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屑:第一炉香》——同名电影影评
我要从两个方面说说这个电影。
一、原著文学。
我是个没文化的人,也是托这部电影的福我有兴趣看一看张爱玲的部分作品。在看文章之前,我习惯性先了解这个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看了一看知道了,张爱玲家庭背景显赫,往上追三代都是高官、祖父是清朝大员(河北人)遭到官场斗争属于排挤出核心到了南京养老,因而张爱玲出生时家在上海,这个家族的没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代机缘。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这一年:《凡尔赛条约》签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成立、五四运动过后一周年......一系列大变局接连发生,在张爱玲成长过程中,接受着最传统的中式教育、也在同为贵族小姐的母亲的影响下接受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思想。张爱玲的父亲是李鸿章的亲外孙子、但属于遗少型子弟,和接受西式教育的张爱玲的母亲有很大的矛盾,因此当年见报的佳偶天成在张爱玲年幼时以离异收场,张爱玲则被丢给姨奶奶抚养。
时代背景简单了解完了,我们说回《第一炉香》和张爱玲。
张爱玲在现代文学方面的成就是十分杰出的,她的文字与“五四”倡导的文风又有所区别。我简单地认为这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就像她对一间屋子的描写:一墙马赛克、玻璃砖与翡翠红木装饰是可以并存的。满清晚期遗留的浮华颓废与西式的浓墨重彩结合成了她文字的风格,张爱玲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哲学思考构成了小说的的故事和主旨。从女性角度对那时命不由己的、却“自相残杀”的矛盾中的女性报以深切的同情和思考,也让看客唏嘘:明明是华美的,怎么却偏偏看出了一身虱子?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女性的性格、时代的隐形推手还是物质丰裕精神匮乏导致的人生观扭曲。我私以为,正是对人最浅层的混乱情感的描写才使文章更具有冲击力。
时也命也。既是张爱玲和其他那个时代或悲或喜的女性生活、也是她笔下角色悲欢不停的一生。
二、电影本身。
在看电影之前,我已经看B站影视区集体开炮了,原因归结主要有二:1、演员塑造的角色形象与原著极其不符。2、导演对原著的理解浅薄、改成了三流言情,不商业不文艺不伦不类。
还是一个前提,我自己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我只能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马思纯小姐姐有点胖,上镜演一个“细女子”确实不是很合适,看电影过程中我看出了她还在演黎吧啦、甚至用力过猛,眉头、嘴角、苹果肌一起抖,本来俞飞鸿演的我已经看进去了,一看葛薇龙的挣扎表情我立马倍速。彭于晏变油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演渣男的原因,反正有一个镜头他应该是趴着向上抬眼看葛薇龙、大概是狗狗状撒娇,那一幕直接给我看哕了。我真的没有说因为外观反感一个电影,“第一炉香”做到了!
做个比较,《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香艳镜头不少,还是少年的爱与绮梦,但是相差20岁的演员演出来的丝毫没有不适感,反而更加深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女主演的外貌优势也被渲染到最大。
第一炉香只能说,庭院挺好看的,适合剪空镜,一下子就让我想起来高中时晚自习在《爱格》看过的一篇文章,叫:细雪落满红屋顶,画面挺美故事空洞,可以几分钟找一找看一看。另外,范德彪很像慈祥的搞笑老头、不像恩客。
一个试图改编“荒唐言”的电影,最终留下来了荒唐。但说话要留一线,没准在电影越比越烂的现在,再过个几年,这“第一炉香”被提出来当个经典也说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