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战争4》法国将领介绍(9):莫罗



让·维克多·马里·莫罗(法语:Jean Victor Marie Moreau;1763年2月14日-1813年9月2日)是一名法国将军,他帮助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e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di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掌权,但后来却与其成为对手,被流放到美国。
生平
成名之路
莫罗出生于莫尔莱(位于布列塔尼半岛)。他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律师,他没有让莫罗参军,而是坚持让莫罗在雷恩第一大学学习法律。年轻的莫罗并没有表现出对法律的兴趣,而是陶醉于学生生活的自由。他没有获得学位,而是继续作为学生们心目中的英雄和领袖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并将他们组建成一支军队,他作为教官,负责指挥他们。1789年,他在雷恩率领学生们参加了一次发生在青年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日常斗殴。
1791年,莫罗成为伊勒-维莱讷省志愿军的一名中校。他在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法语:Charles-François du Périer Dumouriez;1739年1月26日-1823年3月14日)帐下效力,1793年,由于他所在的营保持了良好秩序,再加上他自己具有军人性格和共和主义思想,他被晋升为准将。1794年初,拉扎尔·卡诺(法语:Lazare Nicolas Marguerite, Count Carnot;1753年5月13日-1823年8月2日)将莫罗提拔为师团将军,并让他在佛兰德伯国境内指挥法军右翼部队[隶属于夏尔·皮舍格吕(法语:Jean-Charles Pichegru;1761年2月16日-1804年4月5日)的部队]。
1794年的图尔宽战役(英语:Battle of Tourcoing)使莫罗在军队里建立了声望,1795年,他被任命为莱茵区和摩泽尔陆军的指挥官,他率军渡过莱茵河,进入德国。一开始,他打了几场胜仗,大获全胜,攻入伊萨尔河流域,但最后在卡尔大公(英语:Archduke Charles Louis John Joseph Laurentius;德语:Erzherzog 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von Österreich;1771年9月5日 – 1847年4月30日)麾下的奥军面前不得不选择撤退。然而,他在撤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技巧——这被认为是此类行动的典范——极大地提高了他自己的声誉,尤其是当他设法带回5000多名俘虏的时候。
阴谋

1797年,在经历了由资金和物资短缺造成的长期困难之后,他再次率军渡过莱茵河,但他的行动受到了《莱奥本初步协定》(是拿破仑同奥地利缔结的一则条约)的制约。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他的老战友兼长官夏尔·皮舍格吕与孔代亲王(法语:Louis V Joseph de Bourbon,Prince of Condé;1736年8月9日-1818年5月13日)之间的一封关于叛变的信件。曾经有人骂皮舍格吕是个叛徒,当时他还在为皮舍格吕辩护,现在他却愚蠢地隐瞒了自己的发现,结果,人们怀疑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皮舍格吕有勾结。但此时已为时已晚,他将信件寄往巴黎,并在军队里发布公告,谴责皮舍格吕是叛徒。
莫罗被解职,直到1799年,由于拿破仑不在,再加上亚历山大·苏沃洛夫[英语:Alexander Vasilyevich Suvorov;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Суво́ров;拉丁化俄语:Aleksándr Vasíl'yevich Suvórov;1729年(或1730年)11月24日-1800年5月18日]麾下的俄军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使得法军有必要在意大利战场上任用一些经验丰富的将军。在被任命为莱茵区陆军指挥官之前,他曾短暂地指挥过意大利地区陆军,但收效甚微。他在意大利跟随他的继任者巴泰勒米·卡特林·儒贝尔(法语:Barthélemy Catherine Joubert;1769年4月14日- 1799年8月15日)一起同敌军作战,直到法军在诺维战役[英语:Battle of Novi (1799)]战败。儒贝尔在这场战役中阵亡,莫罗率领部队撤退到热那亚,在那里他将指挥权移交给了让-艾蒂安·尚皮奥内(法语:Jean-Étienne Vachier Championnet;1762年4月13日-1800年1月9日)。当拿破仑从埃及-叙利亚战场(英语:French campaign in Egypt and Syria)返回法国时,他在巴黎遇见了莫罗,作为一位将军和共和派人士,莫罗极其不满法国督政府的统治,拿破仑在雾月政变中得到了莫罗的帮助,莫罗指挥部队逮捕了两名督政官,并将他们关押在卢森堡宫。
作为回报,拿破仑再次让他指挥莱茵区陆军,他将奥地利军队从莱茵河流域赶回了伊萨尔河流域。回到巴黎后,他与19岁的欧仁妮·于洛(法语:Eugénie Hulot;1781年-1821年)结婚。于洛出生在毛里求斯,是约瑟芬·德·博阿尔内(法语: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年6月23日-1814年5月29日)的闺蜜。1800年12月3日,他在德国和他的士兵们一起度过了几个星期的时光,并取得了著名的霍恩林登战役的胜利,之后,他静下心来享受他在战争中获得的财富。他的妻子把所有对拿破仑的统治不满的人都聚集在她的周围。这个“莫罗俱乐部”惹恼了拿破仑,也鼓舞了保王派,莫罗虽然不愿意成为恢复共和制的军事独裁者,但他不会参与帮助路易十八(法语:Louis XVIII Stanislas Xavier de France;西班牙语:Luis XVIII Estanislao Javier de Francia;葡萄牙语:Luís XVIII Estanislau Xavier da França;意大利语:Luigi XVIII Stanislao Saverio di Borbone-Francia;荷兰语:Lodewijk XVIII Stanislaus Xaverius van Frankrijk;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复位的阴谋。这一切拿破仑都知道了,他逮捕了那些叛乱者。

