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常胜将军:一生战功无数,仅一场败绩却遭惨死
明朝其实人才辈出,虽然有些皇帝不咋地,但是大臣们还是很有作为。只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了最后的衰亡,这不是几千字能够讲述完的。今天江阳沽酒客要讲的这个人,就是明朝一员猛将,一生只有一场败绩结果成了悲剧。他就是明朝四川总兵刘綖。
刘綖(1556-1619年),字子绶,号省吾,明代合江人。祖籍江西南昌,其父刘显官于蜀,遂于明嘉靖间在合江南乡板凳漕(今合江镇金桂村凳子坎附近)购置田产,并筑舍定居,入籍合江。
明神宗万历初(1573年),成年的刘綖荫袭指挥使,从此走上从军之路,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一生驰骋疆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为一代名将,其卓著的战功永留青史。

编辑
万历初,刘綖随父都督刘显征九丝蛮。万历十ー年(1583年),刘綖任游击将军,率兵平定云南边境叛乱,击败入侵缅军,因功升任副总兵,不久去职。
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綖平曲靖罗雄者继荣叛乱后,调任广西参将,旋移四川。
万历二十年(1592年),刘綖任御倭副总兵,入朝鲜平倭,获胜后,驻守朝鲜二年。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归国,调任临洮总兵。次年,青海发生叛乱,刺艇率兵平定。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刘綖奉命再次入朝平倭,获胜后归国,调任四川总兵。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今贵州遵义)杨应龙叛乱,刘綖参与巡抚李化龙制定的八路进兵平叛战役,从綦江出兵,其路最险。
在其他各路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刘綖在娄山关大捷,直逼播州,接着又攻破土城,杨应龙自杀,播州平定,刘綖在平播中立了头功。

编辑
万历四十年(1612年)四十年间,刘綖带兵平定四川建昌(今西昌)倮倮贵族发动的叛乱。总之,明万历四十多年间内外战事,都少不了刘綖的参与,而且都以全胜结束战争,是明代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农历二月,辽东经略杨镐在辽阳誓师,命令总兵官李如柏、杜松、刘綖、马林分四路出塞,进攻明心腹大患的劲敌清兵。由于杨镐指挥失误,各路军兵又缺乏联络和照应,使明军陷入清军重围,几乎全军覆没。
清军以数倍于明军的兵力,分割包围明军,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刘綖军被清军重重围困,多次突困不成。
李如柏军又早已退回关内,刘綖军陷入孤军作战,在无援军无给养的艰难条件下,坚持战斗一个多月。农历三月,刘战死,全军无生还者。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裏尸还。”其年,刘艇六十四岁。实在令人扼腕。

编辑
明神宗得知明军惨败,刘綖等将领战死的报告后,派特使前往辽阳祭奠阵亡将士。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追赠刘綖为“少保”,荫指挥佥画,并为刘綖立祠曰“表忠祠”。
《明史》评价刘说:“綖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綖死,举朝大悚,边事日难为矣。“这个评价倒是对明王朝相当不吉利,最后真的一语成谶。
刘綖能文能武,他在平播后班师回川时,在綦江赶水镇题石诗一首,以彰显其文彩:
王师平播此经过,勒石磨崖纪凯歌。
万载千秋苔石古,几人翘首一摩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