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伯克(Peter Burke)《什麼是文化史(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讀書筆記


《什麼是文化史(What is Cultural History?)》讀書筆記
書記大要與作者介紹
本书系统性的介绍新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包括各种奠基着作的论点与书写脉络,并且梳理出数条新文化史学界的主线,与各条主线自身变化与彼此交织的过程,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介入等等,同时也提出作者认为可能出现的新研究取径,例如生物学概念引入、语言学的转向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单纯的研究回顾,或一门领域的参考书目,不如说是一本以新文化史这个概念为主题的史学史着作。
本书作者彼得·柏克(Peter Burke,1937年-)英国历史学家,于牛津大学获得历史博士学位。曾在萨塞克斯大学的欧洲研究学院任教16年,1970年至剑桥大学任教。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与伊曼纽尔(Emmanuel College)学院研究员。专长是欧洲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的历史,尤专长于社会史、史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并致力于将历史与社会科学方法沟通,探索文化史的新领域,着有《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製作路易十四》、《图像证史》、《什麽是文化史》、《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等等,在新文化史领域中影响甚钜。
章节摘要
第一章〈伟大的传统〉
本章梳理文化史的几条发展主线是如交织成新文化史,在此发展过程共有四个阶段,首先是1800-1950年被称做文化史的经典阶段,诸如《义大利文艺復兴时期的文化》、《中世纪之秋》等着作,旨在描绘时代的肖像与关注各领域经典作品的历史,并且根据艺术作品的类别诠释整体时代的精神,同时社会学对于文化史的影响极大,如韦伯用文化解释经济变化;而在德国式的文化研究也对文化史产生重大影响,如阿比.瓦尔堡集中探讨文化的、概念的图式、公式等,并在后继者发扬下形成视觉诠释学,即强调社会群体的文化与世界观被浓缩进画作的图像研究。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后,原先瓦尔堡研究院的犹太学者「大流散」到英美等地,并与当地文化学者交流碰撞,视觉材料被当作历史证据。接下来是20世纪30年代艺术的社会史阶段,此时强调文化与社会的关联,将文化视为社会的反映,30-40年代则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架构文化的脉络,如情感结构一词的出现。再次是民众的发现,作为与文化史同在18世纪德国的出现的大众文化研究,早期是以民俗学、人类学者等研究民谣、民间故事、舞蹈、礼仪等,直至60年代才逐渐转由以英语系历史学者开展相关研究,这类研究提供从内部的视角来看待普通民众,以弥补过往史学界将其排除在外,同时也与6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彼此汇流。至于第四阶段于将接下来几章讨论。
第二章〈文化史的问题〉
本章主要聚焦在早期文化史研究出现的问题,举凡史料取用、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其他学科对其的挑战。首先反思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作品,带有主观意识导致在史料选用(关键词彙)的偏差并产生相反的结论,或许可用词频统计来解决,但要避免忽视更大的文字脉络;接着是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其对于经济基础的缺失,并过度强调文化同质性,而非检视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且运用「包裹型术语」忽视事物的差异性,并偏向以整体论讨论,因此出现以亚文化来解释贵族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异。