拿破仑在对法官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之后,莫罗获得了对他的判决结果;在判决结果宣布之后,“第一执政”对他从轻处罚,将其从监禁改判为流放。1804年,莫罗抵达西班牙,随后乘船前往美国。
被驱逐出法国
莫罗和他的妻子于1805年8月抵达纽约。他受到了美国政府的热烈欢迎,但他拒绝了美国政府为他提供的所有服务,并在美国各地旅行了一段时间,于1806年定居宾夕法尼亚州,他买了一幢别墅,这幢别墅以前属于罗伯特·莫里斯(英语:Robert Morris, Jr.;1734年1月20日-1806年5月8日),它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莫里斯维尔,靠近特拉华河,并与特伦顿隔河相望。他在那里一直住到1813年,经常外出钓鱼、打猎和参加社交活动。他的住所是所有政治流亡者的避难所,外国列强派出的代表们试图劝说他举起剑来反抗拿破仑的统治。1812年战争(英语:War of 1812)爆发的时候,麦迪逊总统(英语:James Madison Jr.;1751年3月16日-1836年6月28日)任命他为美国军队的指挥官。莫罗同意了,但当他在1812年11月听到大军团在俄国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消息后,他决定返回欧洲。
莫罗很可能是在妻子的鼓动下回到欧洲的,他开始与共和派阴谋集团的一位老朋友进行谈判:他之前的名字叫做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现在成为了瑞典王储,并改名为卡尔·约翰(即后来的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法语:Jean-Baptiste Jules Bernadotte;瑞典语:Karl XIV Johan Baptist Julius;挪威语:Karl III Johan Baptist Julius;1763年1月26日-1844年3月8日)。卡尔·约翰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语:Alexander I Pavlovich Romanov;俄语: 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拉丁语:Aleksándr I Pávlovich;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联合普鲁士和奥地利一起组织军队对抗拿破仑。莫罗希望看到拿破仑被打败,也希望法国建立共和政府,他向瑞典和俄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建议,提供了打败法国军队的最好方法。1813年8月27日,莫罗在德累斯顿战役(英语:Battle of Dresden)中受了致命伤,当时他正在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谈话,9月2日,他在洛乌尼去世。早在1813年8月17日,沙皇就要求自己担任反法联军的最高指挥官,莫罗和约米尼(法语:Antoine-Henri Jomini;1779年3月6日-1869年3月22日)则担任他的副官,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德语:Klemens Wenzel Nepomuk Lothar von Metternich;1773年5月15日-1859年6月11日)艰难地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元帅(德语: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英语:Charles Philip, Prince of Schwarzenberg;1771年4月18日或19日-1820年10月15日)已经提出担任该职位了,所以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元帅成为了反法联军的最高指挥官。莫罗在沙皇的身边被炮弹击中之后,沙皇对梅特涅说:“上帝已经对此作出裁决了。他同意你的意见。”
莫罗被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圣加大肋纳圣殿。他的妻子拿到了沙皇发来的一笔抚恤金,而路易十八则追授莫罗“法国元帅”头衔,但波拿巴主义者们说他“叛变”,并将他与迪穆里埃和皮舍格吕相提并论。
后世纪念

莫罗作为一位将军,他的声望很高,他在每一场战役中都能够做到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在压力之下也能保持冷静。莫罗是一个真诚的共和主义者,尽管他的父亲在恐怖时期被送上了断头台。他的遗言是:“冷静点,先生们;这是我的命运。”这句话表明他并不为自己未能获得那个模棱两可的职位(即成为一位领兵对抗自己的国家的将军)而感到遗憾。
位于纽约州的莫罗镇就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流行文化中的莫罗
苏联作家瓦伦丁·皮库尔(英语:Valentin Savvich Pikul;俄语:Валенти́н Са́ввич Пи́куль;1928年7月13日-1990年7月16日)在1985年写了一篇小说,里面有一个名叫卡日多姆·斯沃约的角色,这个角色就是以莫罗为原型的。
(完)
(声明:以上内容是本人从英文维基百科上翻译过来的。本人翻译水平有限,文章中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