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演唱会”与“聚会” ------ 教研活动之感想
提到歌星演唱会,大家会立刻会想到歌星的火辣表演,观众的群情激昂,即
使不懂音乐的观众也不能否认这是一场成功的演唱会,表演者与观众都获得
了某种成度的满足。经常看春晚的人都知道赵本山的小品巅峰之后的“每况愈
下”,直至最后退出春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赵本山表演技术出了问
题,而是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试想如果演唱会每天一场,观众还会那么嗨么?
现在流行的大学英语金课大赛大有教学中的“演唱会”之嫌。教师运用现代化
的多媒体手段,甚至用上了直播互动、抢答、竞答,冠之“智慧课堂”或“花式
课堂”。课堂上老师卖力地表演,学生热情地配合,算得上是“生动活泼”。这
样的课堂让评委都不得不给出高分,最后这种模式在全国推而广之。不可否认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如果仅以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得到提升来衡量英语教学的成败,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可以用外教代替中
国英语教师,或者学生可以到新东方培训班接受短期培训或到英语国家呆
上三个月,效果远比在大学中几年的英语学习要好得多。但是教育的根本目
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终生学习。英语学习中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呢?
英语专业的学习者经过多年的痛苦学习最终会发现,听、说、读、写、译中
提升最快的就是英语口语,最难的莫过于写、译,英语国家,以美国为例,
把写作课从小学开到大学,可以想象英语写作的难度,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
学习的人来说,想写好英语作文,还要迈过翻译这道坎。通过英汉对比学习
来提升翻译、写作能力,这种方法看似很慢,其实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这
也是被许多翻译前辈们反复证实过的。
英语课堂可以偶尔有“演唱会”,但更多的应该是“聚会”。因为不管你的课堂多
么花哨,无非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无法改变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言的学习更是点滴的感悟和积累,而非一蹴而就,对于中国成年人来说,
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汉语学好了。“聚会”可以是久别之后的重逢,期待分享彼
此的观点,也可以是美国式的周末“聚会”,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充分释
放自我。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走下舞台,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
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英语学习体会,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困惑,以及成功的
方法。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是引导话题的走向,老师的
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熟知英汉两种语言思
维模式差异方能驾驭这样的课堂。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聚会”,让学生最终摆脱
对老师的依赖,学会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