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半岛风云:汉晋的朝鲜半岛攻略

2022-01-10 18:03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一 卫氏朝鲜

朝鲜半岛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據說五千年前就有所谓檀君朝鲜、商朝的箕子就在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但大多无可稽考。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前往匈奴亡命,燕国人卫满亦一同前往,并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之后,卫满召集战国时齐国和燕国亡命者成军,推翻了箕子朝鲜的箕准,并夺取箕子朝鲜的首都王险城。卫满即位,史称“卫满朝鲜”。箕准战败后,南下逃亡到了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卫氏王朝建立后,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与西汉燕地相邻。此时正值西汉惠帝时期,天下初定,辽东太守经汉廷批准,主动与朝鲜国王卫满相约:卫满为汉朝藩属外臣,为汉朝保卫塞外,不使汉朝边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领朝见汉朝天子,以及各国与汉朝通商,不许从中阻扰。作为回报,汉朝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汉廷的军事、经济的支持,卫满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临近小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千里。《史记》卷 115 《朝鲜列传》载:“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卫)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 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然而,汉朝与卫氏朝鲜的宗藩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破裂。卫满的孙子右渠成为朝鲜王后(前128)双方的宗藩关系基本破裂,,据 《史记》记载:“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 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閼不通。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浿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 “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右渠大量招引汉人流民,以此来扩充卫氏政权的实力;而随着卫氏势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国与汉朝通商朝贡。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朝鲜半岛小番君南宫等,因不满朝鲜王右渠的控制,率众28万归降汉朝,汉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不久即废,苍海郡是汉朝尝试在朝鲜半岛建立直接统治的一次尝试。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为加强与卫氏朝鲜的藩属关系,派涉何为使节前往朝鲜,劝谕右渠王改变对汉朝的不友好政策,结果无效。涉何对出使没有结果非常气恼,在回国途中,将护送他出境的朝鲜裨王长杀死,并将情况飞报汉武帝。汉武帝不但没有责怪涉何,还任命他做辽东郡东部都尉。右渠王对涉何怀恨在心,发兵突袭辽东,杀死涉何。这便是著名的“涉何事件”,它成了汉武帝发动对朝鲜战争的导火线。  




 当年秋天,汉武帝向卫氏朝鲜发动战争,汉朝与朝鲜当时以浿水 (今清川江) 为界。因汉朝兵分两路进攻朝鲜,所以朝鲜除在浿水布防外,还坚守王险城,以抵御楼船军渡海攻击。《史记》记载:“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 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 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余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汉武帝乃募天下罪人为兵,讨伐朝鲜。同年秋,部署陆海两路大军进击朝鲜: 一是楼船将军杨仆将楼船军五万,自齐地出发横渡渤海直指王险城; 二是左将军荀彘将陆兵出辽东,也以王险城为目标,进攻浿水南岸的朝鲜兵。卫氏朝鲜兵力无史料记载,具体不详,以其最初可拒荀彘又败杨仆相观,及人口数量估算,作者认为其兵力当以两至三万为上限。楼船将军杨仆所率领前军七千人,皆为齐兵,首先抵达列口,未待左将军到达会师,就疾趋王险城展开进攻。朝鲜王右渠从城上窥知汉兵多寡,见杨仆兵少,乃出城攻击,楼船军大败散走。杨仆乃退入山中十余日,收集散卒,准备待左将军到达,再兴攻势。左将军荀彘到达之后,杨仆与荀彘对待卫氏朝鲜主张发生分歧,荀彘主张攻破王险城而灭之,杨仆则主张约降。又因水陆两军互不相属,杨仆、荀彘二人各怀异志,中了卫氏朝鲜的离间之计,导致迟迟没有攻破王险城。 消息传到朝廷后,汉武帝再派卫山为使臣,前去晓谕右渠王。右渠王受汉朝两路大军压迫,表示愿意降服,派太子到汉廷谢恩,并献上大量军粮和马匹。然而,当太子带领1万士兵前往汉朝时,使臣卫山和左将军荀彘怀疑太子有阴谋,要求他的军队不能携带武器;太子则怀疑使臣和左将军要谋害他,便率军返回王险城。


