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语 | 植一棵树,绿一方土

最美林业故事

植树造林
2022年3月12日是我国的第44个全民义务植树节。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默默无闻地为这片大地播种着绿色,他们有的被称为“英雄"、有的被称为“当代愚公”……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植树是全人类的大事,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
01
20余载植树造林,万亩荒山成森林
位于云南省景洪市嘎洒镇的大黑山林场,曾经是杂草丛生的荒山。1993年,林场主张林波带领当地村民承包这片约2万亩的荒山,开始垦荒种树。20多年时间里,林场累计完成人工种植14000多亩,先后植树400余万株。


2016年,大黑山林场被云南省林业厅认定为“景洪嘎洒省级森林公园”。如今的大黑山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86.9%。荒山变美了,林场还为周边村寨的群众无偿提供杉木种苗,扶持群众造林3万余亩,同时指导村民发展林下产业。今大黑山林场,森林覆盖荒山,林场还为周边村寨的群众提供杉木种苗,扶持群众造林,同时指导村民发展林下产业。
02
三代人,半个多世纪写就一片绿洲传奇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清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但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森林植被遭受到破坏,原始森林荡然无存。


1962年,我国决定在木兰围场建大型机械化林场。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建造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浩瀚森林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从1 棵树到112 万亩,从一大片荒漠变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坝人让世界看到人类正在创造绿色文明的奇迹。50余年,三代人,用他们“最美的青春”写出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传奇。
03
种亿棵树,我们在路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既是环境的消费者,又是环境的塑造者。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要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形成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良知,像对待自己和人类一样对待自然。

种下希望,收获美好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