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音乐·今天·那年

今天
下了班,回到家,我例行打开b站首页,看看有没有给我视频点赞的记录,有没有人私聊我。
嗯,有两个赞,一条B站的活动通知。比起空空的通知栏,这已经让我很开心了。
我在网易版《我的世界》里以“道家深湖”的开发者ID搬运了一个插件,并留下了联系方式“B站、游戏内同名”,也因此有很多网易版MC玩家来找我咨询那个插件的问题。然而我偶尔发现,有人在上个月或者上上个月咨询了我事情,网页端却没有提醒。这也让我每次查看通知都愧疚几分,暗增一分压力。
当然B站给我的压力远少于快乐和启示。自从我发现时事鬼畜后,我就经常点开各种鬼畜视频,捂嘴噗嗤嗤笑。我也会点一些我感兴趣的其他视频。
在看了几个关于台湾“榨菜事件”的《穷开心》鬼畜,心里暗自做了评论分析后,出于偶然,我点开了一个视频《电音配上唢呐,肖恩的中国风再次证明流氓乐器果真名不虚传!》(AV65462163)。嗯,标题很长,我其实只是想看看唢呐为何被称作“流氓乐器”,它有多百搭。当然,这里“流氓”显然不是贬义词,指的应该是接地气、不讲理地(占据某事物)。
视频里一个外国小哥在疑似什刹海的地方,穿着随意,戴副一股清朝味的小墨镜,随着电音节奏摇摆,边抖边唱,显得轻松又自然。
他唱的是英文歌词,但字母是中英双语。嗯,不赖,可是唢呐呢?
小哥唱着唱着,视频里一位国人吹起了唢呐。的确,唢呐与他的电音和歌唱接在一起,并不违和,但唢呐的戏份也就仅限于此,这个视频并不是主要讲唢呐的,而是一条包含唢呐演奏的MV。
接着,MV的末段,小哥开始用中文唱了: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这诗我从没听过,我来查查。不过也可能是他自己写的词?“龙吟虎啸”是个成语,那他再凑成七言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百度清晰地标明了这两句诗的出处。

小哥继续往下唱,唱的也果然是这诗后面的几句。他从半截开始唱也情有可原,前面的词略悲凉,处理不好的话,会把感情基调掺入负面情绪。
如果你发现这首诗的名字不会读,正常。我刚一看到其实也没有百分百确定。
我开始发朋友圈。用手机打字的时候,我才惊觉“觱篥”两个字,我其实并不知道准确读音。细想了一下,感觉我在哪听过“bì lì”的读音,试着一打,还真的打出来这两个字了。(事实上这俩字的确这么读。它还有其他的写法,比如“筚篥”。)
我就算周围人中冷门知识知道得比较多的了。之前室友在歌词里看到“葳蕤”二字,问我知不知怎么念,我想了一下,貌似在某首古诗里看到过,是草木茂盛的意思,便说道,应该是“wēi ruí”,但你再确认一下吧。他细听了一下歌曲,又百度了一下,然后啪啪鼓掌。
这就是我吧。感谢高中的语文教育。说到高中的语文教育……

