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面瓜鱼
我们习惯上称捉鱼为“捕鱼”,联想警匪片中的追捕场景吧——警笛呼啸,后追前堵,地网天罗,不搞得人仰马翻是万万抓不住由李昌镐的脑袋和刘翔的长腿组装起来的逃犯的。而傣家人管捉鱼是“拿鱼”,仿佛信手拈来、手到擒来般轻松,是件挺闲庭信步的惬意活儿。
不信,你看看他们是怎么拿面瓜鱼的吧!
面瓜鱼,傣语叫“巴些”,是分布于澜沧江水系的一种奇鱼。说它奇,是因为虽属肉食动物,却没有乌棒、鲶胡子等肉食性猛鱼敏健的身手,它更象鱼中的潜艇,静寂地潜伏在水流湍急的河底,守株待兔地等候过往的鱼虾。面瓜鱼头扁嘴阔,牙尖齿利,颌齿倒钩,一旦小鱼挂齿,定是在劫难逃的。呵呵,吃得又好,还不爱体育锻炼,难怪你长得圆咕隆咚的,明显就是营养过剩嘛!
版纳天热,艳阳炙烤,而水底清凉,面瓜鱼懒,正好美觉一场。傣家汉子一网罩去,它仍酣睡不醒。得来全不费功夫,不是“拿鱼”又是什么呢?
面瓜鱼最山水的烹调,莫过于水岸茅亭之畔,以“活鱼活水煮甜菜”味道最为鲜美。趁鱼活着,迅速剖腹去肚,砍作2厘米见方的块。锅上旺火,化熟猪油,下葱姜煸出香味。再将鱼块和冷水同时入锅,罩上锅盖火煮。沸后打去浮沫,放入油盐姜蒜等佐料,改用小火炊至汤呈乳白色,这时将鱼块捞出,就锅大火煮熟甜菜,切葱段入锅,连菜带汤盛入鱼盆。
面瓜就是老南瓜。面瓜鱼之所以叫做面瓜鱼,就是出锅之后色泽依然金黄如南瓜,犹如桔瓤盛开于汤盆。端鱼上桌,满屋诱香。趁热起手一筷子,固状液态,颤微微于筷间,然最润口处当数唇、鳍、皮,滑嫩如甲鱼之裙边。食时,以小碗盛生抽,将当地特有的野芫荽、小米辣剁细加入,以鱼蘸食。
青山、绿水,遥眺在围;肉黄、菜碧,静观入眼。两看不厌。
猛鱼嫩肉、粗烹野蘸,味鲜无比。纵酒放歌,人生几何!
傍晚时分,路上常见歪歪斜斜、偏偏倒倒的人,生活如此安逸,叫人如何不醉?
备注:
1.甜菜,是一种生长于热带林荫的野生嫩藤,枝、芽、叶鲜甜可食。
2.据“百度”对面瓜鱼的注释如下:
魾(Bagarius bagarius):属鲇形目,鮡科魾属。俗称:面瓜鱼、黄鱼。英文名:Yellow sisorid-c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头和体前部特别粗大平扁,背缘以背鳍起点处为体最高,往前后渐低,尾柄圆,腹面平。头宽大,前端楔形。吻钝圆。口大,下位,弧形;齿尖锥形,大小不等,下颌齿较前颌齿稀疏,外列齿较大,约呈1行排列。眼小,位于头背侧。具颌须1对和颏须3对,颌须发达,宽扁,末端细长,后伸达胸鳍基后端,颌须有皮褶与吻部相连;颏须纤细。头背及体表皮肤粗糙,布满纵嵴突,腹面光滑。背鳍硬刺后缘光滑,末端柔软,延长成丝状;脂鳍短;胸鳍平展,硬刺后缘有弱锯齿,末端亦呈丝状,延至腹鳍基后端;尾鳍大,深分叉,上下叶末端延长成丝状。体灰黄,背鳍后方、脂鳍下方及尾鳍基前上方各有一灰黑色大鞍状斑,下延过侧线,偶鳍及尾鳍布有黑斑。
主要栖息于大江河的主河道,为底栖鱼类。性凶猛,猎食性,主食小型鱼类,亦食蛙类及虾类。约在5-6月份繁殖。
国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到印度、缅甸和泰国等。
对其野生状态数量不甚了解。但常可见到。近数十年来,由于产区人口剧增,电、毒、炸等有害捕捞方法的使用较为普遍,致使其资源量急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