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tology】self-referential formal intuitionism
“艺术使用意识形态来挑战意识形态。”
——马歇雷

叙述者框架
组成叙述框架的主体的符号系统及其元语言(集合)之间的矛盾,由试推法(abduction)来中心化。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叙述者框架的符号系统仅是一个待在(becoming),意义/理念尚待符号来解释,亦即概念尚未成型。主体在这种释义压力下征召遴选合用的元语言,运用试推法去进行构建叙述者框架的元语言集合。因此,元语言集合变动不居。
元语言的构成,决定了主体化的运动态势与形态,也极大左右着最终成型的理念。元语言的取舍存在于试推法的每一个环节。
物自体作为叙述者
在试推法的衍义过程中,感知体验与意指理念不断转喻性地指涉物自体,形成一种解释漩涡。
解释漩涡是由元语言冲突形成的,不同的元语言悖论性地共存,并不相互取消。叙述者框架无法叙述的物自体,正是叙述者框架中的主体的叙述行为本身。物自体最终必定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的整体语意场(即文化),但是符号表意实践总会终止,整体语意场只可能是一种“潜在”(potential)。因此,物自体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物自体叙述自身,但终将失败。
主体化
主体化是物自体认识自身的过程。在主体化的过程中,物自体分裂为主体的感知体验与意指理念,在这种无时无刻不分裂的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的矛盾张力。物自体通过叙述自身,使自身成为一种新的符号系统,因而完全不受旧有符号系统/意识形态的宰制,这是一种后现代的反讽精神,也是上述的分裂的矛盾张力之所在。而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就是符号系统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因而其符号化过程中所采用的临时元语言集合,不可能对其做出最精确的描述,矛盾张力由此而生,这种矛盾张力也植根在试推法的每一个环节。
自指的形式直观
物自体通过主体化过程,使自己降临为新的符号系统,是为了指称一些旧有符号系统所无法指称或压抑的理念/观念。蕴含于所有主体化过程中的这种旨趣,决定了(motivate)物自体的主体化运动的方向。这种主体化的过程,需要由特殊的主体来承接,转变为这个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目的驱动下的主体,不会被世界异化,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用其创造的全新的符号系统去异化世界,只有如此,人才借助其理念真正地存在(理念=观念=概念)。
这种自指的形式直观,最后导向的是符号系统与理念的理据性。

“诗性与元语言性恰好相反,元语言性是运用组合建立一种相当关系,而在诗中,则使用相当关系来建立一种组合。” ——雅克布森

鸡田赤城 2021.08.06
阴 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