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考研 |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与招生简章
集美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
专业目录


考试范围及参考书目
集美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619]
考试科目名称:音乐分析
一、考核目标
(一)考察考生对音乐作品分析的基础知识、各种曲式类型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二)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的音乐分析方法,结合和声、复调等相关作曲技术,分析西方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以及部分二十世纪音乐作品,并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写作分析报告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二)题型结构
1、填空题:4~6小题,包含10个空格,共30分。(20%)
2、判断题:5或10小题,共15分。(10%)
3、选择题:5小题,共15分。(10%)
4、音乐作品分析,2小题,包含作品曲式结构图,以及作品的分析报告写作两个部分,共90分。(60%)
三、 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
(一)音乐作品分析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音乐作品的曲式类型、组织原则、结构特点等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1、基本概念的考察:主题/乐汇、乐节、乐句、乐段、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与奏鸣曲式等的概念、特征及易混淆内容辨析。
2、基本概念的应用:以具体音乐作品片段为谱例,考察考生对作品的音乐创作手法、乐段类型等知识点的灵活掌握。
考试要求: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及相关曲式概念。
(二)音乐作品分析写作
考试内容:以各种曲式结构为纲,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诠释作品的创作特征、情感内容及其音乐风格。
1、曲式结构图:用正确、清晰的图式,标明音乐作品的曲式类型、结构层次以及调性布局。
2、分析写作:根据分析结果,写作分析报告。内容应大致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类型、音乐主题的构造与发展、和声运动与调性布局、作品的整体创作特征、所表现的音乐情感内容以及音乐风格等方面。字数约1000~1500字。
考试要求:分析报告写作要求语言规范、表述准确、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字数1000字以上。
五、主要参考书目
1、《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钱仁康、钱亦平著,2006.
2、《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刘忠民 编著,2010.
3、《音乐分析法》,上海音乐出版社,【德】克列门斯·库恩著,钱泥译,2014.
集美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928]
考试科目名称:中外音乐史
一、考核目标
要求考生对《中外音乐史》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有全面了解。重点对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史实,音乐文化现象,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音乐风格有清晰认识,并对音乐史料具有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二)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含部分材料题、音乐主题识别、图型识别等):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3、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
(一)中国音乐史,50% (75分)
1、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1)主要乐舞、乐歌及其特点
(2)主要乐器
(3)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
2、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礼乐制度
(2)音乐机构
(3)宫廷音乐
(4)民间音乐
(5)“八音”乐器分类法
(6)乐律学理论
(7)音乐美学思想
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1)乐府
(2)相和歌、清商乐
(3)鼓吹乐
(4)百戏、民间歌舞、歌舞戏
(5)乐器和器乐发展
(6)乐律学理论
(7)音乐美学思想
(8)音乐文化交流
4、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1)隋唐时期的燕乐
(2)唐代主要的音乐机构和职能
(3)说唱音乐和歌舞戏
(4)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5)乐律学理论
(6)重要音乐文献和音乐交流
5、宋、元时期的音乐
(1)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2)说唱音乐
(3)戏曲音乐
(4)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5)乐律学的重要成果
(6)重要的音乐论著
6、明、清时期的音乐
(1)民歌与民间歌舞
(2)说唱音乐
(3)戏曲音乐
(4)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5)乐律学的重要成果
(6)重要曲谱
7、近现代音乐史发展
(1)近现代传统音乐的基本情况及新发展
(2)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与历史意义
(3)音乐理论的初步研究和发展
(4)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
(5)近现代不同时期主要的音乐社团、专业音乐院校,以及音乐思潮和运动
(6)秧歌剧和民族歌剧的产生和发展
(二)外国音乐史,50% (75分)
1、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音乐
(1)主要的乐器
(2)古希腊的调式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
(3)古希腊悲剧
(4)古罗马音乐的特征和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2、中世纪的音乐
(1)格里高利圣咏
(2)复调的兴起
(3)教会调式和记谱法的发展
(4)法国游吟诗人、德国恋歌诗人
(5)十四世纪“新艺术”
3、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1)文艺复兴时期的定义和整个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2)主要的音乐流派和作曲家
(3)意大利牧歌、法国歌谣曲、德国名歌手
4、巴罗克时期的音乐
(1)“巴罗克”一词的来源和巴罗克音乐的整体风格
(2)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3)器乐的发展
(4)亨德尔和巴赫及其音乐创作
5、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1)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整体概述(时期的划分,音乐风格的归纳)
(2)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3)前古典时期的器乐
(4)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及其音乐创作
6、浪漫主义音乐
(1)浪漫主义音乐的整体和不同时期的音乐整体风格特点
(2)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主要考察的作曲家: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纳、马勒、R.施特劳斯、肖邦、李斯特、柏辽兹、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
(3)19世纪产生的新的歌剧体裁,新的歌剧流派,意、法、德歌剧的发展
(4)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创作
(5)民族乐派产生的原因、基本特点、代表团体和作曲家
7、印象主义音乐和20世纪音乐
(1)法国印象主义的产生背景和整体风格,德彪西、拉威尔及其音乐创作
(2)20世纪主要音乐流派(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微分音音乐、噪音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等)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一)《中国音乐史》(第三版),臧一冰,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二)《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版。
集美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333]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
一、考核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二)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40%(60分)
考试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3、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4、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1、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2、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3、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1、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2、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3、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4、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5、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6、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1、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2、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4、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1、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2、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2、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2、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3、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4、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考试要求: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20%(30分)
考试内容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考试要求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 20%(30分)
考试内容