此事激起汉廷的愤怒,命令在朝鲜的两路大军加紧进攻王险城。由于杨、荀两将不能合力破敌,汉武帝于是又“使济南太守公孙遂正之”,谕其行事决策以征定朝鲜为先。武帝的真正目的:是欲以公孙遂协调二将,使荀、杨能各引其部合力速破敌。公孙遂由陆路至西汉军营。荀彘得先见之,对其私言道:王险城早应破矣,之所以久攻不下皆因“楼船数期不会”!并将自己怀疑杨仆欲引楼船军反汉一事相告,荀彘依此对公孙遂进一步言道:“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公孙遂未查验荀彘之言便信之,于是从荀彘计以商议军事为名召杨仆至北营,杨仆至,公孙遂“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虽然公孙遂没能识破卫氏朝鲜的离间计,却解决了杨荀二将不相能的问题,至此汉水陆两军皆归荀彘指挥。公孙遂以此事还报西汉,武帝本欲以公孙遂和二将、以共力攻敌,然遂却胆敢阵前换将——此举易乱军心从而引发兵变,故斩之。由于王俭城长期被汉军包围,在抵抗汉军的问题上,卫朝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公元前108年夏,先是“朝鲜相路人、相韩阴”等见战不能胜,“王又不肯降”于是私自出亡降汉,汉元封三年(前 108)又有大臣“尼谿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当时,汉军还没有攻占王险城。初,卫氏朝鲜大臣成巳应参加了之前的拟降密会,后,尼谿相参杀右渠,成巳转而拒臣汉,并攻杀了前去接收王险城的汉吏 ,“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据城不降。此时,王险城内已是人心离散,“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巳,以故遂定朝鲜”。西汉征卫氏朝鲜之战结束.卫氏朝鲜灭亡。荀彘,卫山和杨仆三人则因争功误事,分别被斩首弃市和贬为庶民。 


汉朝与卫氏朝鲜的战争 



 二 汉四郡的设立

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采取了种种措施安定其地,首先,降汉的卫氏朝鲜统治阶层中重要人物及其家眷、随从多被内迁,主要“被安置在齐、河东、勃海等郡,封朝鲜降臣为侯,《史记 · 朝鲜列传》载:“参为澅清侯,阴为荻苴侯,唊为平州侯,长降为几侯。最以父死颇有功,为温阳侯”。 


之后,汉朝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汉四郡是中国西汉时期继苍海郡之后在朝鲜半岛北部所实施的范围较广的郡县制的直辖统治。 《资治通鉴》 中记载为: “乐浪郡, 治朝鲜县, 盖以右渠所都为治也。臣瓒曰: 《茂陵书》:临屯郡治东暆县, 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 领十五县。玄菟郡, 本高句丽也, 既平朝鲜, 并开为郡, 治沃沮城, 后为夷貊所侵, 徙郡句丽西北。真番郡治霅县,去长安七千四百六十里, 领十五县。”  就朝鲜半岛北部而言, 彼时已经处于卫氏朝鲜的统治之下, 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具备了西汉王朝实行郡县制的条件, “故遂定朝鲜为真番、 临屯、 乐浪、 玄菟四郡”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因貊人叛乱,汉朝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高句丽西北(今辽宁东部新宾地区),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乐浪郡成为汉朝在朝鲜北部的唯一郡,至东汉初年,乐浪郡有“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 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 玄菟郡则有“户四万五千六, 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


郡县制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实施充分体现出了西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之嬗变, 汉四郡的设置亦显示出了中央王朝对朝鲜半岛行政管辖的力度, 实现了中央王朝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直接统治, 取代了以往的间接统辖, 拉紧了该地与中原的关系。从民族构成上看, 乐浪郡以良夷为主, 临屯郡的主体民族为东秽, 真番郡由真番族构成,玄菟郡设于东沃沮之地, 郡县制的实行, 把朝鲜半岛北部的边境民族纳入郡县之地, 同为 “天下一体” 的民族一家。需要提及的是, 四郡之官员多为汉人或土著汉人,《后汉书· 王景传》 中便有关于乐浪郡土著汉人的记载:“王景字仲通, 乐浪 邯人也……好道术, 明天文。诸吕作乱, 齐哀王襄谋发兵, 而数问于仲。及济北王兴居反,欲委兵师仲, 仲惧祸及, 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 因而家焉。父闳, 为郡三老。更始败, 土人王调杀郡守刘宪,自称大将军, 乐浪太守。建武六年, 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 闳与郡决曹史杨邑等共杀调迎遵, 皆封为列侯, 闳独让爵。帝奇而征之, 道病卒。景少学《易》, 遂广窥 众书, 又 好天 文术 数之 事, 沈 深多 伎艺。” 与通常印象不同的是,乐浪郡的墓葬资料显示,乐浪郡的社会政治结构可分为汉人和土 著 居民 两 大 部分,其中汉人(包括土著汉人和移居汉人)占大多数,主要包括郡县官吏和本地汉人豪族。土著居民占少数。墓葬资料还 显示,乐浪郡的政治制度遵循汉制,郡县的最高长官由汉王朝中央派遣,郡守、郡承和县令  任命实行本籍回避制,其下属官吏一般在本地名门豪族中产生。由本地豪族组成的官僚阶层,实际上管理着乐浪社会的政治秩序。乐浪郡的这种情况代表了汉王朝在朝鲜半岛所设郡 县 的政治构建的一般状况。乐浪墓葬中,出土大量产自内地的漆器,铜器和钱币等。汉文化在乐浪地区也有着广泛影响,王充在《论衡》中说乐浪地区“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说明当地文化水平快速提高。乐浪郡的大户为王姓,其中王调在更始年间天下大乱时还杀了乐浪太守刘宪割据。 


