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的美学)7

2021-04-25 06:52 作者:查尔filosofia  | 我要投稿

七、艺术标准的二律背反

        在康德美学的最后,我们要讲到艺术中的二律背反,就是说,你讲了那么多,到底审美或者说艺术有没有一个标准。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争论的很厉害的问题。经验派美学就认为,艺术的标准完全是经验的,没有什么先天的标准,不能用概念去规定一个艺术品的高下。我们要评价一个艺术品,只能找那些最有欣赏经验的人,那些行家,那些权威人士找到一起,一起评一评,大家都认为这个东西好了,那就是好了,或者权威人士认为好了,那就是好了。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完全是一种后天的,经验的标准。

        那么理性派美学就认为,如果这样的话,那还有什么美不美呢?让大家来投票决定,那就没有标准了,那就只有多数人的好恶了,或者是多数人跟着权威的主观好恶来人云亦云了。美不美得有一个客观标准,要有一些从理性的角度来建立的一些普遍的原则。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些标准,比如三角形代表稳定性,或者符合黄金分割比的就好看,画面要符合构图,人物要符合比例等等。所以理性派比较强调概念和法则,用概念来规定美的高下,虽然规定不了,但是他们认为总是能规定好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更精密的规定,把所有例外都考虑到。

        那么康德就认为这两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康德总是持一种调和的立场(当然,这和中庸还是完全不同的)。他认为,经验派的那种观点当然没错,我们在现实审美当中不可能从经验中找到一个普遍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作品的好坏。但是理性派的标准,我们把它作另外一种理解,就是说,它不是用一种有限的概念来做标准,而是用一个无限的概念、理念——审美理念来做标准,那么也是可以成立的。我们把一个绝对美的标准作为一个理念,不断的去向它靠近,虽然永远也达不到那个理念,但是我们总要去找。所以康德认为我们要相信有一个审美理念在那里向我们召唤,虽然它总是达不到,但总得有个标准。否则我们的文学评论就不用写了,文学史也不用写了,艺术品的高低我们是没有标准的,那就不要评论了。之所以还要评论,还要争论,就是因为它毕竟有一个无限的、遥远的目标在召唤我们,使我们向它去努力。一个艺术家也是,总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觉得还是没有达到心目中的那个标准,一直做下去,可能到死他都留有遗憾。但并不代表他那个标准就不对,他应该是有一个标准在那里。这就是康德对这个二律背反的解决方式。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的美学)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