那年
如果只是这点事情,我就不会写个文了,重点在后面。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高三某一堂语文课,讲课人是Y老师。
Y老师作风严谨,逻辑清晰,和我相处并不是特别愉快,但也不算特别糟糕。我还有她微信好友,但十有八九已经被拉黑了。我那时有点蠢,不过现在也没好多少。
那时候我们语文高考照例会有古诗词赏析的题目,Y老师这节课就是剖析这个题目,或者说语文高考的这个模块。
Y老师让我们头脑风暴,列举古诗词的类型。并准备根据类型分析每种诗的解题思路。俗话说得好:
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
这就形象地带出了四个门类。爱情诗、闺怨诗也很常见,例子不用举了。如果你挖的深一些还能想到哲理诗,比如两首关于读书的宋诗(“昨夜江边春水生”)。正常同学就想的是这些常见赏析门类。
不正常的我就坐在教室里,这个事当然不会往正常的方向发展。我有个画国画的爸,家里有几本关于唐诗的旧书。我看过很多课本以外、卷子以外的诗,并且那时兴趣浓厚。
我说,还有听歌的诗、听音乐的诗。
“比如呢?”老师问道。
“比如‘吴丝蜀桐张高秋’。”’(李贺《李凭箜篌引》)。
老师并不只是严谨而已,她也有很好的积累。她很快了明白我说的是什么。语文读本里就有“吴丝蜀桐张高秋”,只要是合格的语文老师肯定不会没读过。老师也知道《听颖师弹琴》这首我就知道个名字的诗。老师问我肯定也不是心里没数,就是让我举个例子,方便她想。
还有看人舞剑的诗。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这诗我那时标题都不记得,就记得这两句,但充分说明了这诗的类别是“看人舞剑”,显然跟别的不太相同。
老师考虑到看表演的诗这么分下去会很碎,就把“唱歌、跳舞、听音乐”归为一类。
我不记得我都说了哪些类别了,我确实记得我在班里说完常见类别后叨叨了好几个其他的。在我停下来的时候,那块黑板上已经写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类别。老师引导说:
“加油啊,二班可写了两黑板呢。”
S同学半笑着说道,“老师,我觉得您把佳哥说的都写上去就差不多了。”
老师没有回答他。
S同学和Y老师相性不合,但这里不回应只是因为没有答复的必要。其实我说的都写上去了,只不过有的归为了一类就没重复写而已。
我们只说了一黑板的类别,二班却能说两黑板?我当时就在心里表示怀疑。我这一班已经算是语文很好的了,而我是在班里没啥发言之后才叨叨补充了不少的。二班会能说的比这多一倍?哪来那么多类别?想来,老师应该只是鼓励我们多说吧。
如今再想,如果真有那么多类别,老师肯定会再举出来一些,毕竟高考备战课没有少讲东西的道理。而且,这又不是文科班,如果说的这么多,肯定是个别人具有超常积累或思维。老师应该记得是谁,而不太会笼统地对着一班说“二班”。大概是激将法?
如果你觉得唱歌跳舞听音乐的古诗已经很偏门了,那我们再来一个那时候的我就知道的诗。
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
——【唐】坎曼尔*,《忆学字》
这叫什么诗?歌颂各族人民大团结,和《游子吟》一起归为感恩诗?不过,现在再考证,这个“坎曼尔”似乎是个子虚乌有的诗人,这诗有严重的近代伪造嫌疑,因此我们就不进一步分析它了。
看个知名度稍高点的例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乍一看是……“游记”类?但如果结合作者那时遭遇来看,这诗四句话,前两句说的是“花真美”,后两句实际是说“都是我丢了官之后才有的!”这应该叫“发牢骚”诗。
上面那首诗不是课文,所以可能也有很多读者并不清楚。但下面这首小学课文级的大家肯定都知道: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这叫什么类别?“遗嘱”诗?算了,勉强归为边塞诗吧。这不是重点。
大家也多半想到了,强求诗文内容归类并不是重点,也不是考点。的确,可能考一题“这是什么类别的诗”,但肯定不会太难,(北京)高考不考太偏太冷的题。能考“听音乐”“耍剑”的诗就已经概率很小了,即使没有我补充的那些特殊类别,那堂课也不缺斤少两。高考古诗文题(至少我那个年代)无外乎那些常见门类,肯定要重点讲讲解析思路。至于这些小类别的,当个下酒菜稍微评析一下就好了,让大家知道其实还有这种诗即可。
人家写诗又不是找准了门类去写的,又何必强求分类呢?
当然,不论是不是做题,看懂诗肯定比抓住分类不放要来的重要、更本质。头脑风暴诗的类别,也只是个小小的插曲罢了。
小小的插曲,我本已将这一切忘记,只是那国际友人的MV,呼啦一下,扯出了我的回忆。哪怕明早还要上班,我也依旧吭哧吭哧,写到了晚上12点半还没停下来。
但也是时候停下来了,说完了Y老师,G老师的故事就等下次再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