乐浪墓葬出土的文物 



  三 高句丽的崛起

随着高句丽的崛起,汉四郡开始受到高句丽的威胁。高句丽由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故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学者罗新认为“高句丽”的本意是“山城”公元3年,高句丽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东汉建立后,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起初,高句丽采取臣服汉朝的政策,然而,至新莽时,中央政权管控力的下降和王莽错误的边疆政策使得高句丽日渐叛离,(例如,王莽将高句丽改名侮辱性质的下句丽)自此走上了对中央政权叛服不定的发展道路。迁都国内城后,高句丽将乐浪及辽东地区作为扩张目标,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开始走向破裂。新莽建国四年(12),王莽征调东北乌桓、高句丽等人为兵,以伐匈奴。高句丽人不愿从征,王莽命当地郡县“强迫遣之”,故被征之高句丽兵“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于是引兵出塞追剿,不意其反为高句丽逃兵所杀,于是辽西、辽东等郡此事之责任归于高句丽。后,王莽知此事,欲发兵进击高句丽,大臣严尤谏阻。王莽未听其言,并命严尤兵讨高句丽,不得已,严尤于是诱杀高句丽将延丕并“传首京师”。王莽大悦,又以高句丽乱边为由将其从边郡王国降为侯国。见西汉斩诱斩其将且降封号,故高句丽王反汉,“寇汉边地愈甚”。 


新莽政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新莽天凤元年(14),高句丽灭梁貊,并又“进兵袭取高句丽县” 。梁貊的降并使得高句丽有了进攻玄菟郡的前沿阵地,公元 12 至 32 年,高句丽为乱于辽东半岛东南部,不断并土自实。西汉末至东汉初,高句丽正式成为影响东北东南稳定的因素之一。高句丽自新建国四年(12)叛汉后便少受中央政权节制,琉璃王(第二代王)和大武神王(第三代王)依“国内城-丸都”地区不断开疆,相继占领了玄菟郡地、“而且将其影响延伸至东沃沮地区” 及夫余南境部分地区,东汉建武二年(26)高句丽并盖马、将势力扩至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东汉建武八年(32),高句丽已侵入乐浪境地;同年十二月,高句丽始复朝贡中央政权(东汉) ,然仍时而寇边、叛服不定。在高句丽的入侵下,东汉初年,公元30年,乐浪管辖范围开始缩小,放弃了单单大岭以东地区“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弃领东地”(《后汉书·东夷列传》);公元37年,据朝鲜史料《三国史记》,高句丽曾经占领乐浪,7年后光武帝收复之。49年2月,高句丽慕本王派遣将军侵入后汉的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等四个郡。辽东太守蔡彤以恩义及信义向慕本王对质,并透过和亲使两国的关系得以恢复。
 


高句丽壁画

                            