(一)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1、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2、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3、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2)维多里诺;(3)伊拉斯谟;(4)莫尔;(5)蒙田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1、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3、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4、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5、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6、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3、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6、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7、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9、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10、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11、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12、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考试要求: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20%(30分)
考试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教育含义。
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1、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五)知识的学习
1、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2、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3、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六)技能的形成
1、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
2、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3、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1、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2、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1、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2、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4、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1、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2、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3、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4、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考试要求: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主要参考书: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主要参考书: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主要参考书: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主要参考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原国家海洋局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推免生资格单位,面向全国招生。集美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始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学校以“诚毅”为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形成了航海、水产等面向海洋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五)招收推免生的具体条件和详细办法请见我校《集美大学2021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简章》。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
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s://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我校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我校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等信息,并按相关规定填报调剂志愿。
4.考生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本人学习和所受奖惩情况并提供真实材料,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5. 报名期间我校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6.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事先与我校联系。
7.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进行志愿填报。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8.考生(含推免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务必认真校对姓名、身份证号码、学历证书号码等重要信息,通讯地址必须详细、准确,且在2021年7月前有效。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2.考生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3.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5.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四、考生报考资格审查
我校将对考生报考信息进行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或者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我校将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及相关材料,核验合格的考生准予考试。
五、初试
(一)考生应在2020年12月19日至12月28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三)初试日期和时间: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20年12月26日至12月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四)初试科目
12月26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6日下午 外国语
12月27日上午 业务课一
12月27日下午 业务课二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五)考试大纲及命题
初试科目详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经济类综合能力等科目为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的相关机构组织编制。税务专业基础、教育综合、农业知识综合二、农业知识综合三、体育综合、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等科目由我校根据各专业学位教指委提供考试大纲或指导性意见命题。其他考试科目均由我校自主命题,考试大纲(仅供参考)可到我校招生办公室网页下载。考生务必按我校招生专业目录的规定选择相应的考试科目。
六、复试
(一)复试前,我校将对考生报名材料及资格进行再次审查,对于不符合报名条件或在报考时采取弄虚作假手段,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经发现,我校有权取消其复试和录取资格。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仍有疑问的,我校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
(二)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时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复试科目详见招生目录。会计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我校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复试时,应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三)我校预计于2021年3月发布复试信息,复试工作将在2021年4月底前完成,具体复试办法和要求将围绕保障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届时请关注集美大学招生办公室和各招生学院网站通知。
七、调剂
调剂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我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录取政策确定,并在复试录取办法中公布,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八、体检
体检工作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进行,具体安排届时详见我校招生网页的通知。
九、录取
我校将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体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非全日制招生专业仅招收定向就业考生。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须在被录取前与我校、用人单位三方签订定向就业合同。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考生自行承担责任。
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十、学制、学费与奖助学金
(一)学制
1.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按照下表执行。

(二)学费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000元/生·年(学制为2.5年的全日制硕士专业第三年学费为4000元/生)。
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农业硕士8000元/生·年,教育硕士和体育硕士10000元/生·年;社会工作硕士11000元/生·年,会计硕士15000元/生·年,艺术硕士45000元/生·全程(四年制)。
以上收费标准若有调整,以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为准。
(三)奖助学金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7200元/生·年(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以第一志愿录取的研究生奖学金为8000元/生·年,其他研究生为5000元/生·年。二年级及以上研究生根据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指标重新评定,设一等学业奖学金10000元/生·年(占比10%),二等学业奖学金8000元/生·年(占比20%),三等学业奖学金6000元/生·年(占比45%)。
3.在校研究生参加科研活动取得成绩,由学生自主申报,学校根据集美大学科技创新奖励条例每年进行评选奖励;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申报国家奖学金、宋玉器先生研究生奖助学金、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木兰基金会研究生助学金(面向航海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等。
4.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享受现行相关奖助学金政策。
十一、招考监督及咨询
(一)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接受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对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有异议,可向我校纪检监察部门申诉,电话:0592-6181580。
(二)集美大学学校代码:10390
网址:http://zsb.jmu.edu.cn
招生办公室电话:0592-6181301,传真:0592-6185889,电子邮箱:zsbyz@jmu.edu.cn
通信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银江路185号尚大楼1314
邮政编码:361021
(三)本简章未尽事宜,或与国家相关文件冲突之处,均以国家相关文件为准。
十二、本简章由集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文由直通车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