同时也有学者批评马克思理论,如上层建筑的概念运用,不能比文化霸权更好表达文化与社会的关联。其次关于传统的问题,即不能将其视作同质、统一的概念,而必须关注传统内在的冲突,并且从传承的过程中检视其变化。再次是关于大众文化的争议,如果将文化同质化后的讨论,面对社群内部的差异性无法作出解释,如男女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当时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二元区分的方式,反而会忽略两者彼此的互动与影响。最后关于什麽是文化,由于文化指涉的概念下沉到民众,同时也延伸到科学、艺术等领域,不过对于新文化史来说最大的影响还是人类学对于文化的概念被借用。
第三章〈历史人类学时期〉
本章讲述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转向,是受到借用人类学的概念所形成历史人类学影响,在此变化之中文化的转向则成为90年代的流行风潮,使得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文化史研究。虽然各国拥有自己的文化史研究脉络,但历史学家对于文化的解释愈发偏向人类学家,即从以文艺描述文化到包和各种观念、习惯与价值观。接着历史学者也挪用历史人类学家的民族誌中所提出结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如炫财冬宴、纯淨与肮髒、文化诠释等;并且研究的视野的下沉到民众,以及过往被历史学者忽视艺术(视觉文化)、文学领域。再次关于微观史学,作为对于宏大叙事的反动,提供地方知识与底层视角,并且提供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如跳脱意识形态层面的冲突,从个体的经济利益来思考历史。最后关于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前者以东方主义为主抨击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宰制、重构;后者则是伴随女权运动,进而使得过去缺少声音的女性重现在历史舞台。
第四章〈新范式?〉
关注理论是新文化史的特色,因此本章将从四个理论家与理论对于新文化史的影响所产生的分支领域。首先是理论家的部分:语言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狂欢节化、脱冕,即对于高级文化被下层戏谑的笑声所颠复,以及同一文本的多语性、多音性、杂语性,即一文本能参杂其他声音的表达,文本内部的对话(如日记当中参杂报纸内容、旅游指南等);其馀三人皆是社会理论家,诺伯特.埃利亚斯的文明(日常生活的艺术),提出窘境的门槛、反感的门槛,系指门槛的提高导致许多不合乎有教养的社会接受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并形成自我控制的社会压力(竞争、惯习),此外组织(被比喻作舞蹈)用来描述不断变化的人际互动关係;米歇尔.福柯强调文化的断裂性,比方说疯癫、性欲等词彙的发明形成新的范式,接下是他将知识系统视为文化的一种,同时在《事物的秩序》中则强调「话语」,最后则是话语的实践,即凝视作为一种表达的规训社会;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即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中独立产生出自己文化惯例的领域(文学、语言学、艺术、科学等等),以及借用经济学名词(商品、生产、市场)进行文化分析,如文化资本、文化符号、文化再生产等概念,并且文化实践过程中运用军事术语策略来比拟,如资本阶级不透过文化资本牟利时,偏向使用区隔策略,以阻隔试图接近上层者。接着讨论在受理论影响的新文化史,比如将文化放入实践的角度来讨论,如宗教实践,而非神学史;说话的历史,而非语言史(笔者按:语言学)。并且再进一步延伸出旅游史、书籍阅读史、收藏史、在日常生活脉络下的科学史等等。除却现实之外,新文化史也关注表象,比方说社会结构的表象,进一步成为一种现实,或是东方主义中的东方形象,此外社会记忆、文化记忆等等,尤其是在融入某种文化图式后,进而使记忆以特定形式保存下来,以至于被/不被扭曲。在讨论思想时,物质文化(空间、器物)、身体本身拥有的符号意义也不被新文化史家所忽视。最后新文化史家常会被经验史学家批判,而支撑其的文化建构论也被质疑,因为其被视为将多种文化冲突的场所松散的整合在一起。
第五章〈从表象到建构〉
