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发动高平陵之变,背后是士族对寒族怎样的残酷屠戮?(一)
最近几年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包括学术研究当中,对司马懿的评价突然热了起来,司马懿这个人确实有一定大局观,比较有战略眼光,而且非常能隐忍,做事也特别果断的这么一个人,但是如果我们翻开历史细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司马懿身上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学,而且并不值得我们学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带个好头,曹睿在世的时候,其实一方面用司马懿,一方面又非常警惕司马懿,等他临去世之前选择顾命大臣也没有选择司马懿,用了一大批曹家的人,但是架不住身边有司马懿的党羽,你像刘芳包括孙子这些人他本身就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不断的跟曹睿讲,司马懿有多重要,可以找谁来制约他?想来想去,曹睿也没有章法了,最后决定选择曹爽和司马懿
这对组合来搭班子共同的辅佐曹芳,在他的心中曹爽为主,司马懿为辅,这种格局下还是能够保证曹家的天下不被篡取的,但是他并没有想到曹爽跟他父亲曹真完全是两类人,其实曹真这个人比较有能力,他不像三国演义当中写的那么差,但是他也不像后来网文当中写的那么好,为什么这么讲?曹真在诸葛亮初期北伐的时候是打过几仗的,从明面上看曹真阻挡诸葛亮北伐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细分析的时候,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首先第一次取得重要战果的时刻,是因为马谡自己掉链子,影响了整个诸葛亮的大计,导致北伐没法继续进行,而曹真打败赵云这一战只不过是个佯攻,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等到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其实投入的兵力并不算多
关键是郝昭这个人发挥重要的作用,曹真亲自领兵推塔的时候还被诸葛亮杀败了,这里面也不能说曹真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不过我们要肯定的是曹真这个人打仗勇猛,而且非常坚定,非常忠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曹真和司马懿两个人最大的区别绝对不在战术层面上,而在战略思考方向上,曹真的战略思考是什么?我们魏国比较强大,应该主动攻击蜀国,这是我们的方向,而且本人身体力行还真要组织人员去讨伐蜀国,当时好多大臣包括陈群他们就一直在劝曹真,诸葛亮这种人是按部就班打仗的人,他可能进攻不一定行,但是防守你要进攻,它很难取得优势,这种情况下曹真没有听取大家的战略,而是坚决出兵攻打蜀国,其实曹睿是在战略上支持曹真的,在太和四年允许曹真带领大军主动攻蜀,结果遇到天降大雨等各种复杂的情况,没有实现他的战略
最后曹真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从这个角度来看曹真确实不够明智了,以当时魏国的能力确实强,这个时候如果魏国主动进攻蜀国,那这样的话,那么粮草短缺的短板就变成魏国的短板了,蜀国的优势就变得更强大了,另外他也想采取魏延的战略走小道偷袭蜀国,您想想后来邓艾偷袭的时候,看到诸葛亮防守的营寨他说,如果诸葛亮活着绝对没有我成功的可能,而曹真就觉得自己一定能行?诸葛亮这么谨慎的人,你让他除骑兵,他肯定做不到,但是你要想打他的骑兵确实非常难,在这种情况下曹真还没有充分考虑,你跟蜀国很容易形成一种僵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吴国在出兵,你曹真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