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文体两开花(上)
若干年前虽然物质上比起今天来说是贫乏的——好吧精神供给也不怎么丰富——但包含着审美元素的各类活动也基本都有。虽然比较简陋粗糙或者说质朴,数量和获取的便捷程度较之今天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毕竟是都有,这还挺不容易的,有时甚至觉得那时更纯粹、健康、有意义。
从传统上来说,艺术无非琴棋书画,既是高雅的消遣,也可陶冶情操。其实也确实如此,到现在随处俯拾的艺术类兴趣班也还是这些,不过分得比较细,比如乐器就有很多种。小时候家庭条件好的也有培养特长的,那时没培训机构,托人找老师可不便宜。虽然只是工薪家庭,父母也支持我,如果我有想学的,哪怕是昂贵的钢琴也会买,去少年宫更不成问题,不过我都不怎么感兴趣。家里好像有个手风琴,但没见人拉过,这家伙在电影里还是很拉风的。家里的口琴会吹吹,其实没谱。学校里教竖笛我吹得还不错,考完也就扔下了。一度对笛子很感兴趣,自己买了曲谱、笛膜,也试出来如何吹出高音,但只是自己玩玩,没有坚持也没有演奏过。父亲觉得笛子太耗气力,上点年纪就玩不了了,他觉得二胡是个好乐器,可以一直拉到老。姐姐学过琵琶,那个假指甲看起来很奇怪。发小初中的时候自学吉他,目的当然是为了追女生。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在学校BBS上买过一把二手的小提琴,从网上下载了简易教程,后来根本没学过,搬家的时候遗失了。
美术课上学过什么基本都不记得了,好像国画也学过。用毛笔是小时候家里教的,学习“写大字”,只是小时候用的墨汁都不好,臭得很,也想试试墨碇研墨,但一直没用过。
电视里会看到京剧、黄梅戏,大概这个确实在老家小城不好找——去年听母亲说也有唱地方戏的——不过也就电视上看一眼,春晚无聊的话可以看戏曲晚会,虽然谈不上多好看,但总不会太差。
小学的时候还参加过文艺汇演,大一些之后舞台就属于有训练或特长的同学了,我也没什么表现欲,就再没登过台。
大学有话剧社,看过两场演出,觉得不错,后来专门去过两次外地,看《仙剑三》和《仙剑》话剧演出——这个也确实在大点的城市才有,现场体验确实很不一样。
演出做广告最多的是演唱会,没去看过,太贵了,没喜欢到那份上。上初中的时候老家开始有十八线小明星来演出,很衬十八线小城市的地位,大学毕业那会儿听说有上过春晚的来走穴了,算是发展吧。
少年时最喜欢的歌手是国外的,前几天还梦到了。上大学时翻译软件还不成熟,google翻译算是好用的了,也磕磕绊绊。由此加入了同好会,还一起成立了字幕组,只是我一无所长,获取资源、翻译、压制视频都不会,还好大家不嫌弃,于是领了个校对的活儿。一度想靠网上翻译的粗糙歌词和同好的帮助翻译出信达雅的版本,歌手匆匆引退,歌词搁了几年还是没了下文。
其实我到现在也没看过几本名著,遑论纯文学作品,也没去搞过什么行为艺术,大学时不知道为啥被叫成文青了,当然要极力撇清,我实在是没那本钱。即便是没有衣食之忧却有闲工夫的大学时代,我也总觉得生活不易、前路难明,现在更是觉得能偶尔听耳边的风、融化于阳光就已经是足够的慰藉,本来平凡又何必故作惘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