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比张郃兵多,赵云比曹真兵多,为何祁山箕谷两场仗都打输了?

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其中一段话被人揪住用来批评诸葛亮和赵云的统兵能力:初出祁山,诸葛亮的兵力超过张郃,赵云的兵力超过曹真,结果两线作战全部失利,于是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赵云也从镇东将军降级为镇远将军。
诸葛亮虽然降为右将军,但还是像从团长降级为营长的李云龙一样,权力并没有变小:“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三国时期军衔混乱,有时候中郎将的权力大于四方将军,有时候大将军说话还不如大司空好使,因为当时还没有九品中正制,所以赵云的镇东将军和镇远将军有啥差别,谁也不知道。

熟谙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都知道,建兴五年诸葛亮出祁山,自己带的是主力部队,赵云只带了少数人马充当疑兵以吸引曹真大军——诸葛亮初出祁山,曹魏的主帅是曹真,偏师主将是张郃,司马懿当时正在荆州操练水军,根本就没有出现在魏蜀交战的前线。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纯属郭冲《条亮五事》(裴松之称为《郭冲四事》)虚构。
三国史料繁杂真假难辨,百家讲坛易老师很推崇的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认为诸葛亮初出祁山,两线作战时的兵力都是强于曹魏的,诸葛亮在战后还进行了自我批评:“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
习凿齿这段记载,先后被《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引用,三人成虎,大家就以为诸葛亮初出祁山的时候,在祁山和箕谷两线作战的时候都是兵力占优了。

这种记载看起来很有道理:如果赵云带领的只是少数疑兵,打不过曹真主力而有序撤退,有功无过,就不应该受降职处分——跟马谡一起失街亭的王平,不但没有受处分,反而升官了:“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
这两条史料对照,我们似乎能发现赵云在箕谷之战中,确实是犯了错误,以多打少还打输了,被贬为镇远将军也不算过分。
但是这里面又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三国中期,曹魏最强,孙吴次之,只剩一州之地的蜀汉最弱,又怎能在两线作战时比曹魏还人多势众?

习凿齿不但是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文学家的史料,只能当报告文学来看,《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并经过魏晋官方审核的,在记载重大战役的双方兵力的时候,不太敢作假。陈寿在蜀汉、曹魏、司马晋都当过官,据说他的父亲还受过诸葛亮处分,他写《三国志》的时候抹黑诸葛亮,房玄龄编纂《晋书》的时候揭了他老底:“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陈寿 王长文 虞溥 司马彪 王隐 孙盛 干宝邓粲 谢沉 习凿齿 徐广》”
陈寿也算街亭之战败将之子,对那一段往事应该是不堪回首却又历历在目,他所记载的诸葛亮初出祁山之战是这样的:“(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三国志·卷三十五》)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三国志·卷三十六》)”
陈寿跟诸葛亮有私怨,绝对不会美化街亭之败,他也承认赵云在箕谷的兵力远不如曹真,其可信度应该高于习凿齿引述的诸葛亮自责之言——诸葛亮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自有天知道。即使诸葛亮真说了,那也是出于严苛的自我批评态度,以彰显自己战败过失重大。
读者诸君读这两段史料,并不需要半壶老酒翻译:诸葛亮统帅的季汉主力(他们自称汉军,旗子上绝不会有个“蜀”字)强于张郃部队是可能的,而赵云和曹真相比是“兵弱敌强”,这四个字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双方的兵力,在三国时期的正式公文中是查得到的,刘禅给诸葛亮下的出征令写得很清楚:“今授之以旌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恭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
君无戏言,人无信不立。刘禅虽然能耐不大,但是当众撒谎动摇军心的事情,他还做不出来——即使他想吹大牛,诸葛亮和费祎董允等人也会劝阻:这诏书是给自己人看的,皇帝说假话,下面执行起来就会乱套。

诸葛亮初出祁山,带领步骑兵二十万人,那么曹魏方面派出多少人马迎战呢?我们综合《三国志·卷三·明帝纪》和《魏略》、《资治通鉴·卷七十一》的记载,会得出如下答案:张郃带领的部队是步骑兵五万人(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之西拒亮),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指挥;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各路兵马为主力,把赵云的疑兵当诸葛亮的主力来打,打完之后才发现不对劲儿。
赵云带领的是疑兵,疑兵的作用就是虚张声势:“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魏明帝曹叡)遣曹真督关右诸军,军郿。”
曹真当时的职务,是邵陵侯、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他亲自挂帅出征,想寻找的对手自然是诸葛亮,当他发现赵云的兵马少得可怜之后,连追歼的兴趣都没有——他要是拼了命穷追不舍,赵云还真未必能全身而退。

综合上述史料,我们不难分析出当时的战场态势:如果诸葛亮不兵分两路,而是带着主力攻击曹真,兵力是占优的,这就是在“箕谷多余贼”,但是还没达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程度,所以他只留下赵云的少数兵马充当疑兵牵制曹真,而自己带着马谡去祁山开辟新的战场,想以压倒性优势击溃张郃的五万偏师。
张郃对战诸葛亮,打的是击溃战而非围歼战:“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对祁山之战应该有了公允的结论,也能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强调自己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打了败仗,这是千古名相严于律己精神的体现,赵云也是跟着受了牵连。
“大军多于贼”,是有时间限制的,真正开战的时候,赵云变成疑兵之后,兵力已经远不及曹真,而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一直比曹真和张郃多,只不过是诸葛亮想避实击虚却错用了马谡而已。
相关史料引述完毕,是时候请读者诸君发表高见了:如果诸葛亮当时不分兵,而是揪住曹真猛揍,他初出祁山能否打个开门红?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别重用马谡,可是诸葛亮这位大忠臣,为什么忽视大多数人的意见而重用马谡不用魏延吴懿?如果善于防守的魏延去守街亭,那一仗还会败得那么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