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回头看,发现那些考上重本的孩子在高中阶段都能抓好下面几点:
1、把高一当成高三过,重本里必有孩子的位置 有的孩子就是缺乏危机感,总觉得都来得及。进入高中总想着先花时间适应,等到高二、高三的时候还来得及。 我教了20多年的物理,但就从物理这一科上讲。 那些高一上没用心的孩子到了高一下就会出现问题,到了高二的时候就会被拉开差距,高三一轮的时候有的孩子是“查漏补缺”,有的孩子就是“女娲补天”。 反观那些从高一开始就领跑的孩子,就会一直领跑。 2、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是数学,其次才是物理 高考数学是唯一一个可能拉开100分差距的科目。这个分数是任何一个别的科目做不到的事情。 而高中数学是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的,不光要练计算能力,更多的是练习集体的思维方法。 数学是分模块的,函数有函数的练习题、立体几何也有对应的练习题。就是按照不同的模块让孩子不断的练习,达到孰能生巧的地步。 3、关注每一年的重点 高一阶段知识起步阶段,都是基础性内容,比较简单。所以要花费时间在细节的打磨上,拿物理这科讲,高一最害怕的就是碰到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孩子,觉得物理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不管是物理还是别的科目,基础知识都是最重要的,这个是能够决定孩子上限的。 高二阶段是拔高阶段,难度整体会上一个度。综合性提高,平时碰到的题也更接近高考的难度。这个时候要抓题型,多记解题方法、多背题目模型。 高三阶段是查漏补缺,其实一轮、二轮、三轮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查漏补缺,两年的学习孩子一定有遗漏的地方。 一轮查的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漏洞、二轮查的是解题方法模型上的漏洞、三轮查的是解题熟练度的漏洞。所以一轮要多背知识,二轮要多关注题型,三轮要多做题。 4、不要只关注作业 眼里不要只有作业,写不完作业就熬夜写;写完了作业就没事干。这样的做法在高考中就已经不是第一梯队里的孩子了。 高中作业之外的自主时间安排才是重点,那些在第一梯队的孩子一定会筛选作业。什么样的作业要认真做;什么样的可以舍弃,多余的时间用来干嘛。 高中阶段只想着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写完的孩子在高考中最多只能拿60%左右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