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刷题的吴姥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不是你一个人在学

具体内容放在我的首页动态介绍了

我们先来做两道选择题,从中可以了解自己是偏向乐观还是偏向悲观:
题目1:当你在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你的想法是:
A:我的能力有限,这个问题我没办法解决;
B:我暂时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题目2:你的孩子数学考试不及格,你的想法是:
A:孩子平时学习不用功;
B: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比较差。
“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你的人生将会更幸福”。这句话没毛病,很多鸡汤作者都在传播类似的正能量,政客和广告商更是将“希望”作为煽动大众情绪的灵丹妙药,屡试不爽。但他们都回避了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生活充满希望呢?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习得性乐观的研究将“希望”带进了实验室,告诉我们希望到底是什么?影响希望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希望?
1、希望的数学公式
希望是个抽象的大概念,很难用确切的文字来描述,但我们会发现对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你比较乐观,觉得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夫妻一定会白手偕老,事业一定会越做越好,那么你的人生很可能会充满希望;相反,如果你比较悲观,总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埋怨自己嫁了个差劲的男人,抱怨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你的幸福度会比较低。积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以上观点,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希望的数学公式:
希望=乐观-悲观
以上公式试图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或者成功,如果我们乐观的方面越多,悲观的方面越少,感受到的希望就越大。除了定性解释以上公式外,积极心理学家还开发出了配套的测试题,通过不同类型题目的得分来分别计算乐观和悲观的分数,然后代入以上公式计算希望分值,你可对标统计标准,了解自己处于乐观和悲观之间连续光谱的哪一段。
2、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时空观
你是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你对挫折和成功的看法,而看法是由不同的时空观决定的。悲观的人把坏事认为是永久的和普遍的,把好事认为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乐观的人正好与其相反。回到本文开头的两道题,悲观的人在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会认为依靠自己的能力永远解决不了,当孩子数学考试不及格时,会认为孩子对所有科目的学习态度都不好;乐观的人在遇到第一个问题时,会认为困难只是暂时无法解决,而不是永远无法解决,在遇到第二个问题时,会意识到孩子在数学科目上的不足,不会泛化到其他科目。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而爱因斯坦的理论则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面对挫折时,悲观的人采用牛顿视角,乐观的人采用爱因斯坦视角;获得成功时,两者的视角又反了过来。
3、学会和自己博弈
既然乐观和悲观与看待问题的时空视角有关,为了提升幸福,我们只要将悲观的视角转换成乐观的视角不就可以了吗?但这并不容易。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一个同事对你说:“你不是个好领导,你自私自利,员工都不喜欢你。”你第一反应肯定会去反驳他,而且会找到很多证据来驳斥他的观点。那如果那个同事就是你自己呢?当你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领导的时候,你怎么自己反驳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