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度量衡到赵子龙——论历史的厚重与轻浮

2022-11-25 02:37 作者:我在西苑学中医  | 我要投稿

“度量衡”一词,存在于多数中国读书人认知中的,是秦王扫六合以后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然而究其根源,即度量衡从何而来,着实是“一知半解”的地步也未达到。若是理科出身的人,也许会记起诸如米、千克、摄氏度等等单位的定义来,但也必定不知道关于尺寸、斤两、升斗这些“陌生”单位的由来。

照例的发点牢骚,但也该讲正事。《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了古代度量衡的制定规则,这不一定是这方面最早的文字资料,但真实度却不可置疑。篇名“律历志”,其义便是记载的“律”和“历”,律是音律,历是历法。历法可以理解,是针对时间制定的一个系统计算方法。那么音律呢?为何音乐足以和历法齐名而放在篇名中?

(以下内容仅为个人阅读宋本《汉书·律历志》后体会,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律,完整地说,叫黄钟十二律。黄钟是何物?可以视作一种乐器,但最好视作一个具有极高地位的标准器,是上古的圣王在昆仑(所在地和今日昆仑山不同)一处叫解谷的地方取的竹子,共十二根,长短不同,按凤鸣取声分别有十二律(可查知,此处不详举),黄钟是其中一律,也是最根本一律,因为黄钟经过一定迭代计算可以推演出其它十一律。

律为基础,分别有五个基本概念——数、音、度、量、衡。数的产生不去多言,其中涉及术数推演部分我不甚明晰,但数字的产生便在此。音,则是基本的五音——角、徵、宫、商、羽,先定宫音,因为居中,然后增减来定其余四音,具体过程不甚明晰。

黄钟的作用很重要,代表黄钟律的这根竹管,其长度是九寸,分为九十份,便是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这是“五度”。这根竹管的容积是一龠(约能容纳一千二百粒黍米),合两龠叫一合(gě),也算是“合”单位的由来,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是“五量”。这根竹管容纳的一千二百粒黍米的重量是十二铢,两个黄钟的量加起来是二十四铢,也就是一两,这也就是“两”单位的由来,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dàn),这是“五衡”。

对,我要告诉你的是,度量衡是由一个叫“黄钟”的乐器规定的,为了使之成为标准,还用不易磨损的铜仿造竹管做了标准器。有了标准器,就有了基本单位,上古之人再借助圆规和矩尺,能画出方圆,于是有了绳和准,规矩、方圆、准绳。这一切都有了,再辅以历法,便能教导臣民生活作息,便有了完整的文明。

以上的这些东西,不论取信否,都是详细记载在《汉书》之上的,字字真实。当然,怀疑的态度是必要的,我也并不纯是为了做科普,毕竟这样的知识,于我很足用,于他人可能不值一文。

实话讲,当花费时间看完这部分内容的影印图片后,我不禁发出感慨——当世之人,之所以言行轻浮,乃是因为没有见证历史的厚重。这番感慨一出,不禁觉得自己仿佛悟道,跃跃欲升,似已受古人昭示,心中已有向古弃今之心。

然而正是这种飘飘之感,方才察觉欲坠深渊。唐时有言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日不妨加一句——“以史为阶,可以傲古今”。

历史固然给我们的感觉是厚重的,但知史的意义是两面性的。一方面,详知历史可以诲人以教训,引以为诫,纠正自我言行,谦逊做人做事;另一方面,熟知历史便是身上一挂书袋,遇人不免想显露一番,以彰显自己才高一筹,久而久之,心中不免自生傲慢。更有甚者,若是门庭党众曾亲历往事者,学史之余,不免自傲于前人之功,借以为己之荣誉,殊不知一言一行,是在消耗前人功勋,久则必成败家儿孙一个。

上文所言,通俗来讲就是——你老子的功劳关你什么相干?你和赵云联袂七进七出啊?然而你若是阿斗,你老子不把你落在半路,赵云也不一定有机会七进七出了。此段俗说虽然不甚入目,但意思却也说到位,能听懂我几分便是几分了。

此不过闲谈之语,借《汉书》一发牢骚,惜我学术不精,懒于开卷,关于“律历”之说仍是一知半解,便敢借此行文。却仍想一抒胸臆,作一点点鄙陋的“史观”。

从度量衡到赵子龙——论历史的厚重与轻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