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事不对人和对人不对事

2023-07-06 22:15 作者:若终有一天  | 我要投稿

前言:

聊聊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



在我看来,「对人不对事」和「对事不对人」是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前者是“与事情的具体情况相比,更关注人、更在意人的情况”,后者是“与人的情况相比,更在意事情的具体情况”。


当然这个说法其实不怎么准确,不过大体上可以把前者理解为“聚焦于人”,把后者理解为“聚焦于事”


这既然是生活习惯,也是生活态度。


就像你总能见到一些人,这些人经常会对别人指指点点,“评价”别人的这里那里。


这些人习惯了对人不对事,遇到什么情况就要先评价是对方人品有问题能力有问题,事情的具体情况无所谓,总之这个人肯定是有问题的!


怎么说呢,假如你执意从别人身上挑问题,那世界上是没人能经得住这种挑拣的,因为大家都有缺点嘛。


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所以任何人身上都存在能被挑拣出来的问题。


这也意味着“挑拣人身上的问题”其实是一种很无聊、意义不大的举动


这也正是「对人不对事」的缺点:当你这样做时,你的语言你的行动会直接指向特定的某个人,这会冒犯对方。


打个比方。


你可以说我的文章写的太生硬了,这是「关于文章的事」。


但如果你说我的文章写的太生硬了,所以我肯定是个没啥感情的人——我可能不介意你这样讲,因为我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很长,已经见惯了各式各样的言论。


不过,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被别人解读为「恶意揣测」和「恶意污蔑」。


读了一篇文章,没啥实际证据,就要把文章的问题(也可能是特点)上升到“为人”的层面或“人格”的层面,这是不是恶意呢?


对人不对事的举动很容易导致冒犯。


相反,对事不对人的举动,则要好很多。


就像某人写了一篇文章,你指出了那篇文章存在的一些问题。


只要对方姑且是个讲理的人,他就知道你指出的问题,可能是存在的。你所说的话,可能是有道理的。


所以即使被你指出问题,对方很不自在、很别扭、有些窘迫,他也不太容易因为你的指正而觉得你在冒犯他


当然,这里要看清楚,是「不太容易认为」你在冒犯他,不是「不会认为」你在冒犯他。


有些人可能依然会觉得你指出对方所做之事中的问题,是有意冒犯TA。


不过总体上讲,只要你是对事不对人,你就更不容易让别人感觉到冒犯。


对人不对事,100句话里有90句会被视作冒犯;对事不对人,100句话里可能只有40句会被视作冒犯。


这意味着后者有更大的安全发言空间——安全发言空间就是发了言也不会被别人责怪。


前者的安全发言空间很小,小到当别人给你打上“你这人只会在别人身上挑刺”的标签后,几乎没人会重视你的发言,你的任何发言都会被视作“这个人说这些话,只是因为对小A有意见;这个人对我说这些话,只是因为对我有意见”。


从给人的感受上讲,对人不对事是默认对方人有问题,对事不对人则是不考虑对方,只考虑事情


不过,「对事不对人」这件事又很难做到。


因为它会遇到这种情况:你对事不对人的指出某件事存在问题,这件事由小A负责,小A认为你冒犯了TA,于是小A开始对人不对事——开始攻击你。


在你被小A攻击(主要是言语攻击)后,你可能觉得“哎呀我就是指出事情上的问题,你这人咋这么容易应激呢”。


这个想法本身就已经是「对人不对事」了。


你可能打算成为一个对事不对人的人,但当你得到了别人的回应后,你可能会“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是没问题的,只不过这个做法会让你的努力功亏一篑。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是这样做的:对事不对人是路径1,对人不对事是路径2,它们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别人选择了路径1的生活方式,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做出路径1的反应,所以别人会对我展现出“对人不对事”的态度。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符合规律。


我作为选择路径2的人,即使被别人以路径1的态度对待,我也要继续做出路径2的反应


以路径1的方式回击别人,这可能让我在情绪上感到不错,但这意味着我又从路径2回到了路径1——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贯彻路径2、以路径2为生活方式为生活态度。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想成为对事不对人的人,要越过“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回应别人”的障碍。


遭到了恶意,所以想同样以恶意回应对方,这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86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


对事不对人和对人不对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