西汉末年的汉四郡
东汉时期的乐浪及辽东局势


 
前1世纪,古高句丽人已经开始实行军事民主制度,有军事长官和一定数量的非职业的亲兵形式的武装力量。邹牟之际高句丽军队逐渐职业化,高句丽本族的五部青年渐成为其核心战力。东汉时随着梁貊等周边民族的臣服,高句丽军队中又加入了秽貊、鲜卑、马韩流民等。甚至还有部分投降汉人,大朱留王(48-74)时,高句丽军队规模及装备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步、骑兼具,以数千及万人侵寇汉边已是常事。大祖王(105-144)时,高句丽已经具有与辽东汉军一战之力,开始对辽东寇边不断,公元 105-146 年其共寇边约六次。蚕食汉四郡旧地,由于辽东汉军主力用于应对鲜卑,乌桓等民族的入侵,对高句丽无暇顾及,因此,乐浪,玄菟两郡的土地逐渐为高句丽所蚕食。例如本初元年(146)“秋八月”,高句丽“王遣将,袭汉辽东西安平县,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太守妻子”,为应对高句丽的入侵,东汉王朝亦采取种种措施,《后汉书 · 东夷传》:东汉“置玄菟屯田六部”加强边防。按:后汉书记此事于阳嘉元年(132)。《后汉书 · 桥玄传》:“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丽嗣子伯固并畔为寇钞,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假黄铖”。“玄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职三年,边境安静。为报复高句丽的侵扰,建宁二年(169),东汉“玄菟太守耿临讨之,斩首数百级”,在东汉军队的军事压力下,高句丽王“伯固降服,乞属玄菟”。暂时安分了一段时间。 


在高句丽崛起的同時,朝鲜半岛南部形成了三大部落联盟:辰韩、马韩、弁韩,统称“三韩”。西晉之後,中國在朝鮮半島的统治隨著五胡亂華崩潰。公元前後,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扶余人在遼東建立“高句麗”,並將勢力擴充至朝鮮半島北部。公元3世纪以后,由扶余人统治的的馬韓的“伯濟國”統一馬韓部落,形成“百濟國”。辰韓的“斯卢国”部落不断膨胀,逐渐统一了辰韩其他部落,到4世纪后期初步形成了金氏世袭的国家政权。稱“新羅”,三國鼎立。这就是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开始。
 


南北朝时期的朝鲜半岛三国



 四 辽东公孙氏政权的兴亡与汉四郡的最终沦陷

东汉末期,公孙氏开始在辽东崛起。190年,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公孙度 (?-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公孙度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建宁二年(169年),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初平元年(190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不久,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出行使用天子依仗,俨然成为独立王国。为巩固其统治,公孙度悍然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此时,正逢高句丽爆发内乱,建安二年(197),“夏五月”,高句丽故国川王崩,王后“矫先王命,令群臣立延优为王”——即山上王,故国川王弟发歧大怒于是“以兵围王宫”,他虽想与其弟延优争位但得不到国人响应,于是“发歧知难,以妻子奔辽东”,发歧至辽东后向辽东太守公孙度陈述事情原委,欲借兵三万以回国争位。如成功扶持发歧上位便能牢控高句丽,故“公孙度从之”,命子公孙康 引兵攻高句丽。公孙康之军当攻破了高句丽之国都国内城,并对周边邑落进行了毁灭性打击。经此一役,高句丽一蹶不振,数十年未能恢复。迫于辽东的军事压力,高句丽不得不作出相应调整。高句丽以迁都加强防御,建安三年(198)“春二月,筑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冬十月,王移都于丸都” 204年,公孙度去世后,子公孙康继任。建安十二年(207年),公孙康擒斩流亡辽东,图谋不轨的袁尚、袁熙兄弟,将其首级献予曹操,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公孙氏虽然名义上臣服曹操,但实际上仍保持独立性。公孙康甚至一度曾向偷袭邺城,在手下劝说下方才作罢,东汉末年,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分置带方郡,郡治在带方县。辖境与从前乐浪南部都尉的管区相同。 


乐浪郡与带方郡


魏初,公孙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公孙康之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魏文帝“遣使拜恭为车骑将军、侯节、封平郭侯;追赠康大司马”,恭送晃至洛阳为质——送质是确切的臣属证据之一。太和二年(228),公孙渊得立后,魏明帝“即拜渊杨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时,其统有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其地北与夫余(高句丽、鲜卑)相接、东至朝鲜中部地区、西至滦河、南尽海,兵力数万人,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随着实力增长,公孙渊野心逐渐增大,与东吴眉来眼去,太和六年(232),吴孙权欲联辽东以攻曹魏 ,其命周贺、裴潜浮海通辽东,求其战马,公孙渊亦有异心、虽臣魏又数通吴,周贺等至辽东后,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奉表称臣于吴” ,欲结吴辽联盟。232年,237年,曹魏先后发动对辽东的战争,虽取胜但未能彻底消灭公孙氏。景初二年(238)“春正月”,魏明帝诏谕备守长安的太尉司马懿回洛阳以讨辽东,“发卒四万人”,以毌丘俭为佐,以牛金、胡遵等为将,征讨辽东,时,曹魏是水、陆两军齐发。陆军,由幽州以东发,经今朝阳、昌黎、台安,至辽隧;水军,由今山东半岛东莱一带出发,经海,途今旅顺,至辽口(今营口一带),同年,高句丽“王遣主薄大加将兵千人助之”攻公孙氏。时,魏陆军由西而东、水军由南而北、高句丽兵当由东而西,魏、丽对辽东形成了西南东三面夹击之。景初二年(238年)当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接着整顿阵列前进,敌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正是要等现在的局面。”于是指挥魏军痛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月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拒绝人质。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入城后,司马懿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而后他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百姓四万户。迁往内地。 


