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芭蕾舞剧《天方夜谭》(Schéhérazade)介绍

2021-01-04 16:45 作者:江苏正一  | 我要投稿

中文名称: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音译:舍赫拉查德)

外文名称:Schéhérazade;Arabian Nights fairytales(英文);Шехерезада(俄文)

剧本:莱昂•巴克斯特(Léon Bakst)和米歇尔•福金(Michel Fokine)根据童话《一千零一夜》(Tales from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而作

编导:米歇尔•福金

音乐:尼古拉•安德列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布景和服装:莱昂•巴克斯特

指挥: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切列普宁(Nikolai Nikolayevich Tcherepnin)

首演日期和地点:1910年6月4日由谢尔盖•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于加利耶歌剧院(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 Opéra Garnier, Paris)

演员表: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Vaslav Fomich Nijinsky)…………金奴(Golden Slave)

伊达•鲁宾斯坦(Ida Rubinstein)…………祖贝德(Zobeide)

恩里科•切凯蒂(Enrico Cecchetti)…………太监首领

阿列克西斯·布加科夫(Alexis Bougakov)…………山鲁亚尔(Shahryar)

 

1.剧情介绍:

人物表:

金奴(Golden Slave)…………祖贝德的奴隶

祖贝德(Zobeide)…………国王的妻子之一

山鲁亚尔(Shahryar),…………萨桑王国国王

芭蕾舞剧故事提供的背景是具有阳刚之气的金奴在用舞蹈勾引祖贝德,祖贝德是山鲁亚尔是国王的众多妻子中最喜欢的一个,而她却背叛了他,从而使他将决定开始对所有女人怀有仇恨。山鲁亚尔的弟弟萨曼曾经暗示祖贝德对国王不忠,为了试探祖贝德的真心,山鲁亚尔的弟弟让他假装与自已一同去打猎,只有太监留守在后宫守卫。在山鲁亚尔离宫后,宫中的嫔妃,用珠宝收买太监首领,说服他将通向后宫关着奴隶的大门打开,后宫二扇大门分别打开了,从里面跑出了6名奴隶,嫔妃们与其饮酒作乐,纵情狂欢,祖贝德所喜爱中的一名极好的黑人金奴(浑身被涂成金色)没有出现,祖贝德用自已带着的项链收买太监首领,说服他将后宫另一扇大门打开,黑人金奴出现了,他们翩翩起舞,之后,一起在后宫一个地方酒池肉林的盛宴,并与他激情相拥睡着了。山鲁亚尔提早从他狩猎的的地方回来,并在金奴的怀抱中找到妻子时,惊讶地知道涉及到整个后宫放荡的事情,他愤怒的下令杀死后宫里所有所放浪形骸的嫔妃及其各自的奴隶情人及太监们,萨曼举起弯刀杀了金奴;最后只剩下祖贝德,她乞求山鲁亚尔宽恕,他有所心动,但他的的弟弟萨曼指着被杀死躺地上的金奴,不由得心中怒起,不能原谅祖贝德,她夺过士兵的短刀自杀而亡,并死在山鲁亚尔的脚下,山鲁亚尔痛苦万分,独自叹息。

 

2.作品赏析:

1888年8月,米歇尔•福金根据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由他亲自指挥的音乐于1888年12月在圣彼得堡首演)创作的同名交响诗音乐而编导的芭蕾舞剧,他选用了4个乐章中中的3个乐章,创作了4 个场景的芭蕾舞剧,第1乐章作为序曲,第2和第4乐章作为芭蕾的情节发展。

这是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的第二个演出季上演的芭蕾舞剧,获得压倒性的成功,芭蕾触动的不仅是结构形式,而是深刻地颠覆了芭蕾的概念,展现了东方所有的艺术,特别是在回报时尚界。