作为新文化史的核心概念的「表象」,不啻将图像与文本视为社会现实的模彷与反映,而是关注各种概念的生产或建构的过程。文化建构转向代表从文化的社会脉络转变为社会的文化因素,社会不再是坚实的社会史而是浮动概念。同时表象与被表象之物的一致性被质疑,并且不同人用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事件的观点被强调,而在建构主义中的一支,则引用米歇尔.德.赛托尔的概念,诸如强调个人自由的或创造性的选择时,使用实践而非行为(笔者按:根据文意作者是想强调人并非被规矩所支配,因此不使用具有客观描述意涵的行为),并且提到使用、挪用、转用等概念,强调个人在实践过程中能从自身的符码储存库中拣选并排列组合出应对当下的处境的方法,因此人能运用技巧以越界,此外塞托尔也对福柯的规训进行讨论,提出反规训,即人以技巧来面对权力。在文化建构的假设成立的情况下,所有的历史都能成为文化的历史(发明的发明),因此在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中则认为史学叙事即是情节设置下的文学作品。既然历史即是一种叙事,那麽传统的社会分类也被重新讨论其流动性或灵活性,诸如性别(例如伊沛霞的内闺即关于宋人的性别气质为讨论对象)、阶级;此外,共同体的符号建构、君主制的建构(作者的《製造路易十六》)与个人身分的建构,比方说档案中用来识别身分的修辞或伪装成某人所书写的日记等。其次表演与场合的讨论也进入历史学家的眼中,即从社会脚本的观念转向社会表演(展演),并进一步延伸至关于舞台的讨论,以及个人选择表演对象的场合论,例如语言的双栖文化。最后是关于解构,反思史家对于过去的客观表述,是具有价值观的投射;并重新检视神话与历史叙事结构的关联;并且提出谁在建构?在什麽范围建构?从何处建构?等问题,并强调主体存在的过程是不断发明并维护自己,而非单纯的同质体,然而文化的缔造者与接收者之间关于讯息诠释的矛盾,却也产生多极化的现象。
第六章〈超越文化转向?〉
新文化史这门领域自诞生以来已超过30多年,虽然已经出现许多经典着作,但都集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同时本领域也遇到许多质疑,是否能与传统史学做出区别,因此本文先从三面向讨论,一是布克哈特的回归,二是该往哪些领域扩张,三是关于社会史的反扑。首先该如何将被忽略的高雅文化回归,并考虑其与大众文化的互动;接着关于新领域,如政治运作时所产生的文化,或从身体与宗教角度思考暴力的文化史,或是情感与感觉如何被建构的文化史等等;其次是社会史的反扑,在全以文化为导向的期望下,社会史家仍然不放弃以各种群体来看待历史,同时也批评文化研究过于主观难以找寻共同标准,不过就文化史研究不是只以单一方法执行,而是能够使用各学科的方法论。此外,关于文化边界与文化相遇,文化之间的边界并非壁垒,反而是他我之间交流的场域,因此面对文化接触下的解释模式,文化传译又可以被重新讨论,像是接受者是否主观意识到此过程等。最后是文化史中的叙事,此时叙事并非如同过往强调英雄主义的历史书写,而是聚焦历史变化时所产生的叙事模式。
第七章〈21世纪的文化史〉
虽然千禧年以来以文化史为题的研究随处可见,但各国学界风气却大不相同,相较于英国不将文化史看作可靠的事实,继续偏重社会史研究,美国则发展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史研究。而在众多着作中,有部分内容成为作者认为的正在改变的新文化史景观,比将纯淨概念与民族结合讨论,或是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转译。此外,文化史与邻近学科,受到人文学细读文本、艺术史图式概念与意向互换、地理学与人类学等等,才形成今日的新文化史,而作者认为下一个被挪用学科为生态学,透过生态演变的角度来诠释文化。其次争论中的文化,面对文化本身的界线为何,何以为真实性,又多少程度受到时间影响,则是需要更多讨论,以避免将文化行为本质化。最后则是早期新文化史研究中经常忽略的环境因素,在此转向并非独立出环境此课题,而是研究其在历史层面上的与人之间的各种交互作用,抑或是将物品这样的常被视为人的附属,以客体的行动者来理解。
心得反思(三、六、七)
總結本書三個章節所述來看,大致可以得到幾個結論,一是新文化史是一門結合多門學科方法論與概念的歷史研究方法,尤其是來自人類學當中許多對於人類社會的特殊觀察,舉凡純淨與骯髒、宴會的意義等等,這些觀念除了當下之外,似乎也能投射到古代的社會當中,進而對古人的行為給出能夠理解的詮釋方式,而非只是從行為本身進行記載與比較,而是更能夠從找尋其背後的意義。題外話,至於較為傳統的系譜法、生存策略等等,也能應用在中國歷史中少數民族的活動方式,比如以系譜法可以分析西南人群的從妻居策略與土司制度的轉變,而生存策略則可以審視遊牧民族的掠奪行為,以及他們組織的基本要素等等。二是作為一門經常將視野下沉的研究課題,新文化史跳脫以往英雄人物的書寫,選擇聆聽底層的聲音,以及將人類文化活動視為一種文本來看待,過去單純只有藝術或文學的文化,進而成為泛指一切人類行為的概念。總之,新文化史的轉向結合過去歷史研究的特色,以及其他學科的概念,雖然近年看似停滯不前,需要注入新血,但也應其特性,或許能夠成為歷史學回答人類世的答案。