司马懿平定辽东



 然而,魏虽灭公孙氏,但其在辽东、乐浪及带方的统治并不绝对稳定。魏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抗吴,蜀两国,对辽东无暇顾及。“景初中”(公元 237-239 年),魏收二郡后本欲以乐浪统辰韩八国,后因“吏译转有异同”生出误解,韩攻带方。景初三年(239)三月,吴浮海北袭辽东汶、沓,与魏张持和高虑有战,并“虏得男女” 而还。正始三年(242)高句丽臣而复叛,为维护东北安定和解决最后一个隐患,魏于正始四年(243)集兵、正始五年(244)命毌丘俭出讨,一战而破高句丽,正始六年(245)还军。  


四 汉四郡的沦陷

265年,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280年,西晋统一全国,但随之而来的八王之乱又使得西晋在全国的统治陷入崩溃。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高句丽开始南下压迫乐浪郡。高句丽美川王十二年(公元311年)夺取西安平县(位于今鸭绿江口北岸),切断了乐浪, 带方二郡与辽东的联系。《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故国原王四十一年,“百济王率兵三万来攻平壤城”;小兽林王七年“百济将兵三万来侵平壤”;广开土王四年,“与百济战于浿水之上”。这些都表明公元4世纪初高句丽已攻占二郡,控制了大同江流域。另一方面,鲜卑慕容部开始在辽东崛起,威胁晋朝在辽东的统治,慕容鲜卑是鲜卑的一部,魏初,慕容鲜卑因魏平定辽东之战从山西塞外迁至辽西郡。《晋书·慕容廆传》载:“(慕容廆)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司马懿)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因其大人喜爱燕代“冠步摇冠”的习俗,“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步摇二字“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对朝廷则称因同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并在棘城以北建立封国。自称“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便以慕容为姓。乘八王之乱,中央政权无暇顾及辽东,慕容鲜卑逐渐发展,永嘉初年,慕容部首领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八王之乱后,约公元 309 年起,慕容廆与翰(廆子)制定并实行“尊晋吞夷”战略,自此慕容部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慕容部割据辽东,又相继击败了段部鲜卑、宇文鲜卑,成为东北最大的势力。崛起的鲜卑又与高句丽发出冲突。元康三年(293)“秋八月”,慕容廆引兵攻高句丽,高句丽烽上王欲至新城避敌,至鹄林时几为廆部所擒,时新城“高奴子领五百骑迎王”,于是高奴子与慕容军相战,击退慕容氏军,烽上王“加高奴子爵为大兄,兼赐鹄林为食邑” 元康六年(296),慕容廆再次攻打高句丽,大败高句丽。及故国原,掘西川王之墓。 


鲜卑壁画


  



由于无法战胜割据辽东的慕容鲜卑。高句丽转向南部进行扩张,攻打乐浪郡。此时,乐浪与中原的联系因慕容鲜卑与高句丽的阻拦已经完全断绝,成为“飞地”,形势已万分危险,西晋永宁二年(302)秋,高句丽美川王亲率大军侵扰晋玄菟郡,“虏获八千余人,移之平壤”从永兴元年(304年)开始,天下大乱。乐浪太守张统(张辽之孙)凭据乐浪、带方二郡,与高句丽相攻,连年交战。百济也出兵攻打乐浪,张统无法据守。313年初,据有乐浪, 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百济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放弃乐浪,慕容廆后为其在辽西侨置乐浪郡。是年冬高句丽“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而还。几乎占领乐浪郡。建兴三年(315)春,高句丽“破玄菟城,杀获甚众”,玄菟沦陷。高句丽占乐浪大部后于 314年始侵带方,百济与高句丽为争带方相斗五十余年;公元 369 年,高句丽得汉江以北,方据带方大部,至此,汉四郡彻底解体。中原政权在朝鲜北部的统治崩溃。只留下后人的嗟叹。




半岛风云:汉晋的朝鲜半岛攻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