福金的创新震撼了许多观众,让•科克托在1913年于1909年1月创办的《文学杂志》上公正地描述了芭蕾《天方夜谭》对市民的影响。

芭蕾是根据《天方夜谭》的第一个故事的情节得到的灵感,并将背景设置在苏丹国王山鲁亚尔的宫中。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为了报复他所心爱的女人寻他的背叛,此后每日娶一处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她最后他的妻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她的故事技巧如此引人注目,故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出于好奇,以了解更多故事情节,国王便不忍心杀她,允她下一夜继续讲。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舍赫拉查德》是根据俄文“Шехерезада” 转换成的英文“Schekherazada”的译音(又译:山鲁佐德)。《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The Arabian Nights),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天方夜谭》。“天方”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的称呼,仅凭这名字,就足以把人带到神秘的异域世界中。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芭蕾情节结构的选择是非常新颖,不仅是因为它所带来的舞蹈场景,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后,是热烈的爱情,而在让-乔治•诺维尔(Jean-Georges Noverre)时期之后,已经逐步让位给象征升华的爱情和幽灵的《吉赛尔》(Giselle)。在《天方夜谭》中,福金打破了这一想法。性与暴力死亡被公开地引入芭蕾舞之中。

福金也本作对古典芭蕾艺术的要求。在以前的芭蕾舞剧中其情节展开经常借口采用 “纯粹”的舞蹈。福金的愿望是故事和舞蹈艺术之间能够水乳交融。因此,舞步仅用在芭蕾舞剧的叙事当中。福金《天方夜谭》的编导总是依赖于古典舞蹈的舞步。

在编导中另一项创新是尽可能少的使用哑剧手势,虽然在古典芭蕾用的非常多。福金通过表现舞步的能力和舞台场景来取代这些传统哑剧手势其明确的含义。福金尝试以人物的感情为线索,以更直接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

尼金斯基全身涂成金色跳起具有挑逗性的异国情调舞蹈,是作为崇拜对象的男性生殖器形象,并在舞台上公开高度地呈现了放荡的色情场景的主题,凝结成金奴特性的色情舞步,并在狂欢作乐的现场达到高潮,从而引起了争议。这是首次在舞台上完全模拟人的性活动的实例之一。尼金斯基是个简单并兼两性的舞者,但他的舞蹈有力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有传闻说,在表现死亡场景时,尼金斯基用棉纱缠绕在他的头上。

福金在他的回忆录中阐述,在《天方夜谭》中,他力求确保表演的全面,这是他在那些年第一次阐述了芭蕾改革的美学原则。

他谦顾到非常小的细节的一致性,包括所有的元素(音乐,舞蹈,服装和布景设计),将极大的戏曲冲击力和非常有效的艺术表现力统一起来。这不是渴望对那个时期所代表国家可能的舞蹈进行历史的重建,于传统音乐相比显然的不协调,异国情调的灵感,是来自当代俄罗斯艺术家创作,并尝试采用不为人知的舞蹈艺术的力量和强烈的戏剧性来表现在十九世纪末,浪漫主义结束后欧美人的作品。

为此,首先,不同于以往的编导马里于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他没有选择特别为芭蕾舞剧创作的音乐,而是采用之前创作的交响组曲,仅选用适合芭蕾中必要的部分,片段以及改变了原有的音乐结构。这也是由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遗孀她看到在这个混乱地采用她丈夫音乐编导的芭蕾舞剧表示了强烈抗议抗的原因。佳吉列夫在得知的时候,并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其中他声称他的芭蕾舞团能进行艺术自由的来处理音乐的删减。

芭蕾没有采用古典芭蕾的编导技巧,而是围绕在上身和手臂感性运动。异国情调的手势使用,以及暴露肋骨和突出胸部,色情地向后弯曲。强烈的戏剧性和角色非常出色的哑剧表演讲述了生动的故事。

福金的编舞也服从于情节,他采用创造新的舞步,新的舞步(虽然基于学院的方法)形成是专门针对芭蕾故事,福金采用了一些具有俄罗斯芭蕾特征来进行创作,如戏剧动作的统一原则。相比之下,以前往往为了适合舞蹈的桔构,即需要采用预定按顺序排好的完美精湛的技术技巧来表现。于是,他降少了为能让观众看懂剧情而作的传统意义的手势(例如“最低限度必要的模仿:食指指着人以表示我们正在谈话,或放在心脏位置来表示感情,类似于最终成为一个无声电影),成成这个时期芭蕾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舞步和舞台场景在聚焦表达,着重表现立即传达给观众,不仅是对发生的事情,而且能够感受到人物和他们的关系。为此,他选择了一名没有训练的女舞者伊达•鲁宾斯坦来饰演主角,部分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外,芭蕾舞团的每个舞蹈演员都真实地饰演着他们的角色和具有个人特性舞蹈。福金的编导使得原来芭蕾舞团中的无名群舞演员得到提升。