參考書目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What is Cultural Hist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寫在後面的話
新文化史相較於其他傳統的史學研究方式,是更加的活潑且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一如前文不斷強調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其實就是討論概念、象徵、符號等要素,以及空間、身體、性別等諸多角度,亦即將文化如同史學研究的文本來討路問題。不過新文化史也會面臨到碎片化、史料不足的問題,作為後進也必須認真思考這些問題該如何應對,是該放在更大的政治史脈絡下來討論,以提供現有的歷史圖像不同的觀點,或是用社會科學理論來解釋等等,都需要自行斟酌,不過有一點陳惠芬教授認為在使用理論的時候,一再強調不要讓自己的研究變成理論家的註腳,也就是理論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歷史的本身才是目的。(這點前幾天也跟我很尊敬的前輩也談到一點點,不過主要是他對人類學的看法)
參考書目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What is Cultural Hist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寫在後面的話
新文化史相較於其他傳統的史學研究方式,是更加的活潑且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一如前文不斷強調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其實就是討論概念、象徵、符號等要素,以及空間、身體、性別等諸多角度,亦即將文化如同史學研究的文本來討路問題。不過新文化史也會面臨到碎片化、史料不足的問題,作為後進也必須認真思考這些問題該如何應對,是該放在更大的政治史脈絡下來討論,以提供現有的歷史圖像不同的觀點,或是用社會科學理論來解釋等等,都需要自行斟酌,不過有一點陳惠芬教授認為在使用理論的時候,一再強調不要讓自己的研究變成理論家的註腳,也就是理論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歷史的本身才是目的。(這點上週也跟我很尊敬的前輩也談到一點點,不過主要是他對人類學理論的看法)
後記
本文的三、六、七章的摘要與反思是今年二月二十三日完成的,本來是師大陳惠芬教授要求的每週報告之一。其他部分主要是想說畢竟這本書是我大一跑到山外時買的書,當時已經懵懵懂懂的讀完了,就想說趁各種領域都學點皮毛的大二下暑假重新整理筆記,整體來說其實還蠻多收穫的。
遙想當時為了打破台大外校不能超過總學分的1/3的限制,於是我在加選的那天特別去選了外系的微積分與哲學系的佛學甚麼的,用這兩門課來提高學分數到25學分,這樣我就能修師大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的課程,結果我當時以為是大碩合開的一門課,應該不會太少人吧?或許會有其他大學部的學生,這樣我就能夠「裝可愛」,即混入大學部當中,課程要求可能會降低,就不會感到壓力太大。結果去上課的當下,我才發現這堂課只有七到八人,後來我去問惠芬才知道,因為作業量勸退一批大學部,但當下我心想都好不容易搶到這塊肉骨頭了,再硬也要啃下去,於是乎便開啟作息非常不健康的大二下生活(當然也有其他作死的原因啦,絕對不是台史所清台開和中國史二)總之學期末完成一篇關於五卅運動後申報廣告的報告,雖然不太成熟,但也算是不錯的嘗試,也感謝願意花時間幫我審閱報告的前輩。
最後仔細想了一下 沒錯!我確實是經學派的:P
累哇歷史 2022/2/23 jai 2022/7/18 南港MH 夏日可畏
後記2/23
本書是我大一時,用來學習新文化史轉向的課外讀物,本書的性質是一本完整的研究回顧,很適合作為相關研究者問題參考閱讀,同時也蠻適合用來理解文化人類學與歷史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