中,这种材料如水般温润,纯洁、美丽而又稀有。只有它才有资格承载,神明的象征。▼

各式各样的玉器被创造出来,它们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
玉琮,这种内圆外方的器物,四面均雕刻着神徽。其中间的穿孔,象征着贯天通地的法力。▼

玉钺,形似斧头,象征着军权与王权,只有良渚的王和贵族才能拥有。▼

玉璧,浑圆如天,是财富的象征,后来成为了祭天的法器。▼

玉器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对于它们的使用,良渚人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不同的性别,佩戴不同种类的玉器。▼

不同等级的人群能够使用的玉器种类和数量也天差地别。在良渚古城西部的王陵区内发现了十一座大墓,每一座墓中的随葬品都极其丰富。其中最大的一座墓中,仅玉器就出土了六百余件。▼

“玉不琢不成器”,承载了人们信仰与身份的玉器自然需要配以最高超的制作技艺。良渚古城以北的天目山,自古便称为“浮玉之山”。人们在山上与河流中采集玉料,运回专门的制玉作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切割原始的玉料,人们在山上采集特殊的砂石,将其研磨成细砂,是为“解玉砂”。用绳子或石片粘上解玉砂,在原料上来回打磨便可切割整块玉料。▼

良渚工匠的制玉技术可谓出神入化。他们用燧石刻画在玉面上的花纹,其线条最细仅0.1~0.2mm。▼

在如玉般文化的浸润下,良渚人的生活有着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精致感”。良渚人的食谱里不仅有稻田里的大米,他们还有自己的果园,每当夏秋时节,都会外出采集蔬果。平日里人们也会坐着小舟前往河里捕捞渔获。他们还会狩猎野猪和鹿,其中的一些野猪被驯养起来,成为了人们稳定的肉食来源。▼

饮食精细的良渚人,餐具自然也十分讲究。米饭、蔬果、汤水,都有着各自配套的餐具。▼

太湖流域有许多桑树,除了普通的麻布外,良渚人还会养蚕织丝。轻薄透明的蚕丝是地位与身份的象征,纺蚕丝的织具值得专门用玉器打造。▼

在玉与水的浸润下,人们怀着虔诚的信仰,各居其所,各职其事。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创造与想象共同经营着这片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

既然江南地区有过如此辉煌的文明,那为何良渚没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良渚文明的末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04 消失的江南
-文明的消亡与重生-
在距今约4200年前后,全球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气候异常事件。而这个时间段正好与良渚文明的消失时间所符合。
这或许不是巧合,也许正是那场四千年前的气候突变导致中国南方地区旱涝灾害频发,最终毁灭了良渚人的农田与家园。▼

气候异常带来的不仅是洪水与干旱,还有一件事,同样发生在距今四千年左右,那就是海平面的上升。
也许随着气候的变化,海岸线再次逼近。连连来袭的浪潮使海水倒灌进农田,盐碱化的土地再也无法种植水稻。失去了食物来源的良渚人只能放弃他们的家园。▼

依水而生,与水相伴,因水而亡。辉煌的神王之国就这样迎来了它的尾声。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再无人居住过。▼

良渚的消失夹杂着一丝遗憾,如果它的土地没有被水淹没,如果这支文明能够稳定地演进,良渚,或将改写中国的历史。
但凡事没有如果,也无需为此感到忧伤。在国家瓦解之后,四散而走的良渚人最终被各地不同的族群所吸纳,而他们带去的技术与文化也一并被继承与流传。因此,良渚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在故事结束之前,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良渚,能够证实中华拥有五千年文明?
要知道,虽然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都相继踏上了社会复杂化发展的道路。但并非所有的考古学文化都能称之为文明。
凭借着非凡的水利工程和发达的稻作农业,良渚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量居民得以从农业中脱离并从事各种手工业制作,至此,社会分工出现。▼

作为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良渚古城拥有完整的城市结构及交通体系,并且与周边的水利系统和外围郊区互相呼应,一个拥有都邑性质的城市至此出现。▼

铭刻在良渚玉器上的神徽统一了人们的信仰,以琮、璧、钺等玉器为代表的礼仪系统划分了人们的等级。在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之下,社会出现明显阶级分化,一个辉煌的神王之国由此诞生。▼

社会分工、都邑性城市、阶级分化,种种迹象均表明良渚已然迈入了文明的门槛,率先成为了东亚最早的国家文明社会。▼

史前的江南,就已然迸发出耀眼的文明之光。数千年之后,人们再次在这片土地之上创造了另一个水乡。这次,又会成为怎样一个“烟雨江南”?▼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黄太极 编辑:叮叮
图片:张钊海 地图:陈志浩
设计:刘志鹏&李雪茜&郑伯容&李江飞
审校:周天秀&巩择楷&高俪倩
审核专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宁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 陈明辉
注:
关于良渚文化消失的原因,学术界目前有多种推测,如“洪水说”、“海侵说”、“战争说”、“瘟疫说”、“内部危机说”等等,本文仅对前两种说法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良渚遗址群[M].文物出版社, 2005.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反山[M].文物出版社, 2005.
[3] 刘斌. 法器与王权:良渚文化玉器[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4] 方向明. 土筑金字塔:良渚反山王陵[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5] 朱雪菲. 神王之国:良渚古城遗址[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6] 姬翔,宋姝,武欣.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古动物[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7] 赵晔. 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8] 夏勇,朱雪菲. 图画与符号:良渚原始文字[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9] 陈明辉. 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10] 李零等著.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11] 方向明. 王陵和祭坛:瑶山遗址[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
[12] 陈明辉. 良渚文明手册[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
[13] 韩建业.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J]. 考古, 2010(11).
[14] 刘浴辉. 中国全新世4.2ka BP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明的影响[J].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1).
[1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J]. 东南文化, 2014(02).
[1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杭州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J]. 考古, 2015(01).
[17]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朱叶菲. 良渚:神王之国[J]. 中国文化遗产, 2017(03).
[18] (英)科林·伦福儒, 刘斌. 中国复杂社会的出现:以良渚为例[J]. 南方文物, 2018(01).
[19] 刘建国,王辉. 空间分析技术支持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研究[J]. 江汉考古, 2018(04).
[20] 陈同滨.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研究[J]. 中国文化遗产, 2019(04).
[21] 袁靖,潘艳,董宁宁,司徒克. 良渚文化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兴衰[J]. 考古, 2020(02).
[22] 戴向明. 文明、国家与早期中国[J]. 南方文物, 2020(03).
[2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老虎岭水坝考古勘探与发掘[J]. 考古, 2021(06).
[24] 王巍.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J]. 求是, 2022(14).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