最后,福金他提出来禁止在演出中有任何为了回应掌声,而不停地中断演出情况的发生(在那个的时期的芭蕾舞剧的演出中经常发生舞者多次为给鼓掌的观众鞠躬,而中断演出)。

巴克斯特为《天方夜谭》设计的布景和服装,使用的颜色是非正统的古典芭蕾的基调传统粉彩和粉红色的配色方案,此前芭蕾舞剧的布景和服装都是约定俗成地采用古典芭蕾的基调相彷方式来完成。巴克斯特是俄罗斯芭蕾继亚历山大•贝诺瓦(Alexander Benois)(他也设计了服装草图并最早进行了剧本的构思,但在上演的节目单中并未注上他的名字,这主要是佳吉列夫的主意,他说,你已有《阿尔米德的凉亭》,这个作品就给莱昂•巴克斯特吧)之后第二个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他在东方世界得到的灵感下,创新地使用了不同色彩相协调产生的色彩,为芭蕾设计了异国服装,在后宫中采用骄奢淫逸的绿色窗帘在此显得尤为重要。从第一个场景血红色的地毯上,为我们得到一个悲惨结果作了最好的注释。在所有表现富裕、淫荡和残酷的装饰,都是巴克斯特犯了扭曲东方民族特征的毛病。其中祖贝德赤脚穿着东方鲜艳的服装,不是一个传统古典芭蕾舞演员的装扮。总之,巴克斯特是将恢复的路易十四和浪漫主义芭蕾的风格与他设计的布景和服装是结合起来,作为芭蕾舞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他设计的宫女的形象对当时的室内设计和时尚有着影响很大。巴黎的时尚精英要求模仿剧中宫女的头巾、装饰羽毛、面纱和珍珠项链和哈伦裤。

在俄罗斯芭蕾舞团,米歇尔•福金(1914)和阿道夫•博姆(Adolph Bolm,1916)分别饰演过金奴一角;塔玛娜•普拉托纳夫娜•卡尔萨维娜(Tamara Platonovna Karsavina,1911)和维拉•彼得罗夫娜•福金娜(Vera Petrovna Fokina,1914)分别饰演过祖贝德一角。

1993年1月5日,福金的孙女伊莎贝尔•福金(Isabel Fokine)和安德里斯•利耶帕(Andris Liepa)编导;安娜•内日娜雅(Anna Nezhnaya)和阿纳托利•内日尼(Anatoly Nezhny)莱昂•巴克斯特的原始草图恢复设计了布景和服装。由伊尔莎•玛莉索文•利耶帕(Ilse Marisovna Liepa)饰演过祖贝德;V.雅雷门科(V. Yaremenko)饰演金奴;米哈伊尔·拉夫罗夫斯基(Mikhail Lavrovsky)饰演山鲁亚尔。这个版本于1994年5月26日,正式成为玛丽娅剧院的保留剧目。由玛丽娅芭蕾舞团的伊尔玛·尼奥拉泽(Irma Nioradze)和莫斯科大剧院的尼古拉·齐斯卡里泽(Nikolai Tsiskaridze)一起在圣彼得堡米哈伊夫斯基剧院上演的这个版本。该节目于2008年10月在佳吉列夫诞辰一百周年于克里姆林宫剧院向观众展示。2011年11月9日,安德里斯·利耶帕为白俄罗斯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团上演。

 

4.作曲家生平和作品简介:

尼古拉•安德列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尼古拉•安德列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于1844年3月18日生在诺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一个贵族家庭里;这个古老小城市美丽的自然景色,它那保持古风的民间仪式和优美的民歌,留给童年时代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很深的印象。六岁起,他开始学习弹奏钢琴,近十一岁就尝试写作乐曲。1856年满12岁时,他被选人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同时不断地进行他的音乐研究。1861年底他开始结识了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Mili Alexeyevich Balakirev),并参加了他的“小组”活动;同当时这些进步的俄罗斯音乐家的交往,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坚定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信念,他的《第1交响曲》就是在巴拉基列夫的直接指导下写出的。后来,他在“强力集团”作曲家当中的地位,用另一位俄罗斯音乐评论家谢洛夫的话说,甚至“真如鹤立鸡群”。

