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孫英剛〈轉輪王與皇帝:佛教對中古君主概念的影響〉 讀書摘要筆札

〈轉輪王與皇帝:佛教對中古君主概念的影響〉[1]
本文主要讨论隋唐时期佛教对于中国本土王权诠释的影响,从原先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天授命于天子等宇宙观,并以此观念作为政权合法性来源,到后来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佛教的影响下,使隋唐本土世俗君主借由佛教论述,将自身统治神圣化,使得中国王权除原本的天子之外,又多了佛教王权观念中的转轮王(Cakravartin),并形成在隋唐时期政治思想中双重天命的政治论述。
首先讨论转轮王思想内涵与其作为王权系统的符号标志。转轮王称号源自于战争所用的征战四方的轮状武器,尔后在近东地区,转轮王被成为世界之王、众王之王的称号,后来在佛教宇宙观下转换为佛的俗世对应者,并且在果报与转生的观念下,唯有积攒功德者能胜任。佛教转轮王的概念与王权结合,主要源自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与贵霜王朝邱就却等人,发扬一佛一转轮王的供施关系的概念,并进一步将佛与转轮王联系起来,于是日后的佛教政权也都仿效此法;另一方面,转轮王的概念的内含不断扩增,如将轮宝视作统治正当性的象征,或是佛陀入世传法被称作转法轮,抑或是在物质层面上与转轮王相互对应的器物出现,以及转轮王的等级划分等等。另外,就从中古中国高僧对于佛教王权认识来看,佛教王权的核心内容是转轮王,即便此时出现弥勒下生信仰,但仍以转轮王为主。
接着分别从政治实践与记述两个层面,讨论转轮王其实是中古中国佛教王权的核心内容。先是关于政治实践,以武则天的案例来看,不同于前辈学者强调武则天对其弥勒降生成佛的论述,作为其合法性来源,作者认为就以武则天帝王号的转变来看,可发现转轮王的论述才是政治宣传的核心,尤其是武则天在使用源自各种政治传统的尊号,如慈氏越古金轮皇帝,因为佛教教义中代表弥勒的「慈氏」与代表转轮王的「金轮」,在一佛一转轮王的原理下产生矛盾,进而使武则天更改帝号;抑或是中唐时期的皇帝并不自称为如来,而是自称法王与转轮王;另一方面,转轮王的意涵体现在武则天所修筑的明堂与天堂之上。后者则是讨论官方、菁英与僧俗以佛教语汇记载作为转轮王的隋唐皇帝,由于李唐同样继承隋杨时期,运用转轮王为自己统治宣传的政治传统,并进而影响中国政治语言,如皇帝自称转轮王、或将皇室称作转轮之室、强调四洲、七宝等和转轮相关的语汇等等。同时佛教也重新塑造了君主的内涵,将受命于天的天子,赋予佛教理想君主的转轮王意义。
其次透过作为唐朝前期佛教界的重要人物玄奘的视角,进一步阐发佛教菁英尝试对于皇权内涵的再塑造,不论是运用佛教教义与中土天命理论,诠释唐朝得以获得天下的原因;还是在上表唐太宗、高宗时,将天子描述成为转轮王,并且是统一天下的世界君主;甚至在对印度旧识提及唐朝皇帝时,也强调其具有转轮王的特点等,亦即玄奘在对印交流时,运用佛教理论重新解释中国本土王权,使印度人能够理解。
最后作者从理论解释中古时期出现佛教对中古中国的影响,由于宗教是作为社会制度的最终背书,即宗教将社会制度,放置于宗教自身神圣且和谐的秩序之内。而在此情况下的政治结构,则是将宗教的神圣性推广到人的领域当中的手段,即政治权力变成一种神圣的体现,而为了维持权力的国家制度,则变成类似必然性、确定性和永久性的事物。由此反观中古时代的中国,原先天下王权观念受到从内陆亚洲传入的佛教影响,杂揉出新的君主概念与政治修辞,并且提供统治者论证统治合法性的新理论依据。
[1] 孫英剛,〈轉輪王與皇帝:佛教對中古君主概念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11,(2013,長春),頁78-88。

後記
昨天請 Lyt 到師大圖書館 幫我借書,真的超級感謝她的 QAQ 真的 i 了 i 了
我後來發現 這次請她借都偏向是蒙元史的經典作品ㄟ 希望她也能熬過期末的艱苦生活
準備進入緊鑼密鼓的趕報告月分了,還剩超多功課要做的,明清小說與社會 還是需要花時間打磨一下,而張嘉鳳那堂科技史的報告,希望我這週假日能做到八、九成,但明天還要準備返鄉投票 呵呵
至於史研寫 可能還得再延一週 才能有新進度了 目前是搞定第一小節啦 可能整個書寫布局得改一下了。
雖然回宿舍時還是淋了全身濕,根本變成落湯雞,連書也有點遭殃,我感到十分抱歉ㄋㄟ
累哇歷史2022-11-25 台北城南 雨落太大傘太小