1862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从土官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准尉,大约有3年时间参加一艘快船的巡航,到过英国、南北美洲、法国和意大利等地,这期间他虽然较少接触音乐,但在航海生活中所获得的鲜明印象,却丰富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他被公认为的最好的“海的风景画家”之一。1865年,他回到彼得堡后,作为一个海军尉官,他却主要在音乐圈子里活动,积极进行他的“专业”创作,写出一些已经足以显示作者的风格特征的作品,如:交响音画《萨特阔》、第二交响曲《安塔尔》和歌剧《普斯科夫姑娘》等。

1871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应彼得堡音乐学院之聘在该校教授作曲法与管弦乐法等课程,后来还兼任海军部所属各军乐队的督察员(1873-1884年)、免费音乐学校校长(1874-1881年)等职。他的教学工作确实是边教边学,他孜孜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以补自己专业音乐知识之不足;他亲自记录民歌,配上和声结集出版,还同巴拉基列夫和阿纳托利•里亚多夫(Anatoli Liadov)一起修订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的歌剧总谱,所有这些,都使他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训练”;同军乐队的密切接触也使他有机会熟悉和研究各种乐器的构造和性能,并终于写出一些关于管弦乐法等方面的专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为发展俄罗斯音乐文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活动,都有其丰硕的成果:他在音乐学院37年的教学工作,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其中包括里亚多夫、米哈伊尔•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Michail Ippolitov-lvanov)、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Alexandev Constantinovitch Glazunoff)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等着名作曲家;他发扬了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进行了大量精细的修订、续写和配器工作,使一些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的未完成作品,例如莫杰斯特•彼德罗维奇•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凡兴那》、亚历山大•波罗丁(Alexander Borodin)的歌剧《伊戈尔王》和亚历山大•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的歌剧《石客》等得以最后完成;他参加贝莱耶夫的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动,并成为这个小组的一些创举的“顾问”——这个小组组织的“俄罗斯交响乐演奏会”和乐谱出版社,对俄罗斯音乐作品的推广、宣传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积极投入社会与政治斗争,他勇敢地奋起保卫革命的青年学生,因此被解除音乐学院教授的职务,他的作品遭到禁演,他本人也受到秘密监视。但是解聘他的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抗议迫害的浪潮。最后,由于彼得堡音乐学院新院长格拉祖诺夫的邀请,他终于重新回到音乐学院。1908年6月21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是一位着名的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但他首先却是一位着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特别是俄罗斯歌剧艺术的巨匠。他的歌剧共有十五部,包括音乐剧、史诗歌剧、神话歌剧、抒情喜歌剧和神怪歌舞剧等体裁,其中最着名的要算是《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节前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萨坦王的故事》等。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是一部尖刻的讽刺作品,它预言沙皇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终必灭亡。同歌剧相比较,他的交响音乐作品数量较少,但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类作品集中在两段时期写出:6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安塔尔》和交响音画《萨特阔》等,80年代的作品则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和《第三交响曲》等。在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年间,他几乎没有采用过纯粹的交响音乐的形式来写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音乐创作都有标题性、叙事体和音画式的倾向,他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情节,同俄罗斯的壮士歌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场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一般说来都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有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他的这方面的杰作,一直是世界交响音乐舞台常演曲目的一部分。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1887年为另一位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波罗丁完成后者未竟的歌剧《伊戈尔王子》(Prince Igor)时就已构思写这首音乐。他草拟了大纲后,就举家搬迁到格林基-马维里尼(Glinki-Mavriny)湖畔的一间别墅。 到了夏天,他毫无困难就完成了《天方夜谭》和《俄罗斯复活节日序曲》(Russian Easter Festival Overtur。从他的自传中可知这首《天方夜谭》完成于1888年8月,并在1888年12月在圣彼得堡首演,由他亲自指挥。 这位前海军军官及俄罗斯音乐传统的守护者时年45岁。 这乐曲展示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配乐手法的精湛纯熟——光辉、多彩及感染力强。

他原先想将四个乐章贯以"前奏曲、叙事曲、慢版和终曲"的标题。 后来听取了朋友作曲家阿纳托利•利亚多夫(Anatoly Lyadov)的意见,就将4个乐章根据《阿拉伯之夜》的故事定下了现今我们看到的标题。他刻意使标题带点含糊,不和任何特定故事拉上关系。但在最后一个乐章,他还是提到阿加布(Ajib)王子的奇遇。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首演的节目表中,为这乐曲写下了一段文字:

"苏丹·沙利亚(Sultan Schariar)认为所有女人都是虚假和不忠的, 发誓要在婚夜后将每个妻子杀死。王后山鲁佐德利用动听的故事,每夜说到诡异处就终止(因为处死时间已届,无法完成故事)。沙利亚为了好奇故事的结局,一夜又一夜延迟处死王后。 他共听了一千零一晚的故事,终于受到王后的真诚感动,取消了杀妻的誓言。"

这首乐曲有四个乐章。 整首乐曲的主线是第一、第二和第四乐章短短的序奏、第三乐章的间奏、及第四乐章的终曲的小提奏独奏,由竖琴伴奏,奏出柔和、富感情及弯曲的旋律,代表山鲁佐德在娓娓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而不时由铜乐组为主导奏出低沉、粗犷的另一主题,那代表专横的苏丹沙利亚。 这两个主题在不同处以相熟但又不同的形式出现,或幽幽、或急速、或激情澎湃,表达说故事者与聆听者的情绪变化。

“苏丹”和“王后山鲁佐德”这两个主题构成整首乐曲主轴,在以下四个乐章反覆以不同面貌和不同情绪出现。你会好熟识,但不会觉得累赘或重覆,这就是作者手法高明的表现。

第一乐章:海和辛巴达的船(The Sea and Sinbad's Ship)

第一乐章由几个主旋律组成,是一般 "A-B-C-A1-B-C1"的形式。开始是一个由铜管乐、木管乐和弦乐组奏出短速的“主题”(Motif),引出苏丹沙利亚专横冷酷的形象。管乐奏出几个和弦后,有点像孟德尔逊《仲夏夜之梦》的序曲。 随后,代表王后山鲁佐德的小提琴独奏进入,奏出有点像“华彩的乐段”(Cadenza),由竖奏伴奏,向苏丹沙利亚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

忽然,”苏丹”主题变成一个美丽”海”的主题,我们好像听到海浪起伏、海浪打在石上而又下滑的声音。 在”海”的主题的发展中,我们间歇听到”说故事者”狡狯的语音穿插其间,有时自己也显得骚乱。 柔和的终曲由双簧管和长笛交替奏出,并由一支单簧管及三支独立的小提琴和奏。

第二乐章:卡兰特王子(The Kalendar Prince)

“王后”主题又由小提琴奏出,然后巴松管轻快的旋律引入”卡兰特王子”主题。这个主题和”苏丹”主题有着微妙的关连,因为我们可听到后者在低音弦乐部的“拨弦”(Pizzicato),然后乐队突然插入一轮嘹亮的铜管声,像要唤起战斗,再转变成为使人振奋的进行曲。”卡兰特王子”主题再现,由巴松管、双簧管、单簧管与法国号奏出简单的抒情曲。最后,我们可以听到”苏丹”主题和”海”的主题在低音部。

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与公主(The Young Prince and The Young Princess)

上一个乐章”见”到海景和战争的场面, 现在一个爱情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 “王子”主题由温柔的弦乐奏出,由令人感官愉快、代表公主的单簧管相和应。公主显然是一个善舞者,因为单簧管旋律是跳跃的,由亚洲的小鼓声和中提琴在一旁伴随。”王后”的声音突然插入、王子和公主的旋律在终曲部分交缠在一起……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海;船撞毁于石上,石上站立着一个铜的战士(Festival At Baghdad. The Sea. The Ship Breaks against a Cliff Surmounted by a Bronze Horseman)

这乐章差不多以现今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将以前几个乐章的主题以多彩多姿、千变万化的方式重现,再加入”节日”主题,激烈的节奏相互影响,使我们预见到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多旋律”(Polyrhythms)手法。 我们听到海上的风暴。由乐队奏出一轮响亮的铜管乐声,代表”撞船”。稍后”海”的主题接上,船毁人亡,我们像仍听到五千年前海涛的撞击声。”说故事者(即王后)”的主题再现,乐团首席的小提琴声在其他拨弦衬托下(苏丹主题)由”高音E”持续一阵而渐趋沉寂”苏丹”主题和”王后”主题终于交缠在一起,苏丹感于王后的真诚,放弃了杀王后的誓言,与王后同谐白首……。

 


芭蕾舞剧《天方夜谭》(Schéhérazade)介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